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索引号
011056632/2020-01500
主题分类
信息产业(含电信);公路;水运;铁路;民航;邮政
发布日期
2019-11-21
发文字号
随政办发〔2019〕28号
效力状态
有效
编辑
王龙
审核
罗皓月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随州市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各部门:

  《随州市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9年11月19日

   

   

   

随州市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鄂政办发〔2019〕29号)精神,切实做好我市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工作,提高综合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运输组织水平,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好服务品质随州建设。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市货物运输结构明显优化,铁路承担的大宗货物运输量显著提高,运输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与2017年相比,全市铁路货运量增加15万吨以上,增长23%以上;水路货运量增加2万吨以上,增长3.6%以上;公路货运量增加2396万吨以上,增长30%以上。

  (三)重点区域范围

  京广线、武康线、宁西线、汉十线确定为重点区域范围。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铁路运能提升工程。

  1.提升铁路运输能力。2019年底前建成汉十铁路,形成新的客运大通道;积极推进随县小林铁路货场进场道路建设,完善武康线随县铁路货场、湖北储备物资管理局二七○处铁路专用线货场、湖北储备物资管理局三七三处铁路专用线货场,京广线广水铁路货场配套铁路设施建设,提高铁路货场货运能力,扩大货运铁路覆盖范围。(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统筹谋划随州市境内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底,全市大宗货物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达到80%以上。(市发改委、随州火车站、市交通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高铁路货运服务水平。完善大宗货物运价浮动机制,规范铁路专用线代维收费行为,推动降低专用线共用收费水平。减少和取消铁路两端短驳环节,规范短驳服务收费行为。推动铁路运输企业与物流园区、大型工矿企业、物流企业等开展合作,构建门到门接取送达网络,提供全程物流服务。(随州火车站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参与)

  (二)实施水运升级工程。

  4.加快水路运输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辖区客运码头服务能力,坚持渡运与当地旅游发展相融合,在为库区群众创造便利舒适的水路出行环境的同时,依托水运增强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造血功能。引导水运企业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加大对国内水路运输“挂靠”经营、船舶管理公司“代而不管”、内河船非法从事海上运输等违规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鼓励辖区客运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加强船舶防污染工作,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加快淘汰老旧落后船舶,完善营运船舶防污染设施配备与使用管理,鼓励节能环保新能源船舶建造并投入使用。(市交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参与)

  (三)实施道路货运提质工程。

  5.推动道路货运行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属地政府治超主体责任,落实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要求,建立健全货运车辆非法改装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完善农村公路限宽限高保护设施,到2020年底,普通公路货运车辆违法超限超载现象有效遏制。开展危险货物运输罐车、超长平板半挂车、超长集装箱半挂车治理工作,促进标准化车型更新替代。推进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鼓励龙头骨干货运企业加快实现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经营,引导小微货运企业和个体运输业户开展联盟合作。(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参与)

  (四)实施多式联运提速工程。

  6.加快联运枢纽建设和装备升级。重点加快邮政快递物流园区建设,支持规模性邮政快递企业建设区域性分拨中心,在用地和租赁政策上予以倾斜;做好与铁路、公路的有效衔接;大力推广集装化运输,支持企业加快多式联运运载单元、快速转运设备、专用载运机具等升级改造,促进集装化、厢式化、标准化装备应用等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园区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展市内高铁站场货运服务功能,提升货运装卸作业质量和效率。(市交通局、市发改委牵头,市邮政管理局、随州火车站按职责分工负责)

  7.加快发展集装箱公铁联运。大力推进粮食、矿石等货物散改集运输,推动敞顶箱、商品汽车等特色运输。统筹布局集装箱还箱点,提高集装箱共享共用能力。(市交通局、市发改委、随州火车站按职责分工负责)

  8.加快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在运输装备研发使用、多式联运单证统一、数据信息交换共享等方面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开展集装箱运输、商品车滚装运输、全程冷链运输等多式联运试点示范创建。(市交通局、市发改委牵头,市邮政管理局、随州火车站参与)。

  (五)实施城市绿色配送工程。

  9.推进城市绿色配送网络节点建设。鼓励邮政快递、城市配送等企业开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运输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运营补贴机制,降低使用成本。将公共充电桩建设纳入各县市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范围,加大用地、资金等支持力度。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和达到国六排放标准清洁能源车辆的比例超过50%。加快推进邮政行业“97526”绿色发展工程,即:电子面单使用率达到98%以上、回收利用中转袋达到70%以上、电商件二次包装减少50%以上、各网点废弃物回收装置配置率达到20%以上、新能源汽车(含电动三轮车)配置60台以上。(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实施信息资源整合工程。

  10.加强多式联运公共信息交换共享。积极推进市内龙头物流企业数据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接。以随州高新区为重点,支持建设多式联运信息共享项目,推动铁路、公路相关信息共享,着力打造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支持推动整合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要素和通关环节信息的互联互通。依托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共享标准,完善多式联运信息交换接口标准体系,强化多式联运数据交换电子报文标准应用。(市交通局、市发改委、随州火车站、市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优化中国铁路95306网站的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会化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广5G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升全市寄递物流智能化服务水平。(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邮政管理局、随州火车站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抓好组织实施。各地各部门要把运输结构调整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协调推进机制,细化任务、责任、时限清单,制定配套政策,抓紧组织实施,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项任务。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调度,建立运输结构调整工作协调、督导机制,及时研究解决运输结构调整中的重大问题,积极督促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确保运输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市交通局、市发改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

  (二)强化政策引导。积极向上申报车购税资金、中央基建投资、省级资金,充分发挥市级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建立运输结构调整重点领域激励引导奖补机制,统筹推进公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加强物流园区、工矿企业等铁路专用线建设,为矿石等大宗货物运输方式调整创造有利环境。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多式联运产业基金,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运输结构调整和多式联运发展。对运输结构调整工作成效显著的工矿企业,在分解错峰生产任务时适当减少限产比例。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有关要求,对大力淘汰老旧车辆、客货运输船舶、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和船舶的有关企业和人员按照有关政策给予支持。(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生态环境局、随州火车站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用地支持。加大铁路专用线用地支持力度,将本实施方案支持的铁路专用线项目(不含物流园区)中符合占用基本农田的重大建设项目纳入用地预审受理范围,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在国土空间规划指导下组织编制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方案,保障用地指标。对急需开工的铁路专用线控制性工程,属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按照相关规定向自然资源部门申请办理先行用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牵头,市交通局、随州火车站参与)

(四)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对运输结构调整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加强正面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强化货运市场和重点企业监测,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从业人员社会保障、职业培训等服务,积极培育拓展新兴市场,推动道路货运行业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市交通局、市发改委牵头,各有关单位参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