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探索随州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 发布时间:2023-11-21 11:24
  • 信息来源: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张春燕
打印

发展油茶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国解决粮油安全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两山”转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更是我市推进国土绿化、实现绿色发展、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路径,是立足随州特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经济优势的重要抓手。发展油茶产业随州大有可为。

一、随州油茶发展基本情况

2023年7月20日,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对2023年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竞争性评审结果进行了公示,我市在种植规模刚够申报标准等不利条件下,从众多参与竞争的地市州中脱颖而出,以第5名的成绩成功入围,是全省历史上最大单体林业项目,将获得中央奖补资金5亿元。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油茶产业发展,不少能人乡贤回乡种植油茶,自2010年以来每年新增油茶林2万亩以上,社会资本投入超过10亿元,已有相对集中连片油茶面积50.75万亩。2022年湖北省油茶产业扩面提质增效现场会在随州召开。一是基础好。现有省级油茶育苗基地2个、油茶采穗圃2个,年产优质油茶苗500万株、优质穗条525万条。千亩以上基地47个,高标准万亩基地6个,可用于新造的面积还有38万亩。油茶产业龙头企业15家,油茶果储运初加工基地12个,油茶主题公园6个,油茶品牌11个,“栎园春”品牌获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绿色产品交易会金奖。2022“随州油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二是氛围浓。随州一直有种植油茶的传统,全市85%的乡镇、60%的村种有油茶。现有油茶种植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27个,大户73家,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农户近3万户、从业人员15万人,每年举办油茶文化节。三是支撑强。随州市先后同10多家科研院所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转化应用先进专利技术26项。实施油茶科技特派员制度,46名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100多位“乡土专家”,常年深入山头地块包片指导。

二、随州发展油茶需要解决的难

(一)资金投入难题涉足油茶产业,有一定的门槛要求,一般的农户种植50亩左右,收益可以实现收益最大化(个人劳务未计算成本),但不容易形成产业带动效应。由于油茶树生长缓慢,一般5才能进入初果期,8年才能进入丰产期。按照技术管理成本计算,一亩新建油茶林到盛产期共需投入资金4000元左右,之后每年收入与支出持平,并逐年实现盈余加大。由于投入大、周期长,加上极端天气影响、森林火灾,病虫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农户,特别是种植大户如果没有其他产业支撑,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往往都坚持不了8年,都会逐步丧失信心,甚至放弃

(二)生产技术难题一是种苗质量重视程度不够。油茶基地建设的成败主要取决于种苗的品种和质量。很典型的例子就是,随州地区保存的上世纪70、80年代营造老油茶林,有的是点籽造林形成的实生林,有的是图便宜随便调运的非嫁接的优良苗木,尤其是没有经过区域试验的所谓优良品系苗木。直接导致不结果、少结果、裂果、僵果、出油率低、品质差等现象发生。二是地块选择不当配栽模式不当抚育修剪不科学用药过当等,导致持续经营能力弱;三是机械化问题由于油茶是花果同期,种植基地地形复杂多变,导致采摘机械研发难度也很大,加上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薄弱,油茶管理、采摘基本全靠人工劳力简易工具人工成本不断提高。

(三)品牌创建难题随州油茶起步较晚,大面积油茶基地还没有进入丰产期,本地产量还很有限,加上融资难度大,茶籽收购竞争激烈,加工企业不能满负荷加工生产,设备大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或加工其他食用油,不能形成拳头产品,带来品牌影响力。随州有注册商品7个,茶油品牌知名度低,除品牌企业基本按照标准生产外,大部分小种植户通过小作坊现榨现卖自榨自用,销售主要是以附近地区为主,产量和品质还远远达不到进入商超、线上平台销售的要求。导致消费者对油茶的产品、品牌认同度不高。

三、对策建议

随州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优势,抢抓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机遇,高标准规划设计,强化科技赋能,全力打造集种苗培育、基地建设、产品及衍生物加工、茶旅融合、商品展示、品牌推广、现代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集成示范园区。真正做到升级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

(一)加强规划引领。根据《随州市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实施方案》,合理安排油茶用地,科学确定项目建设内容。根据油茶的品种特性、立地类型和经营管理方式等,在33个乡镇新造油茶林16.30万亩;针对不同低效林林分及水源状况和相应技术要求,在29个乡镇改造油茶林4.82万亩;对新造和改造油茶林配备水肥一体化21.12万亩,推动市域油茶资源扩面提产达67万亩,实现新造油茶林盛产期亩产茶油42公斤,改造低产低效油茶盛产期亩产茶油32公斤。

(二)提升种苗质量。坚持林以种为主,种以质为先的兴林富民理念,立足于建好随州本土育苗基地和采穗圃,按照湖北省林业局推荐的适合湖北省种植的8个主栽品种,即:长林4号、40号、53号,湘林1号、15号,鄂林油茶102、151,鄂油465,选择适合的配栽品种长林3号,18号,鄂油81号,华硕油茶。省外调运苗木要向省油茶办备案,同时建立溯源管理完整档案。

(三)坚持科技兴茶。按照基地标准化的要求,严格按照良种良法油茶高产栽培技术,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强化品种配比、合理密度、水肥管理。同时总结推广好、运用好群众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的好的做法和经验。例如:工土布覆盖,稻草掩土覆盖保墒。用口语化、简单化、可操作化形式传授种植户。        

(四)探索合理模式单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讲,小规模推广要重点发展50200亩油茶园的家庭农场,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由于耕地保护政策加紧,农户往往不会区分地类,有栽耕地上面的可能性,再加上是人员活动频繁、牲畜经常出地带,管理难度非常大。龙头企业规模化集中种植油茶,一方面有利于集中管理,起到示范带动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适用先进技术的推广运用。两者互有利弊,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龙头企业为旗杆,农户种植为补充,培养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高产油茶致富典型,逐步形成头雁效应

(五)挖掘品牌效应。一是增强公用品牌向心力充分挖掘“随州油茶”公用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带动力,扩大品牌的影响力。继续支持岳雄丰田丰土产、湖北现代、湖北寿山等油茶企业做大做强,树立标杆,形成示范,扩大影响二是强化质量标准制约力一方面要按照食用林产品的监管要求,加大日常土壤和产品的重金属检测,企业自检和监管部门抽检相结合,列出专项经费,聘请第三方有资质的机构每年实施动态监测,出具权威报告书另一方要引导企业完善油茶果储运加工体系,升级改造龙头加工企业,建设互联网+现代特色油茶产业电商交易中心,重点打造“SC”绿色食品认证、“COFCC”有机食品认证、森林生态标志产品认证的茶油产品三是增加产品市场占有力统筹做好多方位宣传,通过组织开展油茶节会、设立专卖店或专柜、借助知名线上平台,畅通销售渠道,增加销售群体,增加市场占有率。

(六)畅通融资渠道除合理利用中央财政油茶奖补资金用于前端生产外,可以以政府平台公司为纽带,协调农发行、国开行、国家大型基金和省属大型平台公司,争取中长期低利率大额资金支持。积极畅通油茶企业以油茶基地,或者油茶加工企业不动产,以及其他有权固定资产做抵押,向平台公司获取贷款渠道用于油茶种植、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等所需的固定资产投入,还可用于季节性收购时补充流动资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