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访谈③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与灵魂
  • 发布时间:2024-06-11 10:14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本期嘉宾: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 王巍
  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李幼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王清雷
  主持人:湖北卫视 王 缘
 

 一、神农的五弦琴蕴含着天地人和的智慧
  李幼平:在中国古代的文献和大量的传说里,都有炎帝神农制琴、练丝为弦的故事。神农制琴,是早期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传说和见证。古琴的结构是天圆地方,它所代表的一种天地人和的美好追求。
  目前考古发掘的古琴,基本都在长江流域中游地区,据初步统计至少一半以上正好在随枣走廊。如2016年在湖北枣阳郭家店的楚墓里头,发现了春秋早期距今2700多年的十弦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琴了。在曾侯乙墓发现两张古琴,一张十弦琴,还有一张五弦琴,与神农制琴传说契合,说明这个传说有源可循,这种文化有根可追。我们学术界认为这件琴是为编钟进行调律、定音的,为后世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王清雷:其实在文献《世本》里,不仅有神农作琴,也有神农作瑟的记载。《礼记》里有如下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唐代的孔颖达认为,伊耆氏就是神农。由此可知,炎帝神农时期,不仅有弦乐器琴瑟,还有打击乐器土鼓,还有吹奏乐器苇龠,那个时候的音乐水平其实已经很高了。
  二、炎帝神农制琴促进礼乐文化蓬勃发展
  李幼平:神农斫琴制曲,很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用于祭祀活动。礼仪活动和礼乐活动是我们中华民族很早的文化活动内容,经过了夏、商、周尤其到西周早期,中国就形成了完整的、完善的礼乐制度,这个礼乐制度,不仅仅体现在考古发现的墓葬里或文献记载里的九鼎八簋,还体现在与九鼎八簋这些礼器相配合的金石之声、钟磬礼乐,以及相应的八音之乐、六代乐舞等一系列礼乐礼仪文化活动。我觉得,西周完善的礼乐制度为当时先秦时期的中国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也为中华礼乐文明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
  王清雷:中国的礼乐文化,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著名考古学家朱乃诚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古国文明、古王国文明和王国文明这三个发展阶段,中国的礼乐文化在不同的文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在古国文明和古王国文明阶段的墓葬里出土的乐器,应该是作为一种神器或者法器来使用的,与身份、地位、等级没有任何关系,这时候“礼”处于初始阶段。王国文明阶段墓葬出土的乐器,如土鼓、鼍鼓,不仅是一种神器法器,而且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礼乐集群,说明礼乐制度在陶寺文化早期已经形成,其后是夏礼、殷礼、周礼。西周初期,周公制礼作乐,这时候中国的礼乐文化走向成熟。
  三、礼乐文化,中华文明的根基与灵魂
  王巍:夏商王朝发明的青铜礼乐器,包括玉器,在周围广阔的区域都有发现,这个不是靠军事实力扩张,而是文化软实力的扩展。八千年前纯粹的响器,后来逐渐成为礼器乐器,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延续不断,包括我们的祭炎帝,这些礼仪活动,就是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些活动增加我们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扩大我们的国际影响力。
  李幼平:我们后来所说的乐器,早期是响器,主要是营造氛围。伴随着礼乐制度的完善,一整套的器物,如九鼎八簋青铜器、编钟编磬八音之器,就具有礼器的功能。到西周、东周时,这些器物具备了乐器的功能,不仅仅是一种威严的象征,为了敬天敬地,而是在娱神的同时开始娱人了,具有这个审美功能了,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这样的一种表现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礼乐文明和礼乐文化。
  我们几千年的历史,礼乐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在完善和发展,而完善和发展的核心是适合当时的社会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觉得正是因为这样,才使我们的礼乐文明,有了前面所说的内在动力,才有了这样一种凝聚力、向心力。那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这么一个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有一系列的礼仪活动,可以说传统礼仪活动、礼乐活动构成了我们今天社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我们祭炎帝,除了应该有祭祀炎帝的礼仪外,还应该有与传统相结合的相应的音乐;祭黄帝,应该有黄帝的祭祀音乐,就是说我们应该把礼和乐有机地结合,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地让礼序乾坤、乐合天地,才能使我们的礼乐文化,在当今的社会、在当今的文化界中产生活力、产生向前发展的动力。
  四、曾侯乙编钟是最具代表性的青铜乐器
  王巍:其实人们是通过编钟这个响器、这个声音,传递、寄托对美好的向往,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
  李幼平:说到曾侯乙编钟,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点,我们的礼乐制度是在青铜时代,这样一个客观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而形成。编钟反映了当时的青铜冶金铸造技术,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或者说是社会物质文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礼记》记载,有九鼎八簋,青铜的礼器、乐器就是编钟,而这样的编钟到目前为止,最具代表性的是我们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当时的随枣走廊是属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交汇地,具有编钟青铜文化这样一种社会背景和物质条件,所以曾国、在曾侯乙时代产生了这个很了不起的青铜乐器。这65件编钟,不仅仅是冶金铸造青铜文化的表率,还是无与伦比的文献档案;不仅仅属于我们所说的一般青铜器的记忆,也是物质文明的记忆和精神文明的记忆,还是文献的记忆和音响的记忆。
  五、讲好编钟故事 弘扬礼乐文化
  王清雷:我们知道钢琴是西方乐器之王,那么中国的乐器之王有的说是琵琶,有的说是古筝,其实从礼乐文化的角度讲,编钟称为中国古代乐器之王才是名副其实的。随州作
  为炎帝的故乡,也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地,我们是不是可
  以试点在一些中小学组建小型的金
  石乐队,乐队配置可以初步设想为金
  石乐器,有一套编钮钟、一套编磬,有
  弦乐器,比方说瑟;有吹奏乐器,比方
  说排箫、笙;有打击乐器,如鼓,再请
  一些作曲家,创作若干首礼乐作品,
  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比如说我们的开
  学典礼、毕业典礼,或者一些重要的
  礼宾场合来使用,把它普及到湖北
  省,然后慢慢普及向全国,让中国的
  每一个人能了解中国古代乐器之王编钟,让很多人都会敲,我觉得这个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是最重要的。
  王巍:我觉得要争取创造一批好的音乐作品,比较简单的可以在学校普及下,不一定所有学校普及,起码有些特色学校能够演奏,然后有一些大型的、内容丰富的、水平高的,可以作为国家或者地方院团的演出作品,能够传送开,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李幼平:如何去弘扬我们的礼乐文化?如何去讲好我们的编钟故事?我觉得应该是立体的、多渠道的。首先总体的原则来还是守正创新。守正,讲清楚它是什么,然后去研究它为什么要做这些。还有一个情况,我们要评价它怎么样,因为我们要说清编钟为什么在礼乐文明中占据重要位置,礼乐文明跟中华文明的关系是什么,中华文明跟世界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就是讲它怎么样,然后一定要落脚到怎么办?所谓怎么办,就是说我们今天如何来创造性地转化、创新地发展它,因此我们要有一批文创产品,要有精品创作进行表演,除了在中国传播之外,还要走向国际,让编钟不仅讲好古代的故事,还要讲好今天的故事,讲好在全世界的故事,全域开花,展现编钟文化、礼乐文明在当今社会、在当代中国特色物质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