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庆元加快香菇产业转型升级实践及成效
  • 发布时间:2023-06-12 15:00
  • 信息来源:随州市农业农村局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摘要  针对目前香菇产业存在生产方式落后,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劳动力日益不足,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相对效益在下降等问题,建立实施“菌棒生产工厂化,栽培管理基地”标准化生产新模式。集成推广包括优良品种选育、胶囊菌种、自动化菌棒生产设备、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等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了包括标准体系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废菌棒回收制度,开展专项治理等监督监控制度,确保新模式的全面实施。

关键词 香菇标准化新模式成效

浙江庆元县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以香菇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是庆元县传统优势产业,是浙江省10个食用菌主产县(市、区)之一,是华东地区香菇生产和集散中心。

“庆元香菇”先后获得浙江省十大名菇、省著名商标、省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食用菌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体系,成为庆元县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一是以千家万户、房前屋后方式为传统生产模式为主,生产方式落后,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二是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劳动力日益不足;三是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强度大;四是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大,生产相对效益在下降。这些因素导致了香菇主产区生产规模逐年递减,产业发展基础受到冲击,如何保持生产稳定和全国领先地位已摆在庆元人面前。为此,庆元针对食用菌产业存在不足,从生产着手,研制自动化拌料装袋机械、胶囊菌种接种机等,实现机械换人,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建立菌棒厂,推行菌棒工厂化生产;制定标准体系、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整合检测资源,建立检测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开展菇棚改造、废菌棒集中收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等措施,建立实施“菌棒生产工厂化,栽培管理基地化”的香菇标准化生产新模式,加快庆元县香菇产业转型升级。

1 主要工作措施

1.1 集成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新模式技术体系  

集成推广包括自主知识产权的香菇优良品种推广,胶囊菌种改良及国产化技术的应用;自动化菌棒生产设备研究与推广应用,病虫无害化防治技术推广应用;庆元香菇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等的技术体系。

1.1.1 主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香菇优良品种  主推有庆元香菇品质特性、自主选育的庆科20、庆元9015241-4等多个国家认定的香菇优良品种。庆科20品种高产、菇柄短、菇形好;庆元9015高产高抗、菇大,易形成花菇,适合鲜销;241-4极像段木香菇,特香、口感好。新菌株庆科212属早熟中偏高温型,菌龄短,出菇早,朵型圆正,菇肉厚,菇柄短,适合高棚栽培花菇和脱袋栽培普通菇。在适温条件下,培养60~70 d即能达到生理成熟,轻微振动菌棒,便可刺激出菇。为解决春夏交替期间,春菇采完、夏菇未出,鲜菇供量不足的矛盾,引进了L808中高温型中熟品种,在海拔500 m 以下的地区,8月上旬-9月上旬接种,在4-6月出菇,调整出菇高峰期,增加菇农收益。

1.1.2 胶囊菌种改良及国产化技术的应用  研制成功胶囊菌种成型设备、菌种粉碎机等机械设备;研发成功胶囊菌种透气盖和塑料蜂窝板,建成了透气盖、塑料蜂窝板和胶囊菌种制作3条生产线,实现了国产化、大批量生产,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张(1.2亿粒)。并在原“600粒”胶囊菌种基础上研发了“400粒”香菇胶囊菌种,胶囊菌种颗粒增大,提高了培养料的保水能力,减少了培养料的水分挥发量,极大改善胶囊菌种繁育条件、提高繁育能力;接种操作时菌丝不受损伤,吃料加快,优先抢占培养基,而且实现了胶囊菌种保存期从原来的7~10 d延长至60 d以上。应用胶囊菌种比传统菌种菌袋成品率提高3%~8%,接种快捷,工效提高1~2倍,菌种生产原料消耗降低80%以上。

1.1.3 自动化菌棒生产设备研究与推广应用  为解决香菇菌棒生产中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强度大的问题。研制了ZDG- 4 型自走式拌料机、胶囊菌种自动接种机、ZDG400-500 型微电脑控制多功能装袋机等食用菌机械产品。扎口机、拌料机、装袋机2009年取得《浙江省农业厅农机推广鉴定证书》,并列入《国家农业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推广目录》。ZDG500型微电脑控制多功能装袋机,由培养料混合机、装袋主机、输送机、电器控制柜等组成。采用PC集成电路控制培养料混合搅拌、物料输送、装袋,是专业生产食用菌棒的流水线。采用自动装袋技术,减少了人员操作,生产效率高、装袋质量稳定、操作方便。ZDG500 适用于中等规模以上食用菌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与传统生产方式比较,以生产1万袋菌棒计算,减少劳动力3人,减少工时43 h/人。

1.1.4 病虫无害化防治技术推广应用   在香菇生产过程中,首先要使生产香菇的产地环境符合标准化生产香菇产地环境的标准要求;其次生产香菇的过程要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合理使用各种生产管理技术措施,杜绝使用未经允许的化学物质进行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和“安全、有效、经”的原则。病虫无害化防治技术包括利用香菇本身抗性和栽培措施来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农业防治如选育抗逆性强的香菇品种、合理安排生产季节、净化生产环境、规范生产操作程序等。通过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主要包括杜绝土壤病原菌以及诱杀害虫或驱虫的物理防治方法。建立技术示范基地,推广应用香菇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使香菇产品达到“无公害”水平,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1.1.5 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推广应用  指导基地及农户建立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投入品使用管理、统一残留监测的“四统一”机制。指导企业广泛开展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境内所有出口企业均通过食品安全管理(ISO22000)(包含HACCP原理)体系认证、1个企业通过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3 个企业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方格药业通过药品GMP认证。食用菌企业和合作社开展有机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

1.2 建立“菌棒生产工厂化、栽培管理基地化”标准化生产新模式

1.2.1 建立菌棒生产厂,实现菌棒生产工厂化从2008年庆元的“灾民兴业”基地开始探索菌棒专业化生产,历经2009年、2011年浙江省现代农业项目菌棒厂建设推广,菇农才慢慢开始习惯于购买菌棒栽培香菇。2012年庆元县出台扶持政策,在全县建立菌棒工厂化生产厂,推广“集中生产、分户管理”生产方式。通过对全县各村食用菌生产量、厂房农业用地性质、辐射带动等因素进行分析,在全县建设了62个菌棒厂,其201233个,201316个,201413个。目前庆元全县菌棒工厂化生产能力达7000万袋,占全县菌棒生产量的50%左右。菌棒厂总投入1860万元(财政资金占790.5万元)。工厂化菌棒生产与传统菌棒生产相比,提高了工效,缩短了灭菌时间,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生产成本比传统生产方式降低11.3%;用机械三次拌料,更加均匀,机械装袋更紧实和一致性,提高菌棒质量,成品率提高2.4%,产量提高4.95%,袋均产值提高了5.5%( 表1、表2)。不断探索菌棒厂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了《菌棒生产技术规程》《食用菌菌棒生产厂安全制度》《菌棒灭菌室管理制度》《菌棒生产销售台账制度》《原辅材料验收制度》。建立生产销售台账,统一销售合同等措施,达到菌棒厂管理规范化,提高菌棒厂的生产效率,形成了菌棒生产产业。现年生产销售菌棒达0.5亿棒,产值超亿元。


1.2.2 建立香菇生产基地,实现基地化香菇栽培管理  为改变千家万户房前屋后的传统生产方式,根据菇农的意愿、环境条件等创立多种模式示范基地:一是由农场主建设,引进菇农生产;二是由几家规模生产户合伙建设;三是由家庭农场独资建设生产;四是由工商企业投资兴建,农户进住。三年来建立基地105个。开展基地四统一管理:统一菇棚搭建、统一水源改造、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烘干销售。一个或若干个相近基地配备1名植保员,指导菇农规范用药。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基19个,获得有机、无公害等认证基地23个,培育了年生产3万袋以上的规模种植户1000多户。1.2.3 开展标准菇棚改造,在为菌棒生产创造最适环境的同时改善菇棚外观优良菌株L135、庆元9015 等品种的引进选育成功和推广应用,花菇栽培技术的突破,高棚层架花厚菇栽培技术逐渐成熟。菇棚结构也随着栽培技术进步、菌棒生长、外观美化要求等不断改进。2000年后庆元提出香菇标准化生产,并开始制定菇棚的标准并实施。2012年开始着手第三代菇棚即钢架外棚的研制和改造,通过不断的试验,确定钢架外棚的结构、标准、材料,并制定了地方标准,在2013年试验的基础上,2014年开始推行GLP832连栋大棚,与钢架菇棚比较更加适合香菇栽培,外观更加整齐美观。GLP832连栋棚的棚内温度明显低于钢架大棚和原来水泥柱棚,庆元县旬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上旬为34.4℃,钢架外棚内温度为32.53℃,连栋大棚内为29.43℃,下降了3 ℃有利于香菇菌棒安全越夏。在2013年高温期间,庆元的香菇菌棒烂棒率仅为3.0%在冬季低温季节,连栋大棚保温性能好,利于香菇出菇,可提高冬菇率。

1.3 建立标准化生产监督监控制度,确保新模式的全面实施

1.3.1 制定完善“庆元香菇”标准体系先后制定并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庆元香菇》GB/T 19087 1 个国家标准、制定《庆元香菇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及系列规范,建立“庆元香菇”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对《地理标志产品—庆元香菇》国家标准、《香菇》GH/1013进行了修订,制订了《香菇镀锌钢架外棚技术规范》《菌棒厂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以上香菇生产系列标准,对原材料的定点供应、菇棚的改建、生产用水的净化、良种的选择、栽培各环节的技术操作,到采收加工、包装、贮运、交易都作了规范,为庆元香菇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标准技术规范。

1.3.2 整合资源建立全程质量监控体系一是庆元县食用菌管理局与庆元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依托其“浙江省食用菌质量检验中心”,开展了对庆元香菇生产原辅材料、水质、环境等项目的检测监控;二是利用庆元香菇市场的“香菇质量检测中心”,对庆元香菇市场销售的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监控;三是庆元县农业局的“农产品检测中心”,对庆元香菇生产、加工中的农药残留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进行检测监控。通过整合食用菌产品检测资源,健全香菇质量监控体系,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对原辅材料、水质、土壤、农残到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监控,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庆元县食安委会同食用菌管理局制定年度食用菌安全检测计划,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测,并把检测结果100%录入《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整合共享及预警平台》,并以文件形式进行通报。近年来,庆元县食用菌样品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1.3.3 建立废菌棒回收制度,开展循环利用研究,达到废菌棒全利用通过开展培训、印发宣传资料和在沿河30万棒以上基地村树立《食用菌“五水共治”宣传牌》,以图片形式形象地描述了食用菌生产废弃物再利用的方式和方法,并详细注明随意丢弃食用菌生产废弃物的惩处办法、废筒袋回收电话、监督电话等内容。提高菇农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杜绝食用菌菌糠和塑料袋等废弃物倾倒或者弃留在水库、河道、沟渠等地的现象发生。在生产集中区域建立废菌棒集中收购处理中心;在黄田镇建立香菇废菌棒生产黄金菇珍稀菌基地;开展废菌棒料栽培毛木耳、平菇试验;建立废菌棒生产有机肥厂等措施,达到废菌棒的综合利用。1.3.4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开展专项治理,确保香菇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对标准化生产原料供应主体进行挂牌,实行进销货台账管理。二是建立健全生产档案,完善溯源体系。由庆元县政府安排项目资金,企业为主体实施溯源体系。通过《基地生产记录》《化学投入品购买使用记录》《各级溯源记录》等原始记录,在产地环境、种植、农业化学投入品采购使用、采收、储藏、运输、加工、包装、出口各环节建立了一条从基地到加工产品的全程追溯体系。三是开展食用菌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定期通过实地检查和走访,深入食用菌龙头企业、食用菌生产基地、生产园区及农户家等,对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投入品、添加剂、农残等进行专项检查,及时了解食用菌生产经营方式和质量安全状况,指导基地及农户建立生产日志和使用投入品记录等相关记录并整理归档。四是开展香菇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庆元县食用菌管理局与各部门联合成立香菇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庆元县香菇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方案》。通过发放《致全县农民朋友的公开信》《关于严禁在食用菌生产中使用“多菌灵”的通告》,开展巡查等措施,提高食用菌安全质量水平。五是定期召开食用菌产销形势分析会。每年庆元县食用菌协会定期召开2~3次食用菌产销形势分析会,对食用菌质量安全问题、产销形势、市场信息进行交流,开展风险评估,提出生产中存在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引导行业的发展。

1.3.5 开展食用菌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降低种菇风险,保护菇农利益经多方努力争取,庆元县被列入食用菌保险试点,香菇和黑木耳列入保险目录。2013-2014年参保菇农农529户,参保香菇黑木耳1539.38万袋,保费收入78.5万元,理赔金额250万元,降低种菇风险,保护了菇农利益。

2 取得的成效

2.1 经济效益2012-2014 年,累计推广香菇标准化生产1.5亿袋,总产值6.8亿元,新增产值(纯收入)3800万元;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菌棒成品率提高2.4%,产品价格提高5.1%,产量增幅4.95%以上,投入产出比达到12.56;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产品商品率达到98%。逐步改变庆元千家万户栽培香菇的局面。

2.2 社会生态效益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在取得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了菇农种菇技术,提高菇农标准化生产水平和标准化意识。通过制定技术规程、印制《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强化培训,在全社会形成了标准化生产氛围,增加菇农的产品安全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改变生产方式、促进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逐步改变千家万户、房前屋后的生产方式,户均生产量由20121.3万袋,到2014年增加至2.1万袋。规模化生产基地,专业生产大户不断增加。产业分工也开始细化,菌棒生产的专业做菌棒,接种的有专业团队,拌料扎口有专业生产队,管理出菇的买菌棒,收购鲜菇的专业收菇。生产更加专业,效率更高,同时也增加就业岗位。

三、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了劳动强度。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幅度下降,农村大多已是老人,高强度的拌料装袋工作已是很难完成,因此,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显得尤其重要。推广应用自动拌料装袋机械、接种机、小型拌料机、扎口机等,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确保香菇生产量的稳定。

四、规范投入品、提高了产品质量。菌棒集中生产,投入品的管理面少了,管理的点少了,生产者的素质也相对高了些,可在源头上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流入食用菌生产过程,便于源头管理。投入品规范,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减少,产品质量提高。

五、改善生产环五、改善生产环境。菌棒集中生产改变了之前家家户户拌料装袋灭菌,生产季节时随处占道拌料,灰尘乱飞的景象;废菌棒集中收集处理,循环利用,净化了菇棚周边环境。菇棚改造不但改善了菌棒生产环境,提高了菇棚外部美观度。

六、引导食用菌发展方向。“生产标准化,集约规模化,功能多元化,产品优质化,全程服务化”是浙江省农业厅领导参观庆元县食用菌产业后给予的高度评价,也是未来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庆元已开始探索菌棒发好菌直接供应菇农的方式,继续朝着专业分工更加细化的现代食用菌方向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