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全面推动随州“四好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 发布时间:2024-11-20 18:39
  • 信息来源: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全面推动随州“四好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通湾达组的农村公路被称作交通的“毛细血管”,是农村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出行、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次调研主要围绕随州市辖区内三个县市区,同时选取全省范围内具有参照性、代表性的四个城市实地考察作为对比:鄂西北山区(神农架林区)、鄂中江汉平原地区(襄阳枣阳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十堰丹江口市)、和鄂西北丘陵地区(荆门京山市),以全面了解各地农村公路的建设情况。

一、随州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总目标,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6000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356.6公里,占随州市公路总里程的91%,较2013年底新增5558.3公里。农村公路路网密度由10年前每百平方公里70.55公里增加到128公里;实现所有自然村通硬化路,所有行政村通四级以上公路,建成村通双车道比例达67.22%,成功创建2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9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在全省2024年上半年的“四好农村路”建设评价中,曾都区获得全省一类县的第四名,广水市、随县分别位于全省二类县第一位、第四位,全部被评为“优等”,已经提前实现全市“五色图”评价全部为“绿”的奋斗目标。

一是共谋聚民意,科学绘就农村公路蓝图。交通发展,规划先行。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原则,与《随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随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大会战(2022-2024年)实施方案》《随州市普通公路养护提质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规划方案对接,融合乡村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四好农村路”发展规划,明确“四好农村路”建设任务、提档标准、重点项目等内容。大力实施“公路+产业”“公路+旅游”“公路+红色资源”工程,实现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到畅”。

二是共建凝民心,高标准铺筑乡村致富路。资金保障是“四好农村路”建管的基础。我市不断健全完善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辅的农村公路资金保障体系,有效地保障了资金来源。争取政策资金,积极争取国、省交通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同时,按不低于“1525”标准配套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运用经营理念,建立村级项目建设“基建池”,整合各项政策内资金建设农村公路,将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农田改造等项目结余资金纳入到“基建池”,通过“一事一议”等进行列支,增强保障能力。吸引能人捐赠,加强与在外能人联系,招引他们反哺家乡,不少能人乡贤回乡创业,捐资修路,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

三是共管门前路,守护农村公路美丽风景。不断完善农村公路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建立“总路长+县、乡、村道路长+路管员”的组织模式,形成县、乡、村三级的精细化管理机制构建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养体制机制。采取“一岗多能、一岗多责”全覆盖建立镇级交管站,形成“群众吹哨、部门落实、政府监督”的高效管养模式。开创性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驻村联系制度,按照“驻村包点、共建共治、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建立市、县、乡三级农村公路养护示范点,进一步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四是共享幸福路,打开“共同富裕”大门。加快推进快递进村步伐,推动农村客运、货运、电商快递业融合发展,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建设,推广“互联网+货运物流”模式,支持农村客货统筹、运邮协同,统筹解决村民出行、物流配送、邮寄服务3个“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群众“出门有路、招手坐车、人货两畅”的交通梦、幸福梦。

二、他山之石

神农架林区:生态环保是神农架的特色,神农架全区森林覆盖面积在85%以上,环保理念深入林区发展的方方面面。利用这一优势,神农架林区以“四好农村路”为抓手“以路为媒”,串联“山水林田湖、城镇乡村景”,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之路,把“四好农村路”建成“自然风景线”“人文历史线”“生态富民线”,把农村建成“有颜值又有产值”的美丽乡村让村路不仅“行得畅”,也能“融于景”。以“通畅、提档、安防”为载体,打造了如大沟“世外桃源路”、官封“长寿文化路”、两河口“古水绿道”等一批特色路。

十堰丹江口市:按照政府主导、交通主抓、镇村主建的“四好农村路”发展理念,高位谋划,集中财力抓建设,五年累计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4.73亿元,累计完成通村公路建设里程1191.5公里,坚持质量至上的原则,建设了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示范点的示范路。按照“路长制”要求建全了市、镇、村三级公路管理队伍,充实力量、明确分工,分级负责抓管理,并由“五城联创”指挥部统抓统管、定期考核,提升公路路域环境。通过建立“四好农村路”智慧管理平台,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建立群专结合的养护机制、统一养护标准、明确考核办法,实现了养护管理整齐划一。

襄阳枣阳市:枣阳市以交通建设为抓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布局发展,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要求,不断实施旅游路、资源路和产业路建设,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荆门京山市:京山市委、政府坚持实施路产融合、以路兴产、以路美村,建设桥米园区路、乡村振兴路、葡萄采摘路、桑葚产业路等绿色产业路800公里,成功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3个示范乡镇,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行业形象、助力脱贫致富、发展致富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农村公路养护上有瓶颈。公路三分建、七分养。但是由于养护资金不足和重建轻养的思想,导致日常规范性养护不够到位。各县市区养护配套资金很难落到实处,乡镇(办)人民政府和行政村也还没有真正负担起乡村公路养护的主体责任,农村公路问题排查、公示牌设置更新、路域环境、病害问题整治等管养问题存在短板

二是路长制体制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路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未出台,特别是镇、村两级路长仍需加强。部分地区的路长制推进不够有力,联席会议制度、巡查督办制度、考评激励制度、创建验收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落实不够到位,未起到预期作用。

三是农村公路运营方面有短板。农村公路建设准入门槛低,排水、安保等设施配套不足,抗灾能力较差,遇到洪涝灾害,农村公路路基存在冲毁、边坡塌方等安全隐患。群众交通安全意识较弱、管控能力较低、违法现象明显,很多车的质量、性能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安全性能较低。公路安全设施不够完善,在农村交叉路口、陡坡以及急弯等路段缺乏安全标识、交通标线。

四、对策建议

一是压紧压实属地责任。按照交通运输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有关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责任主体为县级人民政府。因此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并细化监督办法和考核管理,全面落实长效机制。市级政府督促指导县级政府完善“四好农村路”体制机制、调研督导、追责问责制度,建立协调配合机制。乡镇政府切实负起属地管理责任,以村为网格单元开展农村公路全覆盖巡查,对发现的农村公路路况问题必须快速响应处理,对处理难度大的,提请县级组织有关部门联合查处。对未及时巡查、发现、报告、处置的,按规定考核。

二是扩大参与统筹协调配合。积极指导县、镇、村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对农村公路组织和统筹工作,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将“四好农村路”履职和基层治理等工作相结合,交通、公安、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文旅、应急管理等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建立“发现问题、报送问题、备案处理、复查结办”的处置模式,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鼓励群众参与共同治理。积极推广“互联网+”共享模式,使用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宣传引导群众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和护路意识,鼓励群众建言献策和支持参与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市交通运输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