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大力实施强县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发布时间:2022-08-05 08:57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涂小丽
打印

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奋斗蓝图中,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并赋予随州作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历史使命。市委五届四次全会紧扣目标定位,围绕打造花园城市、强县工程、特色产业、流域治理、幸福生活等五个示范,明确发展重点任务。对此,我们更应立足湖北所需、随州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奋力打造强县工程示范,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随州贡献。
  强县工程是畅通国民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长期以来,县域经济一直扮演着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基础供给泵的角色。从供给侧来看,县域经济涵盖了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等各个环节,连接城乡、贯通工农,“十三五”末,湖北58.7%的经济总量都在县域,是省内外经济循环的坚强支撑载体。从需求侧来看,县域经济是挖掘消费潜力的新战场,随着文化、休闲、健康、旅游等县域消费模式不断优化,县域必将成为激活国内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取得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严重制约全省整体经济发展的短板。对此,一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努力把握新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湖北县域经济迎来系列新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汉孝随襄十”为重点的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等深入实施,城乡要素、资源、产业等必将深度融通融合,有利于县域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实现突破性发展。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本方略,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随着现代科技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加速推进,以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加速智能生产,将有力促进县域制造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同时,新冠疫情催生出的大量新产业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倒逼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产需更加精准对接,激活更大的发展潜能。三是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践行新发展思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必将打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主要环节上的“堵点、淤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发展格局,随着科技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必将有力地推动我省县域经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强县工程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
  县城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一头连接城市,一头服务乡村,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依然突出。对此,一是以“三产融合”为核,实现农业现代化新拓展。立足“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推动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品牌+智慧”的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深加工”“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文化”“农业+康养”,发展“农业生产、精深加工、休闲观光”融合发展园区,培育一批“产村融合发展示范村”。以“农村+新元素”培育新业态,发展以农村电商镇、电商村为阵地的网红经济,打开农产品线上销售的“新蓝海”;培育基于农业和乡村资源的农事体验、文化创意、乡村度假、教育培训、电子商务、体育赛事等新业态。二是以“共治共享”为要,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城市和乡村在治理目标、治理能力、治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创新治理形式,让市民与农民、工商企业与政府部门、行业管理机构与村集体等各类主体充分交流对话、共同参与治理。要尊重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听取其诉求,切实保护其权益。要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引导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城乡融合领域。要发挥各类富有成效的议事机构或平台作用,使不同利益主体充分沟通协商,分享城乡融合发展成效。三是以“三乡工程”为线,释放农村资源新潜力。立足“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围绕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机制;围绕解决非农产业的土地问题,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实现同地同价、同地同权;围绕提高使用效率,推进宅基地流转改革,盘活闲置的宅基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城市人才入乡机制,让有意愿、有能力、有技术的城市居民能够投身于乡村振兴伟大事业。
  强县工程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现有2858个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县、自治县、自治旗等),行政区划占国土总面积的93%,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3%,GDP占全国的55%,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潜力也来自县域。抓好县域发展,也就抓住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和关键。对此,一是从问题导向出发,瞄准城乡融合最薄弱环节。新时代新阶段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做强“集体”,带动“个体”、带富群众,这是时代之需,更是群众所盼。既要出台政策、制定机制,更要转变思想、转换思路,把办好乡村合作公司作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一村一品、一乡一策,集中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打好“造血+补血+活血”组合拳,为实现共同富裕蓄势加力。二是从目标导向出发,聚焦以人为核心的城乡融合。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守底线,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突出重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求真务实,办好业教保医水路信等民生保障七件大事,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以结果导向出发,凝聚发展强大气场。蓝图已绘就、目标已明确。按照“一年建立机制、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形成示范”的目标要求,旗帜鲜明树立真抓实干的政治导向,完善真抓实干的长效机制,营造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保持实事求是、实干笃行的拼劲,以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随州市委党校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