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
——以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切入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部署,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也有互相促进的内在联系。研究产业结构有助于更好了解产业体系特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找到突破口。本文从随州市产业结构形成历程和各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当前产业结构对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对下一步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行了探寻和研究。
一、从基础数据看随州产业发展全貌
2022年,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8.7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2:44.1:41.7,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从发展历程看:随州产业结构形成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主导阶段(1978-1999年)。改革开放之初,随州迅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原有全国商品粮、商品油和商品棉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成了全国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地和出口基地。1978年,全市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8.8%,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到199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降到50%以下。到199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
第二阶段:工业支撑阶段(2000-2014年)。2000年地级随州市成立以后,抢抓机遇强化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了农产品加工、汽车机械等优势特色产业,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到201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历史最高点,为48.5%。
第三阶段:服务业拉动阶段(2014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服务业成为随州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从2014年开始,第二产业发展进入稳定期,第三产业连续多年引领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2020年,全市服务业占比达到建市以来的最高水平,三次产业比重为16.0:40.8:43.2。2020年后,疫情对服务行业的不利影响明显,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经济复苏力度加大,工业经济再次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2022年,三次产业比重演变为14.2:44.1:41.7。
(二)从各产业发展现状看:随州市三次产业各有特色
1.第一产业:农产品资源丰富。2022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9.0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比重在全省排第5位,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的3.8%,高于全市GDP占全省GDP比重(2.5%)1.3个百分点。随州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食用菌加工出口基地,也是全国优质大米、优质小麦、优质茶叶、优质牛、优质生猪、蜂蜜、大蒜等产品生产基地。2022年,全市实现粮食产量145.82万吨,占全省粮食产量的5.3%;猪肉产量16.35万吨,占全省猪肉产量的4.9%;禽蛋产量15.50万吨,占全省禽蛋产量的7.5%。
2.第二产业: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22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85.64亿元,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519.21亿元,占比88.7%,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6.43亿元,占比11.3%。工业经济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两大龙头”,冶金建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中国专汽之都”,随州是中国专用汽车主要发源地和主要生产基地,产业配套齐全,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形成。2022年全市专汽产业实现产值602.6亿元,改装汽车产量14.88万辆。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607.3亿元,农产品出口78.1亿元,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一(33.4%),其中食用菌出口66.8亿元,位列全省第一。近年来,随州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齐头并进。截至2022年12月份,随州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300.01万千瓦,占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的13.45%。新能源发电量263.92亿千瓦时,占全省新能源发电量的24.72%。
3.第三产业:发展动能从传统向现代转换
随州作为湖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经济基础底子薄,起步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22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4.1亿元,占比41.7%,比重低于全省9.5个百分点,在17个市州排倒数第二。但与自身相比,第三产业在建市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的比重由建市之初的51.1%下降到2022年的29.2%。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对经济支撑作用逐渐增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随州不断挖掘自身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连续多年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创见性挖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炎帝文化、曾随文化、编钟文化、治理文化等系列优秀特质文化,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2021年达到2.49%。
(三)从产业发展贡献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各有不同。
2018年第四次经济普查后,随州市核定实现GDP1061.75亿元,在全省排第12位。2022年,全市季度核算反馈全市实现GDP1328.78亿元,增长206.73亿元。下表表示五年来随州市各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情况。
年份 | GDP增速(%) | 行业 | 贡献率(%) | |
2018年 | 7.8 | 工业 | 45 | |
其他服务业 | 16.7 | |||
批发零售业 | 11.4 | |||
农林牧渔业 | 6.1 | |||
房地产业 | 6 | |||
2019年 | 7.8 | 工业 | 53.1 | |
其他服务业 | 18.7 | |||
农林牧渔业 | 6.9 | |||
批发零售业 | 5.3 | |||
房地产业 | 4.6 | |||
2020年 | -5.6 | 积极贡献行业 | 其他服务业 | 比2019年增9.4亿 |
农林牧渔业 | 比2019年增4.8亿 | |||
金融业 | 比2019年增3.7亿 | |||
下拉行业 | 工业 | 比2019年减35.5亿 | ||
批发零售业 | 比2019年减11.9亿 | |||
2021年 | 12 | 工业 | 45 | |
农林牧渔业 | 16.3 | |||
其他服务业 | 13.9 | |||
批发零售业 | 10.7 | |||
房地产业 | 3.5 | |||
2022年 | 4.4 | 工业 | 47.5 | |
农林牧渔业 | 16.5 | |||
其他服务业 | 15.1 | |||
金融业 | 10.8 | |||
建筑业 | 6.9 |
可以看出:
1.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起支撑性作用。除2020年外,其余年份工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45%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强支撑产业。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一方面工业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大;另一方面,随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强工业、兴产业,工业经济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韧性较强。从五年贡献数据来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且发展稳定,不管是平常年份,还是疫情期间,均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表现出较强韧性。从数据来看,平常年份,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等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较大,疫情期间,因财政对公共事业投入力度加大,非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对经济下行起到对冲平衡作用。
3.农业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压舱石”定力。作为农业大市,随州市农业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压舱石”定力。尤其是2020年疫情期间,全市农业因受损小、占比大,对经济下行起到很大的缓冲作用,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市GDP增速位列全省第5,是历年来最好位次。从五年贡献情况来看,后疫情时期,全市农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提升,由疫情前的不到10%提高到15%以上。
(四)从县市区产业发展格局看:县域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初显端倪
随州市下辖一县一市一区,2022年随县、广水市、曾都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22.4:31.4:46.2,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异系数为0.28,在全省排第5位,协调性发展较好。从县域发展情况看,三个县市区各有特色,初步呈现出差异化发展格局。
1.随县。2022年随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1:46.1:25.8。从产业特点来看,随县农业资源丰富,第一产业比重偏高,202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为43.5%,其中粮食产量占全市的比重为55.8%,食用菌产量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0.4%。香菇和石材产业是随县的两大特色产业,2022年两大产业产值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4%。其中香菇产业是全国栽培规模最大、栽培技术最成熟、花菇品质最优质、菇农收益最稳定、产业链条最齐全的优势特色产业。荣获“特色农产品(香菇)优势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食用菌)先导区”。
2.广水市。2022年广水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8:45.4:38.8,产业结构与全市最为接近。农业方面,吉阳大蒜、“三白”蔬菜、胭脂红桃等特色农产品打出品牌,2022年广水棉花产量占全市的77.2%,油料产量占全市的52.7%,蔬菜产量占全市的52.4%,果用瓜产量占全市的61.8%。工业方面,形成风机制造、农产品加工、低碳冶金、循环经济等优势主导产业。其中风机产业连续10多年纳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拥有“中国风机名城”之称。
3.曾都区。2022年曾都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4:42.2:51.4,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型。工业方面,曾都区专用汽车产业特色鲜明,2022年汽车制造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7.1%。曾都区是“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核心区,获批“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首批“省级承接应急产业转移示范区”。同时,曾都区作为随州市主城区,第三产业发展活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6.9%。
二、从产业结构看当前经济增长掣肘
(一)多元化增长不足,单一产业依赖性过高。从产业结构特点看,随州市工业经济占比高,对经济发展起着绝对性支撑作用,这也造成全市经济增长对工业经济依赖过高,若工业经济不能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全市经济发展就会后劲乏力。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在全省排第13位,与全市GDP增速在全省排第14位表现出较大关联性。横向比较,2022年全市GDP总量在全省排第12位,比排名第11的恩施州少73.42亿元,比排名第13的鄂州市多64.23亿元。从产业结构特点来看,2022年恩施三次产业比重为18.1:26.5:55.5,是典型的“三产独大”,丰富的农业和旅游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加持下,带动恩施第三产业全面发展。2023年前三季度,恩施州第三产业增长6.7%,GDP增长6.5%,高于随州1.1个百分点。鄂州市与随州一样是“二三一”的结构类型,2022年三次产业比重为9.7:45.5:44.8,但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同时第一产业比重不大,转型升级包袱更轻,2022年鄂州花湖机场正式通航,极大地带动鄂州产业加速发展。2023年前三季度,鄂州市第三产业增长6.9%,GDP增长6.0%,高于随州市0.6个百分点。
(二)创新型突破不够,特色产业带动性不强。香菇、专汽、风机等特色产业虽初具一定规模,但还未实现从量到质的突破性转变。产业链条不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表现突出。以专汽为例,全市缺乏汽车金融、研发设计、共享涂装、检验检测等生产服务型企业,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不足20%。产品同质化程度高,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低,一些专汽产品改装部分的价值仅占整车的20%—40%。香菇产业全产业链虽具雏形,但整体仍处于中低端水平,产品单一、经营粗放,生产要素配置分散,行业内卷问题突出。从数据上来看,全市创新发展水平显著不足,制约特色产业突破性发展。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15.49%,在全省排第15位。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5.1%,在全省排第13位。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0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排第12位。同时,受城市规模、综合实力、工资待遇、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随州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本地人才也较难留住。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每十万人中有8185人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比湖北省平均水平少7317人,低于孝感市、咸宁市、恩施州等同级地级市,在全省排倒数第2位。
(三)协同性发展不畅,县域产业联动性缺力。虽然全市三个县市区各有自身产业特色优势和不同的产业结构特点,但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县市区发展同质化内卷化现象依然突出。从内部发展看:总量上,2022年随县、广水市和曾都区三地经济总量在全市的份额接近于“二三五”。速度上,2012年以来,曾都区经济总量增长最快,年均增长7.3%。其次是广水市,年均增长7%。随县年均增长6.7%。曾都区“一枝独秀”,县市区发展的“马太效应”愈发凸显。从2015年以来随州市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排位情况来看(见下表):经过8年发展,各县市区排位除广水进1位外,随县和曾都区均下降2位,县域经济总体竞争力不进反退。从产业发展布局看:专用汽车、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还存在规模普遍偏小、要素配置分散、缺乏规模集聚效应等问题,县域产业之间联动性、融合性显著不够。
历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随州市县(市、区)排位情况 | |||
年 份 | 随县 | 广水市 | 曾都区 |
2015年 | 20 | 17 | 12 |
2016年 | 18 | 17 | 13 |
2017年 | 19 | 16 | 13 |
2018年 | 19 | 17 | 14 |
2019年 | 18 | 20 | 15 |
2020年 | 20 | 15 | 20 |
2021年 | 22 | 8 | 9 |
2022年 | 22 | 16 | 14 |
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随州市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探索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随州现有产业体系特点显示,全市传统产业比重高,对工业经济依赖重,多元产业增长极缺失。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立足自身特点,以“第一产业调‘轻’、第二产业调‘精’,第三产业调‘强’”为突破口,坚持放大基础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持续提升产业支撑力、竞争力。
(一)立足资源优势做好“三字文章”,巩固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做好“链”文章。围绕食用菌、粮油、畜禽、果蔬、茶药五个重点产业,以龙头企业拉动产业链、以精深加工提升价值链、以内外循环串起供应链、以农商协同稳固利益链,打造国家优势香菇产业集群和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全省重要的优质粮油产业集群和鄂北粮仓、全省重要的畜禽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的果蔬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茶药加工出口基地。二是做好“聚”文章。围绕特色产业,以“一县一业、一县一园”为方向,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依托,按照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标,加强农产品加工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三园”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县、镇工业园区集中,以加工流通为核心,向两端延长产业链,引导产业从分散布局向集聚集群发展转变。三是做好“特”文章。着力创建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放大特色农产品优势。将“随州香菇”“随州香稻”“随州油茶”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深耕“随州四宝”品牌,促进“有韵律”的“泡泡青”、“有力量”的拐子饭、“有智慧”的香菇、“有浪漫”的黑蒜等特色农产品树品牌、闯市场。
(二)锚定特色基础打造“三大品牌”,夯实工业强市之基。一是打造“世界专用汽车之都”品牌。抢抓专用汽车新能化、智能化、网联化风口乘势而上,支持汽车与应急产业、军民融合、文旅装备、能源、交通等领域跨界融合发展。围绕环卫、危化品、应急、文旅、物流专用车等重点类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质量标准建设,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叫响优质产品品牌。加快铝合金、碳纤维、复合刹车材料、水性漆、高分子内饰等新材料在汽车领域应用,推进专用车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智能网联专用汽车,重点在城市环卫、危化品、应急救援等专用车领域实现智能化、网联化。加快优质专汽产品走出去,将专用汽车之都品牌推向世界。二是建设“全国有竞争力的风机名城”。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着力构建以风机制造为主体,辐射带动高端装备产业链耦合发展,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智能装备创新平台建设,建立集研发、信息、检测等一体的智能装备和风机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培育风机整机生产及上下游企业,合理调整产品结构,集中力量培育优势产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国内装备产业博览会,鼓励风机生产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建成全国重要的风机生产基地。三是打造“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聚焦“千万千瓦”装机目标,打造“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努力建设全省重要的能源大市。促进传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推动电、热、气、冷、副产品等多式综合供应,发展关联配套产业,打造能源产业园。完善全域新能源资源布局,稳步发展光伏产业。加快推进随县徐家塆、广水花山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大力建设省级氢能产业示范园。
(三)围绕市场需求布局“三大产业”,加快壮大现代服务业。一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多样化的新要求,着力补短板、挖潜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立足县域发展现状及区位特点,加强商贸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县域中心镇和边贸口子镇的辐射影响力。统筹布局多层次消费中心,围绕差异化定位对现有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特色街进行提档升级,优化消费供给质量,更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二是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特色工业产业,加快培育专用汽车技术研发、电子商务、检测认证、技术咨询、现代物流、人力资源、融资租赁、售后服务等多种业态,推进随州专用汽车和零部件产业向服务链延伸,早日建成投运专用车会展中心、汽车检验检测中心、公共智能涂装中心、专用汽车技术研发中心、汽车试验场,促进专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三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挖掘和利用炎帝文化、编钟文化、曾随文化等人文资源,建设文旅主导产业、创新产业、新秀产业等产业集群。加快炎帝文化旅游区、曾随文化走廊、编钟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建设,打造寻根问祖、品位曾随、红色教育、乡村体验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动编钟文物资源转化,打造编钟文化产业基地。创新文旅资源利用方式,深挖文化内涵,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等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随州故事,打造独特IP,提升文化旅游内涵,将旅游业培育成全市新兴支柱产业。(随州调查监测分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