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推进县域教联体建设 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 发布时间:2024-08-16 17:55
  • 信息来源: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推进县域教联体建设

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县域教联体建设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县域教联体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强县工程、流域综合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范畴,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推动了全市县域教联体建设扩面提质。

一、全市教联体建设基本情况

自2022年10月县域教联体建设推进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教联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截至2024年6月,全市共组建县域教联体68个,其中融合型教联体43个,共建型教联体22个,融合+共建型教联体3个,纳入教联体的义务教育学校占比达到67.04%,20万名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全市有省级试点8个、市级试点4个,其中3个省级试点被评为首批省级示范性教联体。随县推进科普教联体建设的经验做法被《中国教育报》《中国科技教育》刊登报道;广水市《31个“教联体”!“1+N”联合办学破解择校热》被《湖北日报》报道。

在县域教联体推进建设中,全市义务教育实现了“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逐步形成“教联体”建设“一围二抓三破”的工作格局。一是围绕“一个重点”,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关于加强县域教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在广水市召开全市县域教联体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落实市级教联体试点奖补资金40万元,加速推进各地建设进度。二是抓实“两项举措”,确保顺利推进。推动教研共建,均衡教学水平。探索推进跨区域师徒结对活动,建立线上线下沟通交流平台,在全市遴选优秀教师组建市级集体备课团队82个,设立教育云平台工作室,随时随地开展教研备课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截至2024年6月,各教联体联合开展教师教研教学活动800余场、学生活动300余场,走教送教213人,教联体内教师师徒结对428对。强化要素保障,夯实发展根基。靶向教育数字化全要素、全流程转型,强化“网、云、端”设施建设,全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先后建成触控一体机教室2460间、创客教室68间、无线校园22处,学生用计算机更新率100%,实现教育专网万兆到校、千兆进班。三是破解“三个难题”,助力成效凸显。破解了教师不愿交流轮岗的难题。改革现有教师管理体制,促进教联体内教师双向流动、城乡有序交流,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教联体人”的转变,充分赋予教联体用人自主权,实现编制统管、人员统配、经费统筹、岗位统设,实现城乡教师无障碍流动。截至2024年6月,全市各教联体内教师轮岗交流达525人。破解了社会多方联动不够的难题。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通过“四进”(进社区、进村组、进企业、进单位)广泛宣传教联体政策,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共同助力教联体学校建设。广水市广水街道改造刷黑通往学校道路、校园主干道和驼子校区的门前道路、校园道路,驼子村委会为驼子校区捐建500平方米的玻璃钢蔬菜大棚作为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对本村在该校就读的学生每生每学期提供1000元的生活补助等。破解了学生难以回流的难题。自推行教联体建设以来,我市在制度设计、教师交流、考核评价上作了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随县厉山镇三河小学自2023年3月挂牌随县炎帝学校教联体三河校区以来,由一所生源少、师资弱、基础差的教学点学校变成省级融合型教联体试点学校,2023年秋季回流学生70余人。广水市永阳学校教联体渡蚁桥校区通过组织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观校园,宣传教联体政策,赢得家长认可,2023年秋季回流学生近300名。广办三小驼子校区由濒临停办的村级小学,成功转型为公办寄宿制小学,2023年秋季该校学生由6名增加到87名,让孩子们真正实现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

二、制约全市推进县域教联体建设的突出问题

按照省教育厅《关于推动县域教联体建设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省级教联体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2023年底前,我市要建设省、市级试点教联体各4个,总结推广有效经验模式,探索跨区域共建型教联体建设;2024年底前,全市7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教联体建设,2025年底达80%,长效机制全面建立。经过梳理分析,我市的教联体建设与省里要求对照和外地市比较,还亟需在扩大覆盖面、推进教师交流轮岗、落实信息化赋能、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加大力度。

(一)教师交流轮岗激励措施尚不完善。学生和家长择校,主要是选择优秀教师。要实现教联体内均衡发展,破解“择校热”“大班额”,关键就是要推动落实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一方面,教师交流轮岗保障措施有待完善。我市财力有限,教联体内教师交流轮岗的补贴还较低,有待进一步完善各项保障措施,需制定教师干部交流具体方案,明确交流轮岗对象,细化评价考核,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评定等方面予以加分,促进教师交流常态化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各地编制、人社、财政部门简政放权有待促进。县级教育主管部门虽然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坚持推进“县管校聘”政策,但受诸多因素影响,教联体内教师交流轮岗受到诸多限制,未能真正实现打通使用。

(二)各地教联体建设推进较不平衡。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如随县建县时间短,底子薄,乡镇学校多、校点散,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7所,其中县城内仅有10所(小学5所、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城区学校少,建校时间短,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无法很好实现“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大带小”的教联体建设思路。另一方面,少数地方工作成效不明显。如中心城区在推进教师轮岗交流、破解“择校热”等方面办法不多,担心稀释城区优质学校教育资源,家长也不理解不支持,推进力度不够大。

(三)教联体办学条件亟待均衡优化。学生择校的另一个原因是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一方面,亟需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市各地的教联体内薄弱学校在硬件方面与牵头学校存在一定差距,要实现教联体各成员学校办学条件大体相当,需要投入大量经费提升改造,所以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也是实现均衡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学校信息化水平难以支撑教联体发展。由于各地财力有限,导致区域、城乡、校际之间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智慧校园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教联体“教师大交流、教学大研讨、课程大整合、文化大融合”等创新,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信息化支撑,亟需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推动相关基础设施设备更新换代、提档升级。

三、全市深入推进县域教联体建设的实施路径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动教联体、医联体等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为全省推进县域教联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我市要积极融入全省推进教联体建设大局,在三个方面下功夫,推深做实教联体扩面提质。

(一)提高教联体建设覆盖面。扩大全市教联体建设覆盖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办好人民群众家门口的学校是强县工程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一是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将推进教联体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占比纳入各地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进一步扩大教联体建设覆盖面,力争两年内达到全覆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二是纳入财政预算重点保障。各地优先将推进教联体建设的相关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工作推进有保障,真正实现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让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三是纳入强县工程项目库。强县工程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程,各地将教联体建设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纳入强县工程建设项目库,多方筹措资金确保教联体建设能持续有效推进。四是加强工作督办力度。针对随县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要督促加快随县实验小学、实验高中的建设进度,优化县城教育布局,打造城区优质教育品牌,为全面推进县域内教联体建设赋能。针对曾都区教联体建设推进缓慢问题,要指导加大宣传力度,让城区家长了解教联体各校区的深度融合发展,打消择校顾虑。

(二)推动落实交流轮岗激励措施。教师交流轮岗是教联体建设的关键。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激励措施。推动市、县层面参照省教育厅相关方案出台具体的教师交流轮岗激励机制和落实相关补贴待遇的实施细则,给各地各校作为参考依据,为各地建立长效机制提供根本遵循。指导各地制定教师干部交流具体方案,明确交流轮岗对象,细化完善交流激励措施,落实交流轮岗教师专项补贴,促进教师干部有序流动,确保人员流得动、留得住,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将教联体建设与“县管校聘”有机结合。推动各地编制、人社、财政部门减政放权,充分赋予县级教育部门用人自主权,实现编制统管、人员统配、经费统筹、岗位统设,实现城乡教师无障碍流动。

(三)推进信息赋能教联体建设。教育数字化作为解锁城乡教育均衡、一体发展的“金钥匙”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必须以配齐配全软硬件设施为前提。一是推进校园数字化硬件建设。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推动相关基础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提档升级,确保生机比、师机比达到省定标准。二是提升教师数字化应用水平。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全面开展课堂教学诊断,形成教联体各层面教学质量报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升教学质量。三是开展网络研修。建设网络教研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题研修。指导教联体各成员学校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进“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常态应用。(市教育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