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向“新”而行,迈向“专精特新” ——随州专汽产业发展观察之三
  • 发布时间:2025-01-02 09:07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数说随州专汽之“新”:建有省级创新平台60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分别有5家、7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4家;50多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行业“内卷”持续加剧、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创新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专汽企业的共识。
  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驱动专汽产业迈向“专精特新”。
   向高而攀,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会钻洞的搜寻车、会上天的照明车、会喷水的无人机……去年11月13日,2024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上,随州专汽应急产品吸引客商围观。
  湖北博利特汽带来的“能飞上天的消防车”——高空系留无人机消防车,价值过千万,可满足30层以上高楼灭火需求,填补国内空白。
  该公司总经理程钰涵介绍:“公司重金招揽专业人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每年研发费用投入占比保持10%以上,2024年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行列。”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我市专汽企业以民营中小型企业为主,普遍缺乏核心研发团队、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导致产品同质化、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等系列问题。
  对此,我市梯队培育高新技术、优质制造业企业,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动能。
  一些企业紧盯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建立研发平台、与龙头合作、向高校院所借智,在上装附加值提升和底盘研制上同步发力,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
  程力集团与整车设计研发公司、成都壹为强强联手,开发第二代新能源专用车底盘,盘活了整车资质。
  湖北壹为新能源汽车常务副总经理李想红介绍:“目前已开发5类新能源底盘平台,累计销售300多台新能源整车,并与随州多家企业开展合作。”
  创新驱动下,“高精尖”产品不断涌现,有丰富品类却缺乏一流标杆产品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专汽领域知识产权数量快速上升,仅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36件。
   向内挖潜,技改焕发新动能
  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手段。我市引导专汽企业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扎实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激活发展新动能。
  凯力专汽投资6.5亿元打造智慧工厂。该公司总经理梁俊介绍:“智慧工厂将有力推动环卫、应急等整车装备实现能源动力、功能质量、生产效率‘三大变革’,引领行业发展。”
  各企业以技改为突破口,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步伐。楚帝智联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柔性机器人焊接线、自动化板面式装配线、智能检测平台等,80%生产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楚胜汽车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带动产业链配套企业转型。该公司董事长董鸣勇表示:“将瞄准罐式车优势品类,持续推动技改升级。计划2025年投资2000余万元对压力容器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填补随州低温压力容器空白。”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实施技改项目144个,1至10月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3.2%,其中专汽领域63个。
  目前,全市只有少数专汽企业拥有焊接机器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行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加大企业“智改数转”力度,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支持龙头企业加大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和工业互联网等新装备、新技术应用,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建强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2024年10月,湖北省移动应急智能装备创新中心与武汉依迅北斗公司联手,成功研发应急巡视测绘指挥车,搭载国内首创多机巢无人机系统,集成多项核心技术。
  “未来,移动应急救援装备研发制造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重点。”齐星集团总经理江正平介绍。齐星与随州多家专汽企业和研究院所共同组建创新中心,就是为了聚合力量,共同攻克关键领域核心工艺、核心材料等技术瓶颈。
  许多企业反映,引才难、留才难,创新难突破。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市通过市校合作,走出了一条柔性引才、成果转化的路子。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搭建湖北省专汽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湖北省应急产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架起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桥梁。
  武汉理工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李存荣介绍:“5名核心专家教授领衔,26名专家教授和6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研究院成果转化工作,年均服务企业150余家,累计解决技术难题35个。”
  依托三大科研平台,先后转化专用车产品研发成果300余项,为40余家重点企业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60余个,开发高端新产品装备30余款。
  我市融入全省科创供应链平台,接“天网”、建“地网”,推动创新资源一网打尽、创新需求一键触发、创新供需智能匹配。截至2024年12月26日,入驻205家专汽企业,成功对接技术需求36项。还计划在随州专区设立专汽板块,围绕创新资源导入、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市科技局局长白玉涛表示,将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优势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出更多细分领域“高精尖”产品,让随州“智造”专用车驰骋全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