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访谈④ 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 发布时间:2024-06-11 10:11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本期嘉宾: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 刘玉堂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罗运环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黄尚明
  主持人:湖北卫视 王 缘
  

一、炎帝文化,一直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
  刘玉堂:我们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那就意味着炎帝神农文化是我们的根文化。那么根文化怎么理解?炎帝神农一些重要的发明创造,主要是物质文明的,都是我们后来的物质文明发明创造的重要根基。我们几乎所有的一些重大发明都是在这个根基上不断地拓展、升华,逐步地发展。第二个就是我们说根脉,根文化也可以理解成脉文化,为什么叫脉文化?就是炎帝神农文化的精神作为一种血脉,在我们的血管中一直流淌。
  哪些精神?比方说炎帝神农种植五谷、发明农具,这种创新精神;炎帝神农融合不同的部落,最后又跟黄帝部落实现一个大融合,这种团结统一的开放精神;还有炎帝神农尝百草疗民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了,变成精卫,她衔西山木石想把东海填平,精卫填海的精神也是奉献精神、进取精神;炎帝的乐工刑天,他在一次战斗中头被砍掉了,结果他的双乳变成他的眼睛,他的肚脐眼变成他的嘴巴继续战斗,这也是一种奋斗精神、进取精神。所以后来陶渊明有两句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还有炎帝神农的家族成员夸父,夸父逐日也体现了这种奋斗的、进取的精神。炎帝神农部落的成员精神,也是炎帝精神的重要部分,所以我们也要弘扬它。
  二、荆楚文化离不开炎帝文化
  刘玉堂:谈到荆楚文化之前,有两个概念要说明一下,一个是楚文化,一个是荆楚文化,往往容易被混淆。楚文化是一种国别的文化,它是楚国人民创造传承并发展的文化,它代表的是楚国这个国家的文化。荆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它是湖北这个地区有人类以来一直到今天乃至未来产生的一些文化,都可以叫荆楚文化。对今天有什么意义呢?我想主要有三点:第一,我们学习了解荆楚文化可以延续历史文脉。第二,湖北文化的一些精神可以使我们增强文化的自信。第三,历史文化它本来是一种资源,但是这种资源同时也是资本,不是说只有金钱才是资本,我们可以在某一个景点、一个景区,深挖它的历史文化资源,然后进行一些精心打造,变成一个旅游的目的地,那么它同时可以取得两个效益。
  首先我们看炎帝神农种植五谷。水稻是湖北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在宋代为了提高水稻的生产力,湖北鄂州人发明了秧马,别看是一个小小的秧马,它使水稻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到后来明清时期有一句话叫“湖广熟 天下足”,两湖地区湖北湖南的水稻成熟了,全中国人民都不愁吃,这就是炎帝神农稻作文化的一种弘扬。第二,炎帝神农发明了医药,荆楚地区的医药文化相对发达,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是世界的医药百科全书。第三,茶叶,湖北天门人陆羽的《茶经》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茶学著作,在这本书里面他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就是说茶作为一种饮品,最早是由神农氏发明的。第四,贸易,据说炎帝神农日中为市,首创贸易,那么湖北的商贸也是渊源有自。先秦时,楚国的商贸是非常发达的,我们现在在曾楚墓里面发现的蜻蜓眼琉璃珠,据专家考证,就是从地中海来的,他们都是在炎帝神农根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罗运环:炎帝文化对湖北来讲在传说中是最早的,荆楚文化、湖北文化离不开炎帝文化。第二,炎帝文化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我们打造旅游资源的宝贵资源,不仅是随州的也是湖北的品牌文旅资源。
  三、曾随文化,是周文化在南方的突出代表黄尚明:文献记载有一个随国,但我们现在考古发掘的文物上的铭文大多写的是曾国,这种矛盾,学者们称之为曾随之谜。文献称随国,考古称曾国,其实都是一个国家。现在称为曾随文化,把两个名词都包括进去。我们过去只知道西周有个曾国,但是具体细节搞不清楚,后来考古发现曾侯舆墓葬的编钟上明确记载,西周周成王时期,分封姬姓贵族南宫适为首任曾国的封侯,爵位很高叫曾侯,曾国是当时西周王朝分封在南方的一个地位最高、实力最强、文明水平最高的诸侯国。曾国最大的时候跨现在的随州、枣阳,西边应该要到襄阳的一部分,北边要到新野的一部分,南边到大洪山以南的京山县,东边跟安陆交界。曾随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它是周文化在南方的代表。
  四、寻根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
  刘玉堂:寻根节有两个特点:第一点,它扩大了影响的范围。原先的神农节就是县和乡镇的水平。知道炎帝神农文化的范围也很小,基本随州市的范围,甚至在全省知道的也不是很多。通过举办炎帝故里寻根节,一届一届地举办,现在影响已经扩大到海内外,整个东南亚,环太平洋地区,包括美国和欧洲。第二点,通过寻根节的举办,人们对炎帝神农文化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原来有人说炎帝神农故里在随州不可能吧,陕西、山西、湖南,都说炎帝故里在它那。但是后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了一本书叫《炎黄汇典》,里面说得比较清楚:湖北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山西的高平是炎帝神农庙,陕西的宝鸡是炎帝神农祠,湖南的株洲是炎帝陵,所以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加深人们对炎帝神农文化的理解,也加深对炎帝神农故里的认知。
  另外有一点,就是炎帝神农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了。炎帝神农精神,除了我们刚才和几位聊到的,还有一点就是炎帝神农以民为本,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民本意识。他处处想的是大众,文献上说他“身亲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种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罗运环: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就是展示和宣传湖北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举办寻根节,把炎帝故里的这个文化资源打造成世界性的文化品牌,不仅对随州,而且对湖北文旅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它首先增强了民族复兴的凝聚力;第二点,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第三点,激发现代人的创新性。
  五、弘扬炎帝文化 传承炎帝精神
  刘玉堂:现在湖北的文旅口号是“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那么它最早的起源是什么呢?大家可能都知道高山流水,高山流水用的是伯牙古琴,它象征着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它的核心点是一把琴。事实上,最早的琴叫神农琴。我们的文创、一些影视剧,能不能从神农琴到伯牙琴,寻找他们之间有没有内在的精神联系。我想应该有,就是和合的精神。另外,炎帝神农发明了医药,我们的医药产业也可以深入挖掘。有一部《神农本草经》,尽管不是炎帝神农写的,但是它注名叫《神农本草经》,那肯定还是有点联系。我们从《神农本草经》到《伤寒杂病论》,一直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能不能找一些渊源一些关系。还有这个茶叶产业也是一样的。随州有一种茶叫神农有机茶,神农在发明医药的同时发明了茶。茶现在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世界上可能饮用最广的是茶叶,没有什么能超过它,就像世界上吃大米的人数占53%一样,都跟炎帝神农有关。
  罗运环:我觉得我们可以进一步从炎帝文化的内涵中提取一些符号,来把它运用到文创、经济开发的品牌上。作为符号,这也是一个贡献、推广。
  六、让以炎帝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灵
  刘玉堂:我想首先要编一些适合青少年读的著作、书籍,理趣兼备,道理和趣味都有,雅俗共赏,文字要雅点,关键要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有更多的图,有些实例,在图文互动间加深理解,小孩、哪怕是老人也能看懂。第二,要有些有形的东西,不仅仅是文字的东西。比如一些影视、一些舞台艺术乃至一些文创作品,让青少年在观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炎帝神农文化的熏陶和浸润。第三,开展研学游,让学生、青少年在游学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炎帝身上的文化魅力。
  黄尚明:我觉得,能不能在随州、在湖北的中小学课堂里,把它开发成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炎帝文化、曾随文化、荆楚文化,这些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话,孩子从小就知道我们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我们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各地都在为中华文化作贡献,要利用好课堂,让孩子能够了解我们悠久的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