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随州市质量品牌提升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 发布时间:2023-12-20 16:41
  • 信息来源: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品牌是产品质量特色、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综合反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重要制胜法宝。党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部署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对照抓好落实,加快培育一批质量过硬、美誉度好、竞争优势明显的随州品牌,引领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我市品牌建设总体情况

(一)品牌建设工作成效

近年来,在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各类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知名品牌不断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2023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商标申请量3185件,新增商标注册量1581件,现有有效商标注册量20710件。全市现有行政和司法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8件(位居全省第6位),其中专汽9件,风机2件,肥料和化工3件,蜂产品1件,防水材料1件,食用菌1件,塑料管道1件;地理标志商标12件(位居全省第13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位居全省第10位)。目前,我市共获得国家及国际级品牌20余项,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综合体项目获得ISA国际安全奖和2022年国家级QC成果三等奖,白云湖水库(拦河闸)兴建工程获得中国水利工程大禹奖,随州泡泡青、随州香菇成功创建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六家企业获得随州市编钟质量奖,14家企业获得编钟质量奖提名奖,我市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质量品牌提升工作经验做法

一是强化政策服务支撑。出台《随州市编钟质量奖管理规定》,连续组织开展编钟质量奖评选表彰活动,正奖由1个增加到3个,提名奖由3个增加到6个;正奖金额由10万提高到80万,提名奖金额由5万元提高到20万元,极大激发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争创质量奖的积极性。出台《随州市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围绕农业、制造业、文化旅游业、服务业四大重点领域,开展品牌提升专项行动,全力推动品牌建设“增品类、提品质、创品牌”。出台《“两香一油”品牌发展规划》,重点培育打造“两香一油”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实施商标品牌提升行动(2023-2025),组织随州香稻、随县香菇以及犇星化工、江南专汽、三峰透平、双剑风机、程力集团、中兴食品等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局“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扩大随州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是夯实质量品牌基础。统筹标准、计量、检验检测等职能,加强技术供给,服务“2236”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推进“省级食用菌质量检测中心”创建、“国家专用汽车车载装置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验收、湖北省专用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以及香菇产业、应急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等工作。积极开展充电桩计量创新试点创建。依托省知识产权“三大工程”,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地理标志产业融合发展中。引导各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海外商标布局(目前,犇星公司已申请海外商标21件),推动一批知名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走向国外。

三是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聚焦“2236”产业集群建设,接续开展万千百质量提升行动,积极推进示范项目建设,树立质量提升标杆企业,先后推荐随州万亩有机茶、随州香稻、专用汽车等产业集群申报省级质量提升示范项目。

四是强化品牌监管保护。落实商标法,持续打击侵权假冒、恶意注册商标和囤积商标行为,加强对商标代理机构的信用分类监管,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以驰名商标为重点,强化我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的地理标志的保护监管与执法指导,有效打击地理标志侵权违法行为,全面加强我市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和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

二、我市质量品牌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州还没有品牌进入中国500强、没有企业评选上长江质量奖,质量品牌建设面临许多困难,产品和服务品牌实力在全省排名靠后。

一是产业结构不优。随州市作为湖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产业和经济基础底子薄,规模企业小而少,高端技术人才缺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差,产业结构不优。目前,我市专汽产业蓬勃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在其他行业和领域,投入有所不足,品牌建设的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品牌意识不强。企业普遍缺乏品牌经营战略意识。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企业对品牌及品牌经营的概念理解较模糊,对品牌经营缺乏近期规划或者远景规划,没有建立相应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品牌的责任机制。企业品牌战略经营管理人才稀少。

三是品牌影响力不强。我市企业产品知名度、质量满意度、市场诚信度还不高,放眼全国市场,叫得响的品牌还比较少。大部分企业倾向于单打独斗,品牌观念和重视程度不高,不愿过多投入,缺乏“十年磨一剑”的信心和决心。

三、提升质量品牌的对策及建议

实施品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是一项开拓性工作,也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关键要加快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工作机制。

一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和促进企业坚持把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牢固树立抓产品的关键就是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抓品牌、抓品牌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加大创建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力度,加快无牌变有牌、有牌创名牌,推动更多产品成为国家级和省级名牌。鼓励企业加强标准研发,完善区域公用品牌和优势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加强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的推广、使用、指导、规范,实现市场准入、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售后服务等质量标准全覆盖。

二要加强协调指导服务。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政策扶持,扎实推进品牌培育质量提升工作,认真制定名牌培育规划,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综合运用好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等手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列入规划的企业和行业开展创名牌工作,特别要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创名牌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或者参与订制国内行业标准,提高企业产品的标准水平,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标准转化率,快速形成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要坚持政府引导推动。品牌创建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要坚持把名牌培育质量提升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认真贯彻实施《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和《湖北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系统规划产业布局、区域、用地、规模、路径和政策,推动各县市区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领跑企业和拳头产品。一是营造良好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品牌培育质量提升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的品牌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共同推进名牌培育质量提升的良好氛围。二是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业争创品牌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打击侵权假冒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创造更多新的自主品牌、强势品牌。四是加强人才引进,加强市校合作、机构合作,联合省内外科研单位,推动设立企业科研工作站,引进、培育专业科研人员,充实企业品牌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市市场监管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