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随州市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随州市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随州市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的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
(一)安全生产工作的现实基础
(二)安全生产工作的宏观环境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三)重点行业和领域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二)健全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执法水平
(三)健全技术支撑体系,提升安全科技保障能力
(四)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提高事故处置救援能力
(五)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
(六)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深化安全生产治理整顿
(七)加大危险源监控和隐患治理力度,预防重特大事故
(八)突出职业危害监管,创建安全健康作业环境
(九)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提升企业本质安全度
四、重点工程
(一)市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建设工程
(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工程
(三)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与技术示范工程
(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
(五)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工程
(六)重大危险源普查与监控工程
(七)道路交通安全动态监控工程
(八)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制度保障
(三)政策保障
(四)技术保障
一、“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的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
(一)安全生产工作的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坚持安全发展理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依法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不断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大力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规划目标得到较好落实,安全生产监管得到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状况呈现明显好转态势。2010年1-11月,全市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304起、95人、193人、388万元,与2009年同期比分别下降19%、15%、24%和上升8%。全市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均在省政府下达的控制目标以内。全市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
“十一五”期间全市安全生产取得的成效,为“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打下了较好基础,使未来五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但是,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安全生产意识淡漠。少数企业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安全生产,甚至以牺牲从业人员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换取利润;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防范意识,冒险蛮干的现象时有发生;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法制观念有待增强,缺乏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
二是一些企业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未得到认真贯彻,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生产过程安全管理不严格,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和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严重。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匮乏。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差。
三是企业安全投入严重不足,本质安全度不高。高危行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生产整体水平不高,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装备、工艺和产品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应用;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不落实、不规范,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和责任保险制度推进滞后;缺少对隐患整改、安全设施、防护用品、安全培训等方面的必要投入。
四是安全生产支撑体系不健全,保障能力不强。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较低,尚未建立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科研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效果不明显;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够强,实际操作考核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应急救援体系有待健全,救援装备不足,应急预案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应急演练未实现制度化。
五是重大隐患整治还不彻底,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还不完善。重大隐患治理制度落实不够,一些挂牌督办的隐患尚未得到治理,已经治理的隐患因工作不力还可能出现反复,新的隐患还在不断产生;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监控预警机制尚不完备。
六是基层监管力量薄弱,执法效能不高。安全监管力量呈现层层递减的“倒金字塔”格局,尤其是现场监管任务繁重的县乡两级,监管力量十分薄弱,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各级安监机构标准化建设尚未起步,现场检查、机动执法、取证听证、信息处理等各环节的配套执法能力不强;监管对象种类繁多、情况复杂、专业性强,但安监部门执法专业人才缺乏,造成安全监管不到位,措施不落实。
七是职业健康监管工作亟待强化。全市职业危害还很严重,职业病新发病例呈上升趋势;职业危害范围广,矿山、冶金、化工、纺织、建材等行业不同程度存在职业危害。尤其是许多中小企业作业环境条件恶劣,劳动者缺乏必要的职业病防护。职业危害申报、统计、分析制度尚未建立。职业健康监管体制尚未理顺。
(二)安全生产工作的宏观环境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必将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1、“十二五”期间民生问题将提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安全生产工作在地方党委政府政绩业绩考核中的权重将进一步加大,各级党委政府必将进一步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新机遇。
2、“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期、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发展期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期,法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改善,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新机遇。
3、国家扩大内需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两圈一带”战略和我市“工业兴市”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大批新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建筑、能源与原材料市场需求旺盛,交通运输量急速上升,公众聚集场所的数量和人口密度逐渐增加,一些行业和领域的安全压力将出现新的特点,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4、按照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的客观要求,社会对提升安全监管监察效能及提高事故灾难处置能力的期望,公众对自身安全健康权益的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5、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业人员急剧增加,人员流动频繁,大多数从事高风险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职业教育、安全培训相对滞后,导致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弱和自我保护意识差等问题一时难以得到根本改变,给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6、随着民生问题地位的凸显,职业健康已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职业健康监管也将成为新的五年规划时期安全监管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这项职能尚未理顺,监管手段缺失,监管压力很大,给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综合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机遇,正确应对挑战,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共享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市“工业兴市”总体战略,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目标,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执法行动和宣传教育行动,大力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和保障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加大安全投入,坚持“科技兴安”,着力提升本质安全程度、事故预防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打造安全保障型社会,为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末,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28以下,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2.0以下,职业危害事故和职业病得到较好防范。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安全监察监管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地方法规、技术支撑、应急救援、安全培训、宣传教育等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为到2020年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打下坚实基础。
(三)重点行业和领域目标
到2015年末:
工矿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在3.0以下;
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控制在0.6以下;
水上交通百万吨吞吐量死亡率控制在0.03以下;
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控制在0.03以下。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推进政府安全生产领导责任的落实,层层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全面落实公安、交通、国土资源、建设、工商、质监等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工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指导职责,形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协作,形成合力。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实在企业发展和日常工作之中,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尤其要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的领导责任,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措施。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问责制,严格执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统筹全局、协调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作用。严格落实安全目标考核,把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和相关工作考评体系,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加大较大以上事故的考核权重,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目标考核,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业绩观,促进营造安全发展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安全生产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和企业的处罚力度。对打击非法生产不力的地方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
(二)健全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执法水平。
进一步规范内部行政执法制度,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的权威。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强化过程执法,建立和完善事故举报和事故查处制度。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加快安全生产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参与安全生产监管的各级各类人员的经常化、专业化、制度化培训,提升安全执法和依法管理安全生产的能力。强化委托乡镇开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全市乡镇全部建立安全监管站(所),配齐专职(兼职)安全监管人员。95%以上的乡镇实行委托乡镇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业重镇、经济强镇、交通要镇,委托率达到100%。不断完善市、县、乡三级安全监管机构的技术装备,保证监察执法必备的交通工具、专用设备及办公器材落实到位,提升安全生产监察监管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切实加强监管监察业务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满足监管监察工作的基本需要。
(三)健全技术支撑体系,提升安全科技保障能力。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整合资源,建立市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配套建成市级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职业健康、事故鉴定与分析中心实验室,以及重大危险源普查与监控中心、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地、安全警示教育基地、“金安工程”技术平台。加快市、县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建设,基本满足安全管理、安全执法、应急救援技术支撑需要,完善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技术支撑体系。二是开展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管理技术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装备,实施安全技术示范工程,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三是加强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数量适当”的原则对现有安全评价机构、安全培训机构和安全检测检验机构进行清理规范,并实行严格的资质准入,实施动态监管,大力整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安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行业自律、诚信建设。督促和引导服务机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探索安全服务外包等技术咨询服务途径,发挥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作用。
(四)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提高事故处置救援能力。
加强企业应急预案与政府应急预案的衔接。加强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应急预案、应急救援指挥、应急救援队伍、物资保障能力、紧急运输能力、科技支撑、培训与演练、恢复重建能力等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依托现有基础建立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平台;积极争取建立应急救援基地;提升现有的矿山救护队和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的救援能力。建立协同反应机制,实现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多方联动。推进安全责任险与风险抵押金配套改革,完善事故预防机制,健全安全费用和风险抵押金提取制度。
(五)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
积极推进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加强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岗前、岗中教育培训。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抓好矿山、危险化学品和建筑等行业农民工的安全培训。加强安全生产监察执法队伍培训,进一步推进市、县(市、区)、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的安全培训。以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心为依托,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市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地;加强曾都、广水、随县等县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各级安全培训机构健康发展,分步建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全市安全生产培训网络。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大纲、考核标准、教材和考试题库建设。推行安全资格考试信息化,规范考试行为。
(六)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深化安全治理整顿。
1、非煤矿山:建立完善全市非煤矿山、尾矿库基本情况及重大隐患数据库。加强非煤矿山采空区隐患治理和水害防治工作。整合资源,推动非煤矿山规模化、集约化和规范化生产,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强化尾矿库专项整治,建立小矿山正常退出机制。
2、危险化学品:推进化工园区和化工经营专业市场建设,加大周边安全距离不足的化工企业进园入区。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引导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自动化改造。落实化学品危险性鉴别分类和登记制度。落实剧毒化学品使用单位安全评估制度。
3、烟花爆竹:提高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生产的准入门槛,淘汰整合安全投入少、条件差、生产规模小的生产企业,不再新增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数量,确保骨干生产企业实现“工厂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集约化”生产。进一步加大对非法生产经营企业的打击力度。禁止违规使用氯酸钾生产烟花爆竹,加大对销售含国家违禁药物烟花爆竹产品行为的处罚力度。
4、其他重点行业、领域:道路交通安全继续开展“平安畅通县市”活动,建立完善道路设计和建设安全审核机制,建立完善客运车辆和危险品运输车辆实时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全市客运站重点部位视频联网监控系统,配备行包安全检测仪和电子显示设备。县级以上运管机构全部配备具有实时指挥功能的应急指挥管理车辆。水上交通安全要推进建立人货船舶安装GPS,实施科技安全远程监管,加强航道等级建设,保证各船舶安全行驶。建筑施工安全要健全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落实设计、施工、监理和安全监管“四方一责”制度,推进安全标准化工地(工段)建设。民用爆炸物品安全要强制淘汰落后技术产品,对不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标准、安全性能低下、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要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予以强制性淘汰。冶金行业安全要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安全技术支撑,规范安全生产救援工作,增强安全生产事故的防控能力。
(七)加大危险源监控和隐患治理力度,预防重特大事故。
完善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与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完成全市范围内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建档、评估、分级工作。督促指导企业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及监测监控系统,建立市级重大危险源监控平台,分步建设市、县、乡、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构建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监控预警体系。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平台和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设立重大安全隐患曝光台,建立安全隐患企业“黑名单”制度,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投诉举报中心,落实安全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实行重大隐患治理分级挂牌督办。将重大隐患治理与企业项目用地审批、信用等级评定、品牌创建挂钩。
(八)突出职业危害监管,创建安全健康作业环境。
理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制,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各级监管机构职业安全健康监管队伍建设,健全机构,充实人员,落实经费,配备必要的专业监督和检查装备。加快全市职业危害检测检验实验室建设步伐,为全市职业健康监管执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广职业危害防治技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改善作业环境。严格实施职业危害申报制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督检查制度和职业健康许可制度。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与康复工作。加大职业危害监察执法和事故查处力度。广泛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提高作业人员防范意识。突出重点,加强对化工、医药、冶金、建筑、机械、矿山、建材、纺织、轻工、石油、地质等职业危害较严重的行业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与控制。
(九)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提升企业本质安全度。
在全市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建筑、电力、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组织实施企业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企业安全状况级别认定,全面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把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安全评价、行政许可、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安全生产责任险结合起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并实施分类整改和级别升降。督促企业在体制、机制和投入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务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研究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各类安全生产标准的搜集,分门别类地研究和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快安全生产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专业人员安全生产标准工作的业务能力。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安全氛围。
继续开展“四个一创建”活动;制订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制度和诚信等级评估标准,建成诚信评估体系和诚信数据库,形成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信息采集、发布和失信惩罚的安全信用机制。高危行业企业全部签订安全诚信承诺书,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自律;建设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开展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科技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知识;鼓励和支持编制出版安全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等安全文化产品;将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计划范围,将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校教学内容,强化安全生产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建立舆论宣传和公众监督机制,鼓励群众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完善与规范安全生产信息发布制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四、重点工程
(一)市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建设工程。
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体系为目标,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市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重点配置和完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设备、化学品鉴定分析设备、信息设备等,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实施“321工程”。即建设“三个中心、两个基地、1个平台”。
1、建设市级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中心。重点建设非煤矿山安全实验室、职业危害检测检验实验室、事故分析与鉴定实验室,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开展危险化学品、金属非金属矿山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安全生产、职业健康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实施在用危险设备、设施、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性能以及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验检测和抽查;承担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以及职业危害事故技术分析与鉴定工作,承担职业安全健康许可审计工作,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性鉴别分析,配合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督查和应急救援工作。建立危险化学品、金属非金属矿山生产安全信息、职业危害申报和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信息数据库。
2、建设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立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采集、分析、整理、上报、发布和应急预案报备、管理等功能,并与市级应急救援指挥信息平台对接,分步实现市县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完成我市生产安全应急预案报备工作,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提供决策依据。以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矿山透水、火灾和坍塌事故、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为目标,整合社会资源,分区建立化学物资、排水设施、通风设施、挖掘机械、运输车辆、通讯设施、个体防护设备等市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满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及时、充足的调度应用需要。
3、建设市级重大危险源普查与监控中心。提升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类能力,实现市级重大危险源关键参数远程集中实时监控和重大危险源申报的信息化管理。逐步构建市、县、乡、企业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监控预警体系。
4、建设市级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基地。依托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心,建立市级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基地,重点开展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与考核,开展县(市、区)长、乡(镇)长安全培训和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实现电化教学、远程教学、实际操作培训、模拟执法训练、网上考试等功能。建立市级安全生产培训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与县级安全生产考点的互联互通,实现安全生产资格证网上查询功能。建立教育资源数据库,为社会提供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公益性服务。
5、建设市级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建立安全知识展览馆、视频动漫教育馆以及交通安全、火灾逃生、建筑安全、油电气“三防”仿真模拟体验馆,普及安全知识;建立公共安全培训馆,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性安全教育;建立生产安全事故案例数据库,发挥事故案例警示教育作用。
6、建设“金安工程”技术平台。认真实施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及应用条件,构建高效灵敏、反应快速、运行可靠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将事故隐患纳入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管理,从技手段上确保全市安全生产调度与统计的及时性与完整性,实现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安全生产执法文书自动生成、归档管理、综合统计分析等功能,进一步发挥安全生产信息的分析和指导作用,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辅助决策水平,推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
(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系,加大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市级安全生产监察支队,县级安全生产监察大队,人员配备到位。继续加大市、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力度。完善监管监察执法必要用房、用车、携式安全检测设备和个体防护设施,实现市、县两级安监部门办公用房达标率100%,监管执法装备配备达标率分别达到100%、70%以上。分批解决全市乡镇(街道)安全监管用房,配备车辆、电脑、照相机、摄像机以及个体防护等专用装备。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工作的现代化、标准化、效能化和信息化。
(三)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与技术示范工程。
以矿山开采、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道路交通,水上交通,建筑施工、冶金等高危领域为重点,开展风险控制、重大危险源监控与管理、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现代安全管理、事故调查分析与鉴定、安全生产信息化等相关技术研究。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实施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工程。一是在非煤矿山开采领域推广尾矿库在线监测预警系统、露天采石场中深孔爆破、无起爆药雷管、油气长输管道泄漏检测、采空区监测监控、高陡边坡安全监测系统、井下冲击地压监测监控、地下矿山信息管理等技术;二是在冶金行业推广煤气监测及通风联锁、高温液体安全转运技术;三是在化工行业推广阻隔防爆、高危工艺自动化控制、烟花爆竹安全药物应用和机械化生产等技术。
(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
以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为龙头,建设市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基地,健全市、县、乡镇三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覆盖全市的应急救援信息网络。提升现有的矿山救护队和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的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消防、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机制。
(五)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工程。
以市级职业危害检测检验实验室和事故分析与鉴定实验室为龙头,建设市、县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体系,包括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市级中心1个、县级中心3个。各级中心配置相应的检测检验、监测监控、科学研究仪器设备。建立职业危害信息系统,并实现市、县互联互通。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高素质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专业队伍。
(六)重大危险源普查与监控工程。
按照重大危险源分级管理的规定,完成重大危险源普查、分级、评估工作。以市级重大危险源普查与监控中心为基础,建立覆盖全市重大危险源的网络远程实时监控预警系统,加快建设市、县、乡镇监控平台,落实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主体责任,督促指导企业建立监控终端,实现市、县、企业平台共享、分级监控功能。重点研究各类重大危险源关键安全参数及其监控技术,配置信息设备。
(七)道路交通安全动态监控工程。
在全市营运客车、危险品运输汽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式牵引车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行驶记录仪,在我市境内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尤其是隧道、连续坡道、弯道和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安装智能动态监控终端。建立和完善市级安全监管部门、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以及道路运输企业道路交通监控平台,整合资源,集成系统,形成我市道路交通安全动态监控系统,实现对重要车辆、重点路段的实时监控功能。
(八)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
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特种设备、交通运输和消防等行业和领域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登记建档、评估分级、治理和跟踪监督。重点对构成重大事故隐患的公路危险路段、铁路平交道口等进行治理。以人员密集场所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对象,加强重大火灾隐患治理。按照国家安监总局《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要求,定期对尾矿库进行调查,确定尾矿库的安全程度,治理尾矿库危库、险库和危险性较大的病库。对涉及危险工艺的化工生产装置进行自动化控制技术改造,搬迁城区内安全防护距离不达标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企业。
五、保障措施
“十二五”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落实相关安全生产制度,完善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经济政策,保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和主要任务的完成。
(一)组织保障。
进一步加强地方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强化地方政府行政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作为领导干部政绩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安全生产在领导干部政绩业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职责,保证安全投入,确保安全防范措施到位。落实安全监管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责,落实各负有安全管理职责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进一步发挥监察部门监察职责,发挥社团组织和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作用。
(二)制度保障。
把安全生产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重点专项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同步推进。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执法监管的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安全隐患和事故举报奖励制度。
(三)政策保障。
实行促进安全投入的经济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资金,切实落实市级配套资金,加强安全监管监察设施、装备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尾矿库隐患治理专项资金,落实市级配套资金,确保尾矿库隐患治理工作稳步推进。提高企业成本中安全费用含量,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健全高危行业领域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完善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结合机制,推动安全生产责任险与风险抵押金配套改革。探索安全技术改造信贷政策,实行安全技术改造低息贷款、政府贴息等政策优惠,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技术改造,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四)技术保障。
充分发挥我市安全生产科教资源优势,加强安全生产理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力度。加强安全生产现代科技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实施“金安工程”,建设各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子系统并联网,逐步形成信息同步共享、高效灵敏、反应快捷、运行可靠的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动态智能平台,全面提高全市监督、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实现智能化、动态化的统一管理。
对上述重点工程的实施,凡涉及有关主管部门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重点工程实施前,要根据本规划编制项目专项计划,提出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进度安排,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