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随州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 发布时间:2012-07-10 00:00
  •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 编辑:admin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随州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随州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四月二日


随州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对于全面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履行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根据市政府和省地震局关于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地震形势与防震减灾现状
    (一)地震活动概况
    随州市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随-应推覆构造区内,城区南距襄樊-广济断裂带约32公里,北距桐柏-黄陂断裂带约36公里,它们属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构造,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背景。
    除有限的历史地震资料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市及邻近地区有感地震频繁,如1988年广水陈巷4.1级地震、1991年封江-净明3.6级地震和洛阳3.2级地震、1998年万店3.2级地震、2000年高城4.3级地震,2006年三里岗4.7级地震,其中,高城、三里岗地震波及范围广,影响面大,震区少量房屋受到破坏,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在2010年11月湖北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地震专家介绍我省地震形势日趋严重。我市是省政府确定的六个地震重点防御城市之一。
    (二)防震减灾现状
    1、防震减灾法律框架基本形成。一是形成了“一法四条例七个部门规章”的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框架;二是颁布实施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等一系列国家标准;三是湖北省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法规和规章。
    2、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2010年机构改革市地震局与市人防办合并,成立市民防办,承担防震减灾职能。广水市、随县、曾都区政府均设立地震机构,防震减灾体系基本建立。
    3、地震监测实现数字化,监测能力不断加强;地震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提高。
    4、震害防御工作稳步推进。民防行政服务窗口不断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审批。加大了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执法力度,对全市应做而未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项目进行依法查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稳步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初见成效。市区确定了4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5、地震应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三网”建设不断完善;应急基础性资料收集工作取得一定的突破。
    6、地震科普宣传初见成效。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活动和纪念日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市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有所增强。
    (三)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1、地震应急能力相对薄弱。目前虽有地震应急指挥机构与组织,但缺乏必要的应急技术与装备。
    2、防震减灾意识比较淡薄。防震减灾知识尚需普及,社会缺乏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能正确对待地震传言。在这种情况下小地震,地震谣言都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并带来经济损失。
    3、抗震设防基础工作薄弱,全市老的基础设施和民用建筑抗震性能较差。目前尚未开展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未完全掌握城市地下地质构造情况,不能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4、防震减灾工作未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经费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四)防震减灾工作发展趋势
    2008年汶川地震后,各级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高度重视,社会各方面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意愿增强,形成了浓厚的减灾氛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其他组织的职责和义务,为防震减灾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法制保证;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强化。防震减灾技术、手段日趋现代化,逐步走上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系统化的道路。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依靠法制和科技的原则。
    2、坚持防震减灾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的原则。
    3、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的原则。
    4、坚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原则。
    三、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奋斗目标
    1、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相关部门配合下,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利用5年时间,全面建设以提升全社会综合防灾能力为标志的,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城市基本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农村房屋建设逐步采取抗震措施,新建农村民居10%达到设防标准,新建中小学校教学楼、宿舍楼、人员集中场所基本达到七度设防标准。
    2、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40%。
    3、建成覆盖全市的地震信息快速发布系统,有效提升防震减灾科技水平;地震速报能力由20分钟缩短到10分钟;地震应急预案启动时间不超过30分钟。地震信息发布覆盖全市时间不超过60分钟。
    (二)主要任务
    1、地震监测预报
    (1)在省地震局的指导下,完善我市地震监测系统和信息节点系统。保证地震资料、应急数据快速处理与上报,为政府抗震救灾应急指挥提供可靠保证。
    (2)按照《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保护、维护好全市地震监测设施。
    2、地震灾害预防
    (1)把城市地震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推进城市地震安全工作,不断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尤其要提高医院、学校、商场等重要场所的设防水平,强化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监管;加强城市地震避难场所建设。
    (2)大力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村民居10%达到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
    (3)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公众具备基本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3、地震应急救援
    (1)加强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修编与管理工作。健全完善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应急救援体系。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更换地震工作“三网”人员名单,不断增强地震应急能力。
    (2)不断加强地震灾害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适时组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
    (3)完善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工作水平。
    四、 重点项目
    (一)随州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1、作用及意义:按照市地震应急专业救援队职责,建设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在发生地震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时,可以迅速作出科学决策,及时有效地采取多种措施,组织有力的应急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和其他灾害损失。
    2、项目主要内容:(1)在随南新区前进村征地35亩,新建随州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目前前期工作已经开展,在2011年初将投资1600余万元开工建设指挥大楼。(2)为适应地震应急流动指挥,2011年需购置应急指挥车一台,该车包括设备需要190万元。上述两项约需投入1800万元。
    (二)地震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安装、更新地震监测、分析处理系统,安装指挥中心大屏幕、数字会议设备、地震紧急会商系统和地震应急通讯指挥系统。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人员装备建设。该项目约需投入500万元。
    (三)防震减灾三网建设
    1、作用及意义:建立完善的市、区(市)、乡(镇)三级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地震灾情速报网,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准确地对地震震中定位和了解地震宏观情况,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2、项目主要内容:建立健全随州市级和随县、曾都区、广水市、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及各乡(镇)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宏观异常观测网。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列出一定的经费对上述三网工作人员给予补助。
    (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我市农村房屋缺乏抗震设防措施,存在较大的地震安全隐患,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稳步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1)在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情况下,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把政府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的要求转化为广大群众追求安全、舒适居家的自觉行动。农村群众在新建住房时,能够做到主动咨询建筑质量及地震安全知识,选择或参考统一设计的农村民居标准示范户型。
    (2)要建立以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乡(镇)、村组为主体的三级管理体系,对选址、图纸设计、建设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并做好抗震民居建设的宣传工作,把好农村安全民居建设第一关。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要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经济基础,对农村民居建设进行不同的指导,促进全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全面发展。
    (4)借鉴其他省、市经验,设立地震安全农居工程专项资产,对农村民居新建、改建房屋每户给予2000元补助。按每年(市级)新建、改建300户算,每年需投入60万元。
    (五)随州城区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小区划
    1、开展活断层探测工作
    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发性快速错动导致发生直下型地震引起的。大量的震例表明,活断层不仅是产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时沿断层线的破坏最为严重,人员伤亡也明显地大于断层两侧的其它区域。7级以上地震往往造成地表数米的错动,目前的抗震设防措施还难以阻止这样大的错动对人工地面设施的直接毁坏。因此,需要通过开展活断层的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准确了解活断层的分布和危害性,合理科学的规划城市建设,并采取针对性的有效减灾措施,大大减轻城市的地震灾害。
活断层探测工作主要内容包括:野外地震地质调查、构造地质图编制,断裂活动性鉴定与地震危险性评价、详细探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设等。探测费用预计约200万元。
    2、随州城区地震小区划工作
    地震小区划是指在城市或工程场区范围内,反映局部工程地震条件下地震破坏作用差异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通过勘察、探测分析等地球物理和化学方法,给出城市不同区域的地震动参数,并编写综合报告。实施地震小区划项目,可对城区地震安全环境进行地域划分,区分不同地段间潜在地震危险的差异,预测震害分布,为一般建设工程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为城市发展规划和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为指导建设资金的合理投入提供科学依据。预计每平方公里需经费2万元左右。到2020年,城区建设面积64平方公里,规划面积548平方公里,约需投资250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政府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将其纳入政府工作议程,主动听取防震减灾工作汇报,解决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的困难。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做好本规划的实施工作。
    (二)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规章,加强法制建设。各地要制定出台与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政策。严格依法办事,强化监督检查,切实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
    (三)依靠科技。按照“项目兴市,人才强市”的要求,借托省地震局技术优势,大力培养地方地震工作人才,坚持依靠科技来提升防震减灾工作整体水平,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的快速发展。
    (四)加强宣传。加强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防震减灾工作在全社会的知晓度,切实引起各级领导和全社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视,为防震减灾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公益事业,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在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各级财政预算的同时,重点项目建设经费在年度预算中予以安排。相关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保障防震减灾事业的顺利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