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访谈② 炎帝精神是中华文明的血脉基因
  • 发布时间:2024-06-11 10:15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本期嘉宾: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 宫长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平安
  主持人:湖北卫视 王 缘
  

一、炎帝精神核心特征:奉献、创新、进取、实干
  宫长为:要讲炎帝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先要评价炎帝作了哪些贡献。我觉得有两点,一是他在人类的社会生产上奠定一个农耕文明的基础,他制造耒耜,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应该说有创新精神,这是他为人类社会生产作出的重大贡献。因为古代社会农耕文明,农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二是炎帝的医学贡献。我们讲炎帝尝百草疗疾,这个医学贡献关系到我们人类自身生产繁衍问题,所以这个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他这两方面的贡献,凸显了两种精神,一个是创新精神,一个是奉献精神,这两种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传承下来,比如大禹大公无私,传承了炎帝精神,黄帝后来开创新国家,那也是传承炎帝精神。
  马平安:在农业产生之前,人是靠天吃饭,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没有自主性和生存权,更谈不上发展。自从炎帝开创了中华农业,开创了人类的原始农业,人完全可以由被动的生存方式变成一种自主的生产方式,所以这是一种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第二个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的人可能走五里,有的人走十里,可能有的人时间上慢、行动上笨,但能够像龟兔赛跑里的乌龟一样,坚持走到终点,这种贵在坚持的精神与自强不息是相联系的。第三个是奉献精神,是炎帝精神中非常重要的内核,最主要体现在以民为本。神农尝百草、发明农具教民植谷,一切都是为民众着想,为他的部落群体着想,核心就是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炎帝精神包含的内容应很多,但核心点就是这几个。
  二、炎帝精神,中华文明的血脉基因
  宫长为:中华民族有一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一万年文化史,一般从伏羲讲起;五千年文明史,应该从黄帝讲起,炎帝正好处在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中间。司马迁的《史记》开篇是《炎黄》,讲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炎帝处在一个承前启后或者说继往开来的一个很重要的节点上。炎帝农业革命我们说距今万年,炎帝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制作了耒耜,在今天看来很小的一个进步,在历史上却是一个重大突破。因为有了农业生产,人类才能定居;要发展农业生产,生产工具、技术得跟上,产量要上来,所以炎帝在文明史上的功劳非常大。从今天来看,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悠久灿烂文化,其根本点是立足于农耕文明基础上,而炎帝在制作工具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去开发农业,是非常重要的节点。所以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历史贡献,一定要站在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这样可能把握得更准确。可以说,在中华文脉传承各方面,我们怎么评价炎帝都不为过。
  马平安:我个人认为,“男耕女织,安土重迁”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个核心标志,这个标志、这个基因、这个血脉是从炎帝文化中形成的。炎帝文化在农业社会过程中形成了三个文明,第一是农耕文明,也是物质文明;第二是精神文明,中华精神文明之源应该从炎帝文化讲起;第三是政治文明,严格意义上讲,中华的政治文明在炎帝时代已经出现。我们现在常讲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其实在炎帝时代都已经奠定了。
  奉献精神,也是中华文化血脉中一种很重要的基因。炎帝文化从一开始,讲修德、讲为族人服务,强调道德法则,与西方社会一开始强调丛林法则、掠夺法则、索取法则完全不同。这是炎帝文化给人类立下的一个标尺,不让贪婪这种劣根性任其发展,而是尽量将其关到笼子里、关到内心,追求日日新、苟日新、再日新,这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三、推动炎帝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宫长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怎么结合?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怎么创造性转化?我觉得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得继承。继承首先得有文化,应该做到“四自”,得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立、文化自强。文化发展相当于学术发展,学术发展有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三个体系,文化自信像是学术体系,文化自觉像学科体系,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自信和自觉是相辅相成的,有自信才有自觉,有了自觉才更加自信。自信、自觉就形成一个文化自立,像是话语体系,话语体系后会出现什么?就是我们的文化自强。这些年,我也在思考怎么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随州来说,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同炎帝文化相结合,得落到实处。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点,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文化,要找好转化、发展的落脚点。我们当地文化是什么?省从省的角度看 ,市从市的角度看,县村从县村的角度看,要把当地文化找出来,把传统文化的核心点找出来、去弘扬。
  中华民族的文明路径与其他文明的路径有所不同。比如古希腊罗马国家是经过家庭、私有制、国家起源这么一个路径。中国古代国家是在氏族组织没有解体的过程中,家国共建国家,所以很强调家庭关系、血缘关系。《礼记》上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讲亲亲、义要讲尊尊,所以我们中华文化放眼世界有一种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隆礼重法、明德慎罚,这是中华文化核心点。首先要明德,德治法治怎么相辅相成、做得好,得找好结合点。
  马平安:奉献和创新,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备条件。炎帝文化中的奉献和创新,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内核中的核心。我们要把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跟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互相契合、互相成就。
  四、从炎帝精神中汲取强国复兴奋进之力
  马平安:炎帝文化博大精深,核心点之一是奉献,为天下人谋幸福,强调社会责任。核心点之二是创新,尤其在今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创新,就可能衰败下去,甚至导致灭亡,所以创新是个永恒的话题。
  宫长为:梁启超给他孩子写的家书中说,这世界的事情,不分大和小,你在你负责的范围之内,你把你的事情做好,你就是一等一的人物。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事实上就从我们自身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你把从事的事业做好了,就是弘扬就是传承。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我们由“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后强调文化自信,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过去讲“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后又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由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由四个现代化到五个现代化,最后概括起来就是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这是根本点。所以我觉得,我们传承家风家教也好,传承炎帝精神也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我们自身做起。你要明白你处在什么时代,你的使命是什么,怎样可以担当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强国复兴之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点和根本目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