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建强县域流通服务网络 推动供销事业跨越发展
  • 发布时间:2023-05-05 08:10
  • 信息来源: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张春燕
打印


打造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强县是供销社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是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巩固县及县以下为农服务主阵地的重要措施。随州市供销社积极推动县域流通体系建设,构建起以县城为枢纽、乡镇为节点、村级为终端的三级县域流通服务网络,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为促进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一、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情况

(一)做强经营主体,提升县域流通网络

一是县级建设供销综合集配中心。聚焦“三农”、聚焦流通、聚焦转型,发挥系统344个庄稼医院、30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7个行业协会的带动作用,组建县级农资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应急物资储备供应和烟花爆竹经营配送龙头企业8家,依托县域商贸流通龙头企业仓配设施,强化对乡镇和村级网点的连锁配送,推行“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统一标准”的统一管理体系,打造县域综合、集约、高效的综合配送服务平台。

二是镇级建设供销综合超市。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积极引入优质资本,通过自建、股权合作、开放办社等方式,整合优化基层供销社现有仓储、土地、商业设施,盘活土地、厂房、设备等有效资产,构筑“集镇超市+庄稼医院+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的新型四位一体组织网络体系,建成有供销超市、有村级综合服务社或万村千乡农家店、有庄稼医院、有领办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有”目标乡镇供销综合超市16家,不断提升档次、丰富功能,打造便民购物和服务村级商品、快速配送的商贸流通枢纽。

三是村级建设综合服务网点。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改造升级了200个集党务、政务、法务、事务、商务“五务合一”的农村综合服务社,着力构筑农民“办事不出村、购物不到镇”的综合服务平台。在随县新街镇刘家岗村、广水十里街道双塘村联合创办“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品牌,通过党建引领、“三个共建”(共建村级基层社、共建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共建特色产业项目,创新“集体强、村民富、产业兴”乡村振兴新路径。全市系统农村综合服务社总数达到1211个,率先在全省供销社系统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打造三星、四星、五星级村级综合服务社225个,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4亿元,居民生活服务营业额1.5亿元。

(二)畅通流通渠道,增强市场供给能力

一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保障市场有效供应。全市系统以现有仓储设施和经营网络为载体,加快改造建设供销社县级应急生活物资储备中心3个,实现县市区全覆盖。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大局,充分发挥“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的县镇村三级网络优势和市场主导作用,积极承担政府应急储备保供任务,备足农业生产所需优质农资,实行预约购买、送货上门,深入田间地头,保障农业生产用肥,确保农资供应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价格稳定、服务到位,保障农资“调得进、运得出、送得到”。今年全市春耕化肥需求量26.9万吨,农药409.5吨。目前全市共储备各类化肥18.2万吨,农药321.6吨,其中供销社系统储备肥料7.3万吨,农药280.5吨。总体供应充足,能够满足全市春耕期间农资需求。  

二是打造一站式农业服务平台,提高农业社会化水平。聚焦解决服务主体“联而不合、合而不优”,采取“供销+农技+农机+X个乡村合作公司”模式,建立15家镇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便捷实用的信息发布、质优价廉的农资供应、快速高效的农机服务和及时精准的金融服务。积极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推广应用“六统一”(统一供种、育秧、机插、供肥、机防、收储)和“四包一分”(包供种、包育秧、包机插、包增产、年底分红)服务模式,创新推出“保姆式”全托管、“菜单式”半托管、“管家式”保底托管的农业生产服务,集中种好农户分散田、集体机动田、统一流转田、冬季闲置田“四块农田”,年服务面积超89万亩次。

三是优化日用消费品供给,探索为农服务新路子。聚焦解决涉农服务“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建立集生活超市、农资超市、庄稼医院、电子商务、金融支农惠农服务于一体的村级服务站点,推动传统供销社由商品经营“一条线”扩展到为农服务“一个面”,满足农村群众需求。指导各级经营服务网点强化日用消费品供应,加强与本土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合作,统筹农产品、生活用品等货源组织,推进优质价廉商品下乡进村,结合农村消费特点,对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酒水饮料、调味品、奶制品等农村消费量大的商品加强采购,把控进货关口,畅通货源渠道。随县新街镇刘家岗村众合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服务范围覆盖周边7个村,开展土地托管、联合收割等农业社会化服务3万多亩次,此外还开展养老、医疗、家政、保险等代理代办服务,实现“一站多能”,受当地农户好评。

(三)拓展产销对接,创新流通业态模式

一是规划引领,建设冷链物流网络。制定全市供销社系统冷链物流发展专项规划,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具雏形、五年见成效”的工作要求,科学选好项目,统筹好资金,引导系统农产品流通企业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布局,重点依托我市本地冷链重点企业建设规模预冷、贮藏保鲜等冷链设施,增强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全系统冷库总库容8500立方米,农产品冷链加工车间合计2200平方米,冷藏车2辆。同时,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主动承接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管理经营大型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1家,有效搭起了田间地头与居民消费的桥梁,提升鲜活农产品经营业务水平。

二是拓展渠道,积极开展产销对接。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积极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农产品的集中产区,发展产地初加工,为我市花菇、黑木耳、野生菌汤包等特色农产品量身定做注册了“村友淘”“神农耕”两个食品类品牌商标,推动了油桃、蓝莓、油茶、大蒜等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了香菇、香稻、银杏、葛粉、蜈蚣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壮大打造培育了“高祥碱面”“楚丹皮蛋”“中华山蜂蜜”等9个随州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有效扩大了我市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依托全国全省各类展会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产销对接活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直供直销、社区生鲜农产品直销店等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模式,为36家机关、学校、企业、工会等提供食材配送、物资采购服务。

三是上下互融,搭建电商销售平台。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和经营网点优势,努力打造市、县、镇、村四级电商服务平台,加快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供销e家”和省供销总社“供销荆选”对接,加强与“832平台”业务对接,配合做好商品组织、供应商服务、仓储物流等工作,积极推动区域电商深度融入“832平台”建设,线上线下构建我市特色农产品销售网,助力我市农产品销售。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建立电子商务公司4个、县域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4个、仓储配送中心3个、镇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51个,村级电商服务点258个,实现了市、县、镇电子商务全覆盖,全市供销社系统电商销售额达3660万元,为我市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扩销增收创造了条件。4月,湖北供销农特优品华中运营中心随州展馆在湖北供销大厦3楼试营业,是全市各地农特优品的重要窗口,通过“消”“销”供需两端发力、线上线下“双线”销售,助力我市优质地标农产品拓展市场和扩张品牌,发挥了供销社在“农民保收、城市保供”中的作用。

(四)推进要素下沉,助推县域流通发展

一是推进普惠金融资金下基层。积极探索供销合作社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服务模式,与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开展合作,累计发放贷款1589笔、贷款总额10.19亿元,惠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余家、农户2万余户;当前在保项目856笔、贷款余额3.48亿元;本年度新增项目308笔、金额1.82亿元。以“政银担”融资服务为纽带,加强与各类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的合作,有效促进了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全省供销社“三位一体”试点工作会议在随县召开。

二是推进流通网络项目下基层。把握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重大机遇,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县域流通服务网络。今年来,全市供销社系统共申报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两网融合”、创建全国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强县等项目9个,预计总投资3.185亿元。

三是推进“两网”融合服务下基层。落实总社关于推动再生资源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利用县乡村流通服务网络,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农村环卫清运网络“两网融合”,引进湖北省再生资源集团和垃圾分类及城乡环卫专业企业“江苏阳光朗洁公司”,在随县安居镇和随县盛世华源小区建立试点,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营模式,建立城乡垃圾收运体系和环卫保洁管理体系,改造镇级垃圾转运站,建设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先后建设垃圾分类亭100处、垃圾分类房1处、有机垃圾处理车间1处、投入环卫、保洁车辆80台,总投资600万元,分类回收废旧物资累计约610吨,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二、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资金短缺矛盾突出。全市供销系统争取的项目大多数为农业种植类示范基地、土地托管等项目,项目规模小、影响不大,特别是上千万的项目不多。持续推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及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两网融合”、创建全国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强县等项目,均存在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公益性强、盈利低等特点,资金短缺成为一个突出瓶颈。

(二)缺乏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带动。我市涉农龙头企业少、规模小,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带动力不强,行业发展质量不高,经济实力较弱,创效能力差,带动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三)缺乏成熟模式和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两网融合”、创建全国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强县等项目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基础设施和可再生资源加工转换能力,又没有很好的成功经验可借鉴,同时项目实施专业性强,需要一支有事业心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来持续推动,专业人才短缺是又一突出瓶颈。

三、发展建议

(一)聚势谋远,做优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全市系统联合合作优势,举全系统之力整合各类市场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充分发挥系统优势的前提下,选择一批诚信度高、具备较强实力的市场主体开展合作,增强系统实力,提升服务能力,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供销优势和供销作用。

(二)联大靠强,做大流通规模。加快构建全市系统农产品销售平台,扶持系统内经营规模较大、服务质量好、经营信誉高的社有企业,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流通企业,支持和引导流通企业开展双向流通,加大产销衔接力度,推动全系统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有效对接,构建跨区域、跨层级高效顺畅的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加强与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冷链物流仓储企业等的对接,开展集采集配、直供直销、联合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衔接关系。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通过展会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农产品销售,降低流通成本。

(三)添能蓄力,做强项目支撑。积极申报创建全国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强县,推动随县集采集配平售中心建设项目、随县乡镇商贸综合体建设项目、随北农批大市场建设项目。一是在完善县级生活生产物资应急储备中心卫生防疫、应急救援、民政救助物资储备调配功能的同时,扩充服务内容,依托供销社系统已建成的镇村级销售网络,建立米面粮油生活物资、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和冷冻食品的县级集采集配平售中心,建成25000平方米标准化储备库房、冷库及配套设备设施,提升县级到镇、村的集采集配服务能力,打造上下贯通,综合性、一体化县域商贸流通服务网络体系。二是在殷店、洪山、小林、唐镇4个中心镇建设区域性商贸服务中心和集采集配园区,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开展生活超市、餐饮、休闲、娱乐等经营活动和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仓储配送、快递电商物流集散服务。三是在鄂豫两省相邻的中心集镇小林镇建设6500平方米农产品批发交易大市场,分设蔬菜区、水果区、肉类区、水产区、熟食区、干货区,配备管理、检验检测和安防环卫设备设施,服务随县和河南信阳等地6个乡镇近30万人口。

(四)提质增效,做好保供稳价。充分利用传统资源,抓好县域集采集配中心建设,推动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连锁经营和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为农民提供质优物美价廉的商品,在加强农村日用消费品供给方面,社有企业及基层社积极承担县级政府应急储备保供任务,严把商品质量关;在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保供稳价方面,积极探索购销合作机制,提高议价能力,对接上游厂商,掌握优质货源,通过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方式将农化服务沉到一线,确保农资供应质优价稳,畅通基层供应“最后一公里”。

(五)夯基筑本,做实基层网点。加快实施供销合作社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完善以流通骨干企业为支撑、县城为枢纽、乡镇为重点、村级为终端的三级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形成县有集采集配中心、镇有综合超市、村有综合服务社的商贸流通体系。以“乡镇基层社提质增效工程、村级综合社提档升级工程、专业合作社提速进位工程”为重点,加大对基层的支持力度,改造升级薄弱基层社,积极创建全国、全省标杆基层社。完善村级服务功能,逐步实现村(居)民购物、销售、生活、金融“四个不出村”。开展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培育一批产业集中、功能完备、管理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及区域型联合社。(随州市供销合作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