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动随州“四好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通湾达组的农村公路被称作交通的“毛细血管”,是农村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出行、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次调研主要围绕随州市辖区内三个县市区,同时选取全省范围内具有参照性、代表性的四个城市实地考察作为对比:鄂西北山区(神农架林区)、鄂中江汉平原地区(襄阳枣阳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十堰丹江口市)、和鄂西北丘陵地区(荆门京山市),以全面了解各地农村公路的建设情况。
一、随州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总目标,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6000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356.6公里,占随州市公路总里程的91%,较2013年底新增5558.3公里。农村公路路网密度由10年前每百平方公里70.55公里增加到128公里;实现所有自然村通硬化路,所有行政村通四级以上公路,建成村通双车道比例达67.22%,成功创建2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9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在全省2024年上半年的“四好农村路”建设评价中,曾都区获得全省一类县的第四名,广水市、随县分别位于全省二类县第一位、第四位,全部被评为“优等”,已经提前实现全市“五色图”评价全部为“绿”的奋斗目标。
一是共谋聚民意,科学绘就农村公路蓝图。交通发展,规划先行。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原则,与《随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随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大会战(2022-2024年)实施方案》《随州市普通公路养护提质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规划方案对接,融合乡村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四好农村路”发展规划,明确“四好农村路”建设任务、提档标准、重点项目等内容。大力实施“公路+产业”“公路+旅游”“公路+红色资源”工程,实现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到畅”。
二是共建凝民心,高标准铺筑乡村致富路。资金保障是“四好农村路”建管的基础。我市不断健全完善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辅的农村公路资金保障体系,有效地保障了资金来源。争取政策资金,积极争取国、省交通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同时,按不低于“1525”标准配套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运用经营理念,建立村级项目建设“基建池”,整合各项政策内资金建设农村公路,将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农田改造等项目结余资金纳入到“基建池”,通过“一事一议”等进行列支,增强保障能力。吸引能人捐赠,加强与在外能人联系,招引他们反哺家乡,不少能人乡贤回乡创业,捐资修路,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
三是共管门前路,守护农村公路美丽风景。不断完善农村公路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建立“总路长+县、乡、村道路长+路管员”的组织模式,形成县、乡、村三级的精细化管理机制,构建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养体制机制。采取“一岗多能、一岗多责”全覆盖建立镇级交管站,形成“群众吹哨、部门落实、政府监督”的高效管养模式。开创性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驻村联系制度,按照“驻村包点、共建共治、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建立市、县、乡三级农村公路养护示范点,进一步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四是共享幸福路,打开“共同富裕”大门。加快推进快递进村步伐,推动农村客运、货运、电商快递业融合发展,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建设,推广“互联网+货运物流”模式,支持农村客货统筹、运邮协同,统筹解决村民出行、物流配送、邮寄服务3个“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群众“出门有路、招手坐车、人货两畅”的交通梦、幸福梦。
二、他山之石
神农架林区:生态环保是神农架的特色,神农架全区森林覆盖面积在85%以上,环保理念深入林区发展的方方面面。利用这一优势,神农架林区以“四好农村路”为抓手,“以路为媒”,串联“山水林田湖、城镇乡村景”,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之路,把“四好农村路”建成“自然风景线”“人文历史线”“生态富民线”,把农村建成“有颜值又有产值”的美丽乡村。让村路不仅“行得畅”,也能“融于景”。以“通畅、提档、安防”为载体,打造了如大沟“世外桃源路”、官封“长寿文化路”、两河口“古水绿道”等一批特色路。
十堰丹江口市:按照政府主导、交通主抓、镇村主建的“四好农村路”发展理念,高位谋划,集中财力抓建设,五年累计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4.73亿元,累计完成通村公路建设里程1191.5公里,坚持质量至上的原则,建设了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示范点的示范路。按照“路长制”要求建全了市、镇、村三级公路管理队伍,充实力量、明确分工,分级负责抓管理,并由“五城联创”指挥部统抓统管、定期考核,提升公路路域环境。通过建立“四好农村路”智慧管理平台,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建立群专结合的养护机制、统一养护标准、明确考核办法,实现了养护管理整齐划一。
襄阳枣阳市:枣阳市以交通建设为抓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布局发展,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要求,不断实施旅游路、资源路和产业路建设,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荆门京山市:京山市委、政府坚持实施路产融合、以路兴产、以路美村,建设桥米园区路、乡村振兴路、葡萄采摘路、桑葚产业路等绿色产业路800公里,成功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3个示范乡镇,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行业形象、助力脱贫致富、发展致富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农村公路养护上有瓶颈。公路三分建、七分养。但是由于养护资金不足和重建轻养的思想,导致日常规范性养护不够到位。各县市区养护配套资金很难落到实处,乡镇(办)人民政府和行政村也还没有真正负担起乡村公路养护的主体责任,农村公路问题排查、公示牌设置更新、路域环境、病害问题整治等管养问题存在短板。
二是路长制体制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路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未出台,特别是镇、村两级路长仍需加强。部分地区的路长制推进不够有力,联席会议制度、巡查督办制度、考评激励制度、创建验收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落实不够到位,未起到预期作用。
三是农村公路运营方面有短板。农村公路建设准入门槛低,排水、安保等设施配套不足,抗灾能力较差,遇到洪涝灾害,农村公路路基存在冲毁、边坡塌方等安全隐患。群众交通安全意识较弱、管控能力较低、违法现象明显,很多车的质量、性能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安全性能较低。公路安全设施不够完善,在农村交叉路口、陡坡以及急弯等路段缺乏安全标识、交通标线。
四、对策建议
一是压紧压实属地责任。按照交通运输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有关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责任主体为县级人民政府。因此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并细化监督办法和考核管理,全面落实长效机制。市级政府督促指导县级政府完善“四好农村路”体制机制、调研督导、追责问责制度,建立协调配合机制。乡镇政府切实负起属地管理责任,以村为网格单元开展农村公路全覆盖巡查,对发现的农村公路路况问题必须快速响应处理,对处理难度大的,提请县级组织有关部门联合查处。对未及时巡查、发现、报告、处置的,按规定考核。
二是扩大参与统筹协调配合。积极指导县、镇、村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对农村公路组织和统筹工作,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将“四好农村路”履职和基层治理等工作相结合,交通、公安、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文旅、应急管理等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建立“发现问题、报送问题、备案处理、复查结办”的处置模式,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鼓励群众参与共同治理。积极推广“互联网+”共享模式,使用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宣传引导群众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和护路意识,鼓励群众建言献策和支持参与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市交通运输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