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深化市校合作 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校合作探索与思考
  • 发布时间:2024-11-20 18:38
  • 信息来源: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深化市校合作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校合作探索与思考

市校合作是高校与地方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方式实现互惠双赢的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是高校与地方在追求各自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战略新尝试。

一、基本情况

2017年7月,我市正式启动市校合作工作,同年9月成立市校合作办,2019年3月机构改革时,合并到市科技局。市校合作7年来,与我市签订协议的合作高校20个、高校工作站20个,先后引进国家“万人计划”创新人才2人、国家青年长江学者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1名、省级双创战略团队3个、省级科技副总32名、“院士专家企业行”专家60名、“博士服务团”成员28名、省级科技专员19名、省级科技特派员57名、市级科技副总88人次、全市科技特派员331名。共推动100余家企事业单位与高校院所开展项目合作,建立见习基地21家,返乡创业示范园4个,人才超市1个,科技成果转化209项。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市校合作的模式有待深化。项目决策以学校自身发展为主导,与地方产业融合程度不深。合作还处于学校出人、出科研,政府出地、出钱的模式,合作也以单个项目为主,合作方式零散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项目载体平台较多,但还缺少真正产生重大社会效益、助推经济增长和品牌化效应的项目。

二是市校合作的顶层设计、组织保障还不到位。目前,市校合作多以项目促管理,缺乏整体长远的市校合作规划,特别是研究整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功能发展规则不够,整合力不够。

三是市校合作的项目选择与地方经济发展还不契合。市校合作中,各方主体在合作方式、机制领域建设方面还未有机结合,合作上多为政府机构与学校资源的集聚,社会等其他资源未纳入合作框架中,项目选择与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还有差距。

三、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优势资源共享体系。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力、财力、物力、无形资源的作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在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过程中,明确权责体系,推动共享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逐步探索出更多的资源共享途径,最终实现深层次、全方位、多渠道、无边界的市校资源共享,更好地促进市校间的优势资源整合。

二是打造产学研输出模式。“政产学研”模式中,政府发挥中介作用,企业是终端,科研机构和高校是中枢,最终目的是高校的前沿科技成果通过企业有效的实践,最终转化为生产力。市校合作共建应以地方与高校为主导,加强与企业的直接联系,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地方作用。在市校合作共建中,大力提高学校科研转化能力,通过学校的科研文化输出,持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市校双方应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机制,通过市校合作共建,实现“产学研”高效输出。

三是建立巩固合作长效机制。既要看到市校合作的良好态势,又要探索适合本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机制。要建立会商机制,市校双方每年都要开展高层会商,通报合作进展情况,议定年度合作重大事项,商定并落实合作项目,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要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总结、部署合作工作,按要求召开会议分解任务,推进合作工作的开展。要建立日常联络机制,确定责任领导具体负责日常合作工作,协调合作事项推进,通过市校、县(区)院系之间的互动、交流、选派干部挂职锻炼等方式,确保合作高效持续推进。(随州市科技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