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 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 发布时间:2024-12-27 13:04
  • 信息来源: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根据统计局相关数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等相关资料推出,截2023年底,我市常住人口200.37万人,其中在劳动年龄段人口(16-59周岁)约120.2万人。按户籍分类,城镇户籍劳动力57.74万人占比48.03%,农村户籍劳动力62.46万人占比51.96%

二、我市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情况

(一)落实政策就业”。做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的资金测算、调度和政策落实,大力推广“免申即享”“直补快办”经办模式截至11月底,已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等各类就业补贴7965万元,发放稳岗返还补贴1676余万元。围绕我市2236产业发展和培育新的职业序列,挖掘市内外企业高质量就业岗位近2万个,充分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

(二)培训赋能“促就业”。采取点菜式、订单式培训,建立就业培训发布清单。开展送培训、送技能下乡,把培训班开到乡镇、开到农村劳动力“家门口”,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截至11月底,针对市场紧缺急需工种,组织13796名农村劳动力参加育婴员(月嫂)、美容师、西式面点师、保健按摩师、叉车工、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等多个专业培训,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1万余人。

(三)优化服务“帮就业”。截至11月底,通过233场“10+N”线上线下招聘活动59家零工驿站,发布登记求职信息2.7万余条,发布岗位信息20万条;建立全市劳动力数据库,录入随州籍劳动力信息94万余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3万余人,精准掌握提供就业服务,做到服务全覆盖、招聘全天候。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89万人,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0.8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58万人;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7607人,其中乡村公益性岗位3549人。

(四)擦亮品牌“扩就业”。2022年以来,我市共培育5个湖北省重点劳务品牌,其中随县香菇种植工获批“湖北省第四批十大劳务品牌”。“曾都焊匠”每年培训输送电、气、氧焊专业技术人才2000余人,就业率达98%以上。随县“香菇种植工”每年组织3000余人次参加香菇种植技术培训,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劳务品牌正成为带动就业增收的“金字招牌”。

(五)创业驱动“带就业”。截至11月底开展“马兰花”创业培训,为包括农村劳动力在内的2479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全面推广创业担保贷款电子化审批系统,全面推动创业担保贷款“301”模式,强化部门联席机制,扩大合作银行范围,新增发放贷款5.67亿元同比增长30.5%。推荐申报优秀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11个,获得省级补助资金61万元。全市新增返乡创业2306人、带动就业4810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受经济下行影响外向型企业存在经营困难、出口受阻、不同程度裁员或变相裁员等问题,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

(二)供需结构相对失衡。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偏低、技能较差,往往处于竞争劣势,“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比较普遍。在经济新常态下,遭遇“求职难”的同时,很多企业面临“招工难”,专业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

(三)吸纳就业后劲不足。因地域经济待遇、职业发展前景、教育文化就医等差异,大学生等年轻技能人才选择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农民工等偏高龄务工人群大多就近转移就业,导致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收效应和就业稳定性不强。

四、建议和对策

(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企业。健全完善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强化财政、投资、产业等政策支持就业导向,制定重大政策时综合评估对就业岗位、就业环境、失业风险的影响,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招商引资时将对就业量的带动和质的提升作为重要考量。

(二)突出就业重点群体。大力发展“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政府投资与社会力量投入联动,送车间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让农村劳动力有更多就业选择。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模式,组织实施创业扶持项目、创业孵化行动、创业创新大赛,鼓励“一村一品”合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三)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市、县、镇、村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智慧化、精准化、多元化、标准化”建设。突出阵地赋能,建设标准化“家门口”就业驿站、零工市场,推动就业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突出数字赋能,通过“大数据+铁脚板”,提供精准服务;结合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需要,开展常态化就业服务活动。

(四)支持培训新型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深化劳动力供给侧改革,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持续完善供需对接机制,优化就业公共服务供给,推动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

(五)保障就业合法权益。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深入开展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建设。加强企业用工指导,督促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落实工时、休息休假等劳动标准。打击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依法查处招聘过程中的虚假、欺诈现象。纠正含有性别、年龄、学历、身份等内容的就业歧视行为,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深入开展根治欠薪行动,推进源头治理,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市人社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