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随州市康养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探讨
  • 发布时间:2023-06-26 16:17
  • 信息来源: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张春燕
打印


随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涵盖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诸多业态的康养产业正蓬勃发展。康养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覆盖面广、拉动消费作用大、吸纳就业人口多等显著特质被誉为21世纪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产业、希望产业和朝阳产业。目前,随州60岁以上老年人42.81万,占总人口比例为20.91%;65岁以上老年人29.96万,占比14.63%,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积极发展康养产业,应对“银发浪潮”,将“老年负担”变为“长寿红利”,是时代命题更是民生呼唤,是挑战更是机遇,随州应有作为、大有可为。

一、随州市发展康养产业的优势

随州在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产业优势、养老基础上具有做大做强康养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随州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融合,是游客身心向往的旅游胜地和康养佳地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53.2%堪称“天然氧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华山、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银杏谷、亿年火山玉龙温泉筑起绿色屏障绘就生态名片。随州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等称号。人文深厚。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两张世界级历史文化名片。炎帝在开创华夏五千年农耕文明,曾侯乙编钟改写世界音乐史。全市有A级旅游景区19家,不可移动文物196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一级博物馆1个。2022年全年接待游客247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亿元。

(二)中药材资源涵藏丰盛。共有野生和人工栽培品种1000多种,其中野生中药材资源600多种,包括重点药材150余种、珍稀名贵药材10余种。主要大宗药材有金头蜈蚣、银杏、葛根、桔梗、野菊花、夏枯草、五倍子、杜仲、丹参、合欢皮、何首乌、红花、车前子、苍术等。银杏产量在全国排名前列。“随州金头蜈蚣”获中国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还有七叶一枝花、白及、天麻、黄精、鄂北贝母等珍稀药材。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接近7万亩,种植37味中药材,2022年产量达10936.3吨。从事中药材种养企业2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2022年中药材出口金额4808万美元,全省第一。

(三)健康医药产业稳步发展。随州有医药相关企业13家,其中中医药生产企业5家(2家为规模化中成药生产企业),中成药生产品种188个,204个重要批准文号。健民叶开泰开发“七蕊胃舒颗粒”,为湖北近年来首款创新中药。双星生物自主研发的可吸收骨替代材料打破国外长期垄断,达到进口产品同等水平。万松堂已经开发了100多种茶疗食疗理疗相关的养生保健品。2022年,医药化工产业实现产值203.6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医药增长25.1%。已初步形成了医疗器械、医用敷料、医药制剂、中成药制造、药用包装、保健食品等门类的医药工业体系和药食同源产业体系。

(四)医养结合工作基础好。随州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安宁疗护试点单位”,“两室联建、医养融合”模式被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75个典型案例,“构建机构、社区和居家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作法被列入全国200例医养结合典型经验推广。已初步形成“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签约、居家巡诊”四种医养结合模式。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试点取得较好成效,市中心医院托管市老年康复护理医院,成立市中心医院编钟院区,共建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群众满意度高,目前设置医务室或护理站等方式提供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67家,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6家。全市共养老机构116家,其中民办47家,养老床位数1.8万张,每千名老人床位达到36.1张。基本形成公办、民办养老机构资源互补、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基于以上优势,目前随州市康养产业可归纳为十大重点领域:医疗服务、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装备、康养专用车制造、中药种植、中药饮片、健康食品、健康体育。

二、随州市发展康养产业的不足

随州市康养产业发展虽然有良好的基础,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发展康养产业的氛围还不浓

随州市康养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激励性政策少。政策大多停留在广泛地指导性意见或个别行业支持上,未形成把康养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增长极来培育的氛围。

(二)发展康养产业的规划还不明

随州市未出台发展康养产业的顶层设计规划,产业发展的方向不明,措施不具体,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康养产业分别隶属卫健、民政、文旅、经信、农业、林业、住建、市场监督管理等多个部门,需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康养产业的数据统计缺乏专门的分类和统计部门,各项数据较为零散,在提供决策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发展康养产业的融合还不深

随州市康养产业涉及领域的项目较多,但是缺少融合度高、产业链长、康养特色鲜明的大项目,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亟待加强,没有融合度高的带动性龙头项目,还没有形成产业链的集群效应。

(四)发展康养产业的品牌还不强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拥有较好的文化旅游和中医药历史文化名片,但与整体的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康养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不够,中医药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康养产业发展缺乏明显的地域特色品牌和行业公共品牌。

三、随州市发展康养产业的对策思考

针对随州市康养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结合国家、省、市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十四五”专项规划方向、中央和省预算内支持投向等方面政策,提出康养产业发展四点对策:

(一)规划引领,为康养产业发展定好向、把稳舵

科学编制康养产业发展规划,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布局,突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理顺康养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建立高规格的发展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制定康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统计相关数据,定期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充分激发各方积极性,切实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整体推进良好产业发展格局

(二)品牌赋能,为康养产业发展增效益、树标杆

在现有中医药品牌和文旅品牌基础上,整合资源,打造“颐养随州”名片和“炎帝神农”国家级康养产业基地公共地域品牌,引导企业在康养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自身康养品牌。强化相关品牌营销能力,利用随州丰富的文化元素,精心策划打造一批文旅康养、中医康养、保健食品康养等相关博览会、论坛、文化节、消费节活动。引进省内外知名康养企业入驻或运营,利用大企业大品牌效益做强随州市康养产业。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平台,对全市康养产业品牌群体和文化内容开展全面营销。

(三)政策开路,为康养产业发展打基础、铺好路

根据国家、省、市出台的系列政策,围绕康养产业涉及的“医、养、药、食、游、动”等全产业链要素,突出产业特色,加强政策引导,做好融合文章。出台随州市康养产业具体优惠政策,在土地、金融、人才、税收和市场准入方面出实招,为企业投资康养产业量身定做真金白银的支持举措,全力构建康养产业生态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康养产业招商引资的政策扶持和配套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随州市康养产业发展。

在政策制定上可学习借鉴咸宁市发展大健康产业模式和浙江省经验。咸宁市于2021年集中精力发展以护理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提出建立华中地区最大的护理专业教育基地,建设中国中部康养城的口号和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00亿元的产业目标,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咸宁市大健康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和《三年行动方案》《咸宁市重大产业、重大项目、重大事项推进实施方案》等系列规划和方案,围绕“医、药、养、健、游、护”六要素,通过分类规划和实施、建项目库、特色发展、政策支持、机制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优化产业、加大招商、优化环境等措施推进。截至2022年底,咸宁市共有大健康产业各类市场主体10.52万户,新入规大健康企业151家。大健康产业总体规模达672亿元,实现增加值162亿元,占GDP比重的9%。2023年咸宁大健康产业目标是打造全球最大的护理床生产基地和全国医用卫材生产储备基地。

浙江省从2019年着力推进康养产业,布局健康旅游辐射长三角及杭州地区。森林康养产业已经成为浙江省林业第一大产业,排在全国首位。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打造“浙里康养”金名片的实施意见》、《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浙里康养”工作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以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三大体系为抓手打造“浙里康养”金名片,形成了一些国内领先的标志性成果,为全国康养提供了浙江样板。2023年浙江省评出44家康养行业领军企业,其项目建设和经营模式值得借鉴。其中绿康医养集团成熟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医养结合、康复养老助残”办院模式,“养老院—医院—护理院”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业内标杆,与随州市推进的医养结合模式相契合。随州市从浙江引进运营的老年病人康复医院项目就是参照此模式。据了解,正在新建的随州市(曾都区)残疾人托养中心(总投资1900万元,中央支持1140万元)、文峰塔社区养老院(总投资7700万元,专项债支持3200万元)、随县历山神农社区养老院(总投资1600万元,中央支持500万元)等重大养老助残设施项目均有意向引进此类模式运行。

(四)项目支撑,为康养产业发展搭好台、唱好戏

按照“在建一批、申报一批、前期工作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梯队模式,建立康养产业项目库,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做大做强医养结合事业。扎实推进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建设,着力打造医养结合随州特色,乘势发展壮大中医药,实现医、康、养、护有效衔接的健康养老服务新格局。一是继续加大“两室联建”力度,体现随州特色。在现有“两室联建”基础上,督促各县、市、区按照《关于促进村卫生室、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两室联建、医养融合”实施意见的通知》(随政办发〔2015〕5号)要求,基层养老服务、医疗卫生设施同址或邻近设置,继续规划、推进、建设一批“两室联建”项目。为充分发挥项目作用,建议可考虑打包委托运营模式开展。二是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增强医疗实力。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从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输出医院,向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薄弱地区输出优质医疗资源,“十四五”期间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央预算内最高补助4.8亿元。目前我省襄阳、咸宁和武汉同济医院开展了共建。襄阳中央预算内资金今年到位。随州市三甲以上医院可以重点在心血管、儿科、中医科方面与省内外实力强的医院共建。三是重点推进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康养项目建设,增强中医品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3〕3号)文件,明确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未来三年,将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等八大重大工程,随州市可结合中医药种植和中药保健品制造优势重点实施一批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中医康复中心、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快速检测平台、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主题文化园等中医药相关项目。

融合发展重大产业链项目。一是大力推动康养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康养与大卫生、大生态、大旅游、大体育、大数据等深度融合,促进健康制造业、健康服务业有机融合。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康养需要,加快培育“医、养、药、食、游、动”全产业链要素,积极打造高附加值的复合型业态,努力形成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联结紧密的康养产业发展格局。着力培育一批健康食药材基地、生物医药制造基地、康养专用车制造基地、高端健康服务管理基地、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等项目,通过招大引强、项目示范带动产业链升级。二是围绕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结合美丽乡村、县域经济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康养产业链融合项目。以发展势头良好的文化旅游为基础,将文旅、体旅、农旅、工旅、商旅、学旅等全面加快融合,发挥整合效应,发展新业态项目。依托炎帝故里、抱朴谷康养产业园、大洪山养生养老产业园、银杏养老健康谷、西游记公园、田王寨景区、神农部落景区以及桃源村、观音村、九口堰村等旅游名村等丰富的文旅资源策划一批以森林氧吧、温泉疗养、中医疗养、湖滨度假、光影夜游、采茶养生、山地徒步、田园观光、骑行户外、拓展训练、溯溪漂流、观光游艇、研学旅游、红色团建、非遗体验等为主题的“医、学、研、康、养、旅”一体发展的高端文旅康养产业综合体。三是围绕推动“襄十随神”区域协同发展区域融合项目。在工业上,加强随州专汽、零部件企业与襄阳、十堰车企及研发机构合作,推动“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建设,特色开发“餐厨车”“体检车”“理发车”“医疗车”“养老托育宣传车”等专用车;在农业上,整合襄阳、十堰、神农架等地食用菌资源,建成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在文旅上,以炎帝文化、曾随文化、编钟文化串联三国文化、汉水文化、武当文化、神农架原始森林文化,打造炎帝神农文化品牌大旅游项目;在公共服务上,发展“襄十随神”城市群教育联盟、医疗卫生一体化、文化共同体等项目。

整合盘活闲置资源。一是利用闲置医疗、养老资源,实施“城医联动”、“城企联动”项目。按照《“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康复医疗“城医联动”项目建设,该专项要求以地级市为单位,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地方、社会力量投入,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盘活资源,将部分有一定规模、床位利用率不高的二级医院转型改建为康复医疗机构和护理院、护理中心。随州市可利用市中心医院、市妇幼、市中医医院老院区及有平疫结合设计的市肺科大楼开展“城医联动”项目建设。可利用市民政局在大洪山风景名胜区购买的200亩闲置土地开展“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建设,考虑建设公办兜底、高端养老、候鸟式养老度假等模式项目。二是利用闲置房屋,改建成公共活动空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有序盘活长期闲置但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的项目资产,包括老旧厂房、文化体育场馆和闲置土地等,开展文体、文创项目建设,打造全民建设中心、小型足球场、口袋公园、文创园等项目。三是利用老城区边角地,建设“小微”公共空间。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花园城市项目建设,将老城区边角地变废为宝,改造小、散、碎的地块,建设笼式篮球场、笼式足球场、乒乓球场、休闲健身区、养老服务设施等项目。四是利用新城区散小边角闲置土地,建设配套养老设施。清理散小边角地块,进一步盘活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尝试在城南新区规划和收储一些边角地块与周边大项目进行“捆绑式”建设,由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开发商做养老配套开发,尝试养老地产和养老社区建设。市发改委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