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高质量招商助力建设全国具有支撑力的新能基地
  • 发布时间:2023-11-30 15:23
  • 信息来源: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张春燕
打印


新能基地是我市继专汽之都、现代农港、谒祖圣地、风机名城之后的第五张产业名片。近年来,随州市依托现有新能源发电、专用汽车等产业基础,加速切入新赛道,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关联装备组件四大领域打下扎实的产业基础,新能源全产业链各板块聚链成群,新能基地加速崛起。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各大城市激烈角逐的赛道。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来看,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当前,上海、重庆、广州、深圳、西安、合肥等城市正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争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称号。2023年是中国整车行业转折之年,主逻辑是:竞争大、盈利难、行业洗牌加剧、向头部集中、出口是重点。发展趋势一是车企业绩加剧分化,新能源虽然增长快、但是盈利难。汽车行业整体利润下降,新能源车也不例外。汽车行业的各利润指标从2016年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在2019-2020年进入拐点期,2021-2022年有改善迹象,但仍没有完全提振。中国车企的新能源转型走在世界前列,但前路仍然艰巨。盈利难等问题仍在倒逼行业加速洗牌。2022年报看,14家主要上市车企中,有9家车企的营收增长,其中仅有6家单车净利为正。3家净利润增长超过20%,其中新能源销量占比大于20%的仅2家。近三年来,汽车行业的整体营收增速稳定、利润波动较大。营收和利润表现差距拉大,外在现象是车企视营收增长优先度高于利润创造,内在本质是行业竞争加剧、成本难题。对于车企而言,品牌价值意义重大,能够在激烈竞争中防止降价内卷,把握长期市场空间和维持中短期企业利润同样重要。二是新能源汽车之间,还会有一轮大周期、经历一轮大洗牌。未来或呈现:几家车企独大,多数车企追赶,部分车企掉队——“强者恒强、剩者为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新阶段:总量层面经济复苏,消费在逐步修复,但是需要时间。2023年起新能源补贴全面退出,部分消费者在2022年底提前锁价订车,透支了2023年的部分汽车消费需求。这也导致了1-2月销量不及预期。3月开始,车企降价潮开始,行业竞争加剧。迄今,力帆、众泰、江铃等老牌车企都已离场,威马、爱驰、拜腾、极星等一些新势力、新能源的车企也面临生存问题。三是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翻倍式增长之后,2023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有所放缓新能源车出口是重点,走出国门,与德、日、美系车企竞争,避免本土存量内耗,创造增量,构建全球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溢价能力。从数据看,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完成产销分别为378.6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出口224.92万辆,同比增长79.7%;其中出口新能源汽车72.28万辆,同比增长136.5%,占出口总量的32.1%,新能源出海前景广阔。

(二)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动力电池行业在新能源爆发的背景下快速成长,在该领域中国企业率先实现了弯道超车。2022年全球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国企业有6家,动力电池制造占到全球的60%以上。但是在行业高速增长、需求扩张的背后,各家电池企业加速产能投放,2023年锂电产业面临:锂价回落、产能过剩、内卷加剧。发展趋势:一是锂价从高增到回落,反应的是上游资源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的话语权从强到弱。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电池碳酸锂从每吨4万涨到55万,接近12倍。据测算,碳酸锂价格每提升10万元,对电池成本提升约60-70元/KWh,以新能源车平均45KWh计算,原料涨价导致的电动车成本增加在每车1.3-1.5万元。与此同时,车企单车净利润最高才接近1万元,上游企业一度掌握了行业话语权。2022年末开始,上游产能扩张效果显现,锂价高位回调,截目前,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回落到18万。对于上游的动力电池企业来说,碳酸锂价格的回落意味着利润空间缩窄,竞争加剧。二是动力电池库存达到历史高位、竞争压力大。磷酸铁锂电池库149GWh,三元电池库存为102GWh。磷酸铁锂电池库存可维持约8个月,三元电池库存可维持10个月,动力电池库存积压明显,厂商已采取“降价保市”措施来减少库存压力。2022年下半年起,行业龙头就开启了“锂矿返利”计划,通过与车企签署低于市场的电池采购价格,来换取与车企的深度绑定。该计划价格一方面对车企十分有利,另一方面保证龙头电池厂商的市场份额稳固,进一步削弱第二梯队的竞争力,成为“动力电池价格战”的第一枪,加剧了行业内卷。三是包括正极材料在内,上游利润空间缩窄,加速传导至电池端。磷酸铁锂龙头企业2023年一季度营收增长46.5%,但毛利率仅为0.01%,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净利润率为-15%。上游的正极材料亏损值得重点关注,不少动力电池企业有在近些年开启上游布局锂资源,且在国内的矿产权益多是低品位的云母矿,一旦碳酸锂价格下降到无法覆盖开采、提纯的成本后,将对动力电池企业的利润产生巨大影响,进一步加剧行业内耗。

(三)新能源光伏、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双碳”目标引领下,新能源装机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总装机的48.8%,其中风电装机约3.9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4.7亿千瓦。与“十三五”末相比,仅两年半时间风光新增装机约3.3亿千瓦,增长规模和速度惊人。2023年,光伏产业最大的变化是:硅料产能逐步释放,产业链将不再受高价格困扰。包括组件在内的多环节价格将波动下行,价格回落带动产业链需求释放,影响装机量攀升。2021年在政策退坡影响下,风电一度上演了抢装热潮,导致2022年部分地区风电装机量不及预期。2023年在平价化上网、市场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风电市场将有所复苏,上下游出货量可观,带动海风塔筒、管桩基、铸锻、海缆等环节复苏。发展趋势:一是新型技术路线进步、跨越式发展。光伏技术迭代,硅片进一步大型化、薄片化,182mm与210mm硅片成为2023年的市场主流。单晶成为市场主流,以HJT、TOPCon为代表的N型电池技术带动光电转换效率进一步提升。钙钛矿电池等新技术从0到1商业化落地,打破传统转化效率的天花板。风电市场大型化机组、轻量化材料是新方向,继续向深远海发展。二是对风光资源的利用逐步趋于饱和,光伏、风电站的整体装机增长不再是最核心的问题。在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的基础下,负电价从出现到逐渐常态化,新能源电力的波峰波谷价差进一步拉大,在这种情况下,新型风光伏配储的需求将进一步抬升。绿电+储能,才能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三是关注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以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新兴细分领域的发展。分布式光伏与建筑设施结合,发电同时无需新增供地,优势突出。如隆基绿能在内的众多光伏企业侧重于发展户用市场,行业逐步注重户用光伏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同时,在户用服务的安装过程中,低风险、稳定收益是大多数居民的主要需求。根据市场案例,占地3600平的光伏自用电站,按度电0.9元的工业电价和0.3元的上网电价平均测算,年化收益可达到40万元,以使用寿命25年测算,预计3年实现成本回收,余下22年为净收益期。此外,光伏建筑一体化、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也是发展新方向,包括屋顶光伏、地面光伏、幕墙光伏、车棚光伏等多种应用场景。四是新能源出海加速发展,包括光伏组件、光伏设备以及户用光伏配套等。以光伏、锂电、新能源车为代表的“新三样”正逐步成为支撑我国出口的主要力量。2023年一季度,“新三样”合计出口增长66.9%,同比增量超过1000亿元,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4.7%。

二、新能源产业投资生态分析

2023年,新能源产业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我国的新能源企业要从产能战、价格战,向技术过硬转型,持续弯道超车,向世界输出中国的新能源。这种输出不仅是以新能源车、光伏、电池为代表的产能输出,还有中国新能源品牌的输出,口碑的输出,技术的输出,实现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一)与企业主业关系密切。新能源作为电源品类之一,本就属于传统电力企业的核心主业。与火电、水电、核电等大型电站相比,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工艺系统简单、投资门槛较低,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资金、管理、品牌、人员等优势,能够快速进入并实现规模化发展。以中电建、中能建为代表的能源电力建设企业也通过自身优势早早进入新能源领域,主要是通过投建营一体化,拉动工程主业的发展。

(二)产业链覆盖面广。新能源产业链涵盖研发、制造、施工、运行等环节,包括上游的新能源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企业,中游的整机厂商或和系统集成商,下游的投资运营商以及新能源销售、应用企业等。由于新能源行业产业链长、覆盖面广的特点,不仅对产业链上的企业,还对与新能源相关的其他行业产生较大的推动力,吸引各路资本纷纷涉足布局新能源制造加工领域,押注前端技术开发与系统集成,以确保全产业链发展的优势。

(三)行业发展空间大。从过去十余年发展轨迹看,我国新能源行业“一路狂奔”“高歌猛进”。“十三五”时期,我国风电、光伏分别完成规划目标的134%和230%。按照“3060”目标要求,到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将超过12亿千瓦。而截至今年上半年,风光装机已高达8.6亿千瓦。按照目前的风光装机增长速度,2030年风光12亿千瓦的总装机目标极有可能提前到“十四五”末就能完成。正是由于未来巨大的增长空间,新能源才被各大能源电力企业视为战略转型的“最优赛道”。而且为积极应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高速发展,也催生出新型储能、氢能等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成为能源电力企业竞相追逐的新赛道。

三、以高质量招商串链强链补链,助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能基地一体化发展

(一)聚焦“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招商。随州聚焦新能源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风光水火储协同发展,完善安全、清洁、高效、经济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加速建设具有支撑力的“新能基地”,为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引擎。一是捕“风”捉“电”,抢占“绿能”先机。2012年前,随州没有大型电源点,全社会主要用电靠外地供给,稳定性极差,经常停电。邀请全国著名能源企业前来测风,发掘风光有利资源,先后引进华润集团、华能、国家电网、中电建、中广核等我国众多能源“头部”企业,纷纷抢滩随州,布局风力发电和其他新能源产业。目前,随州已建成了19座风电场,装机容量达到166.44万千瓦,十多年的时间增加了32倍多。二是追“光”逐“电”,筑牢“新能”根基。随州是光能比较富裕的地区,年均日照约1900小时,是湖北省一级可利用区。2014年随州建成当时全省最早、最大的光伏发电站,共100兆瓦,该项目是随州光伏发电工程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利用国家扶持光伏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扶持本土企业湖北齐星集团投资建设多个光伏项目,引进国能长源投资64亿元建设10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等。截至目前,随州建成20座“集中式”光伏电站、1783个“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20万、20.37万千瓦。三是科学“消纳”,赋能“绿电”发展。2013年以来,随州新能源发电量稳居全省第一。2021年以来,新能源年发电量超过全市用电量,实现“电力自给自足”。引进华润集团投资建设磷酸铁锂文昌储能电站,吸纳富余风电,2小时内可存储电量14万度,相当于260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引进国家电网在广水投资建设全球首个县域级100%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项目,最大负荷约60兆瓦,科学调配绿电和传统用电,可供20万人全年都使用清洁能源。当前,投资81亿元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随县徐家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投资31.5亿元装机容量36万千瓦的广水花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有序推进。

(二)聚焦专汽之都“新能源化”转型招商。新能化、智能化是专用汽车转型的必然方向。随州作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抢抓“双碳”战略实施、“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等发展机遇,加快专汽新能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集聚新能源汽车创新链、产业链优质资源,加快驶入新能源商用车新赛道。一是抢抓机遇乘风口驶入新赛道。先后举办专用汽车转型升级的研讨会、外经融合发展专汽对接会、产业链发展大会等经贸活动,我市围绕建设全国新能源商用车示范基地的目标,抓招商、谋项目,抓配套、强合作,抓研发、上产品,抓龙头、强链条,高位推动专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全市70家在产的专汽资质企业均可以配套生产新能源专用车,产品涉及环卫、物流、工程、应急、旅居等5个类别175个公告品种。二是龙头聚力激活资源转型提速。引进清华工研院、海珀特等知名院校和企业战略重组湖北新楚风公司,实施专汽新能化“双轮驱动”,一方面实施电动车型迭代升级;一方面布局建设燃料电池商用车生产基地,4.5吨的氢燃料电池厢式物流车、49吨重卡新品发布。引进成都壹为牵手程力集团,建设5000台新能源商用车底盘项目。支持齐星、重汽华威、凯力等本土专汽企业,推出重卡、环卫等新能源车产品,带来新的发展亮点。从上装改造到整车生产,从传统动能到新能源,随州专汽产业将迎来历史性变革。三是链上发力迭代升级打造集群。我市拥有车身、车轮、车灯、铸造件等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120余家。引进自由汽车与齐星达成了战略合作,双方共同开发、打造更适合新能源重卡的驾驶室。引进马可迅集团联手东风汽车投资建设高端乘用车铝合金车轮项目,年产销百万只。先后引进斯诺、恩耐吉、昱通等知名企业在随州形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铜箔、电机,以及氢燃料电池空压机等零部件和原材料产业链项目加速落地,基本形成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我市发挥湖北省专汽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湖北省应急产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作用,整合吸纳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先进技术资源。引进新兴际华投资15亿元建设国家级专用汽车和应急装备检测研发基地,满足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试验检测服务。

(三)聚焦特色产业强链补链聚集发展招商。随州锚定新能基地建设目标,坚持以新能源牵引新材料、新材料支撑新能源,推动新能关联产业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发展。一是“新”而行,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地支持星公司与武汉科技大学开展技术合作,研制特殊结构的硅碳负极材料项目,有效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投资40亿元建设六氟磷酸锂多孔硅、纳米硅、石墨烯电池负极材料的原材料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新能源材料的‘链’产业。斯诺年产10万吨新能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年内全面建成投产;湖北昱通年产7万吨铜箔项目加速推进,该项目生产的4.5微米铜箔产品主要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覆铜板和印刷线路板行业;湖北允升科技日产60万只聚合物锂电池储能电池组、力硕电源日产20万只锂电池项目建成投产随州向“新”而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初显。二是联动互补,新能源关联装备制造迈向高端引进东莞琅菱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纳米砂磨机生产基地项目,将磷酸铁锂精度加工提升100纳米以内,大幅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先后引进建设毅兴智能为光伏逆变器、动力电池提供各类结构件项目,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压铸件、数控机床;湖北天一智能绝缘体材料、防火材料、镀膜材料、研磨材料生产项目,为新能源汽车提供零部件及配件支持;泰晶科技北斗产业链关键零部件将为智能驾驶、无人驾驶提供技术支撑三是链式融合,释放新能源关联产业集群效应随州围绕新能源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以电池为中心,向上延伸招引电池材料相关的基础材料和现代化工产业;向下延伸招引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并与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上游有原材料、下游有整车的产业优势,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与泰晶科技、美亚迪光电、星新材料、晶星科技等企业对随州专汽协作配套,在北斗导航、智能驾驶、光电通信、集成电路、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镀膜材料等领域,全维度赋能汽车生产企业。允升科技日产锂电池可达到150万只锂电池项目,运用到智能穿戴、电子消费等领域,正与其他诸多行业的跨界融合发展

四、随州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一)新能源发电消纳困难制约。根据《湖北省能源局关于发布2020年度风电和光伏发电消纳预警结果的通知》和《湖北省能源局关于印发2021年度新能源消纳指引的通知》,我市被省能源局列为风电和光伏发电消纳预警红色区域和新能源消纳三类区域(困难区域),风电和光伏发展受限。

(二)新能源汽车转型发展缓慢。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大势所趋,将对传统燃油车带来颠覆性变革。随州市有2家新能源整车生产资质企业,但产业基础薄弱,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方面步伐较慢,主要体现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特别是新能源底盘自主生产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三)支持产业发展资金缺口较大。发展氢能燃料电池商用车需要配套“以奖代补”政策,国家、省、市都要配套大量的资金来推动产业发展,随州还未纳入国家氢能发展示范圈,还需要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五、随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政策研究,明确产业方向。新能源全产业链的研究,收集整理相关支持政策,结合随州产业发展实际,明确重点方向。对接十四五国家、省级能源的新政策,力促技术创新和应用模式变革,加大新能源项目谋划和招商力度,力促引进与本地资源禀赋契合,满足人民生活品质需求的重大能源产业项目。积极对接省级产业高质量发展智库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深化与中南电力设计院、湖北省电力勘测院等知名能源规划、设计单位的合作,依托上述平台和专业优势,为我市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和新技术、新工艺、新项目引进和应用提供专业支撑和指导,引领我市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积极向上汇报,破解消纳卡口。加快推动随州编钟500千伏变电站第三台主变扩建工程、卧龙编钟孝感500千伏第二回线路新建工程等22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和国网电网公司十四五规划,并加快实施,从根本上解决我市新能源发展受限问题,为招商引资创造硬件条件。积极争取省能源局省电力公司支持,进一步优化电网规划布局,解决国能长源随县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后续60万千瓦电力接入问题。

抢抓风口机遇提升招商质效重点围绕新能源装备、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氢能等产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抢抓光伏电池技术迭代带来的重塑产业格局机遇,紧盯电力设备企业以及光伏电池领域的华能、国家电投等龙头企业,招引光伏电池、构件等制造业项目。抢抓海上风电“乘风破浪”加速发展机遇,引进海上风电机组设计、制造、施工、安装、运维等全产业链关联项目。抢抓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带来的储能大发展机遇,科学布局,引进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储能项目,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积极融入氢能“瓶颈”突破带来的全产业链机会,紧盯国家电投、中石化、东方电气、中能等中央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政策支撑,积极布局氢能产业链时机,抢先发力开展招商,抢占氢能发展先机。

(四)串联融合发展,赋能特色产业。抢抓新能源智能网联专汽发展机遇,加大引进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力度,为新楚风、程力集团等本土企业赋能,布局建设氢能燃料电池、动力电池关键核心环节,打造全国专用车新能化智能化示范基地。围绕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组及其配套叶片、与“5G”相适应的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制造,引进一批投资过10亿元的能源配套设备制造项目,实现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新突破,赋能专汽、风机产业转型升级市招商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