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美丽城镇建设对策研究
  • 发布时间:2022-09-15 14:05
  • 信息来源: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陈刚
打印

    一、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持续开展村镇建设试点工作,紧跟国家实施的“百镇千村”示范建设工程,推进特色小城镇创建工作,小城镇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市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功能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短板。

(一)缺规划一是“乱”。有的小城镇规划缺失、管理缺位,沿路沿河沿渠无序带状延伸;房屋建设见缝插针、横七竖八;门前屋后、背街里巷乱搭乱建、乱占乱垦,违章建筑物、构筑物、搭建物随处可见。二是“堵”。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辆随意停放,道路破损,交通堵塞;交通信号标识缺失,车乱开、人乱行;乱堆乱放,乱设摊点,出店经营,乱竖招牌,通行不畅。三是“脏”。空中线缆凌乱交错,“蜘蛛网”越织越密;建筑立面蓬头垢面,临街墙体乱贴乱画。四是“污”。乱扔乱吐,卫生状况差;建筑工程垃圾、道路清扫垃圾随处堆放,尘土飞扬;下水管道堵塞,污水横流;城镇周边沟渠、河道淤积不通、水体黑臭。五是“差”。水、电、气、网、道路、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功能弱化,停车场、公共厕所、公共绿地、休闲场所缺乏。

(二)缺人口。小城镇就是一定人口的聚集体,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研究表明,2-3万人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人口超过5万时,经济效益的增加则更明显。我市常住人口超过5万人的小城镇仅有3个,大部分小城镇常住人口都在2万人以下。城镇人口总体偏小,镇区人口聚集不足,再加上近年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制约着全市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三)缺资金。资金不足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和阻碍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总体上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主体比较单一,核心来源是镇政府。但乡镇人民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所得税收需上缴县级财政,投入城镇基础工程建设的资金主要靠预算外收入来弥补,缺口较大。

(四)缺产业。受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等多方面限制,全市仍有近50%的小城镇没有主导产业,发展单纯依赖传统农业和小作坊、小摊贩,对小城镇建设发展拉动作用较弱。

二、全市建设美丽城镇采取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市县乡三级联动,谋划美丽布局

一是上级有部署。小城镇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重要支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小城镇之路。以“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为抓手,大力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发挥小城镇联结城乡作用”。2020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湖北省“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由此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视小城镇建设是一以贯之的,小城镇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是群众有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具体到小城镇居民,一项重要需求就是宜居宜业,有美好环境、有良好秩序、有便捷生活,而我市现阶段不少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短板,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各地有试点。民之所求,政之所向。2019年5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小城镇建设品质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一批舒适宜居、各具特色的美丽城镇,方案明确了“一加强、三整治、三提升”共15项重点任务,涵盖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各地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按照“示范引领、分类推进、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原则,确立3个全域治理示范区、6个省级、10个市级重点镇为示范型城镇,面上推进、点上示范、质上提升,实现扩容提质。总体来看,各地在工作思路、机制、举措等方面形成了不少经验,全市推进“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工作氛围已经形成。

(二)聚焦短板,点线面“三层”结合,扮靓美丽城镇

一是因地制宜,建设幸福家园。针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省政府“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三整治三提升”的要求,全面补齐规划设计、公共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镇风貌、产业发展和治理水平等突出短板,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产业优势,实现一批美丽城镇提档升级,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各地坚持科学规划,彰显特色,加强小城镇整体风貌、重要节点、街巷和区域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突出有机更新、集约节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处理好积极作为与循序渐进的关系,不搞大拆大建。

二是立足基础,建设生态花园。擦亮小城镇,最基础的是干净、整洁、有序。各县市区坚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清干净、码整齐、拆通畅、建美丽”。从群众自己能动手、好实施、易见效的环境卫生入手,全域开展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河湖治理,不搞大改大建、涂脂抹粉,接通农村雨污管网14万余户,全面改造农村户厕,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域开展植树造绿活动,全员守绿护绿,提倡房前屋后种花种草,营造处处鲜花、处处翠绿的生态美景,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营造清爽有序、整洁舒适的视觉空间,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提升品位,建设现代田园。美丽城镇,设施先行。近年来,市县乡三级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累计投入近2亿元,组织实施了一批基础性、功能性项目,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优化城乡路网,构建城乡“半小时经济圈”,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低压电网改造工程,水路电网全面改善、整体升级。依托本土自然风貌、人文资源和资源禀赋,大力挖掘、传承和弘扬红色历史文化、非遗传统文化、詹王美食文化、杨涟廉政文化、寿山太白文化等,有机融入“擦亮小城镇”行动,多层次、多点位激活文化基因,连片式、联动式串联文旅景点,打造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文旅小镇,小城镇文化底蕴更加彰显。

(三)强力推进,建改管“三招”并重,绘好美丽城镇

一是着力治“三乱”,优秩序。一是治乱占道。开展取缔违规经营、乱设摊点专项行动,随县洪山镇等示范型乡镇按照试点先行的要求,对集镇集贸市场进行全面整治,经营户进店、进市场,划定农户自产自销区域,确保规范经营。二是治乱牵线。结合乡镇生活污水管网铺设,坚持地上地下同步整治,推进实施雨水、污水、自来水管道、弱电网线“三管一线”并行入地工程,完成了部分地下管线的埋设工作。三是治乱搭建。聚焦拆违控违难点,对房屋建设无规划手续、见缝插针、横七竖八等乱象开展大力整治活动,对门前屋后、背街里巷乱搭乱建、乱占乱垦,违章建筑物、构筑物、搭建物进行拆除。部分乡镇还采取全员发动的方式,拆除占道遮雨棚、违章建筑房屋。

二是着力补“三短”,强功能。一是补基础设施短板。随县选定安居镇作为全域试点镇,以开展“治三乱、清三边、建三园”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美丽城镇示范建设;广水市开展“政府督查面对面”活动,持续对各镇开展“擦亮小城镇”攻坚行动进行督办检查、奖优罚劣;曾都区每年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推进所辖4个镇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建设;大洪山景区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对镇区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镇区面貌得到有效改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二是补公共服务短板。围绕群众所需所盼,随县洪山镇、广水市郝店镇、曾都区万店镇等乡镇对卫生院和商业街区等公共设施进行改造,新建文化广场、口袋公园等基础设施,居民休闲娱乐需求基本满足。三是补文化内涵短板。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广水市郝店镇结合镇区空降兵训练场和抗战历史名人,着力打造具有军事特色的小镇文化;洪山镇依托美丽山水,打造慢养文旅小镇;尚市镇大力培育水果种植业,全力打造“香果小镇”。

三是着力抓“三化”,提颜值。一是抓绿化。坚持“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景、冬有青”的理念,大力实施植树增绿、见缝插绿、拆围透绿行动,全市新增小城镇绿化面积4万多平方米,补植绿化苗木30万余株,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二是抓亮化。大力实施集镇道路“亮化”工程,通过各乡镇政府持续投入,全市集镇建成区全部安装路灯,彻底解决了“有路无灯,有灯不亮”的问题。三是抓美化。随州高新区淅河镇分片区打造,形成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曾都区洛阳镇、大洪山长岗镇完成镇区主街道400余家商户统一店招设置,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扮靓旅游风景线。

(四)长效治理,形神魂“三维”提升,铸造美丽城镇

一是群众“唱主角”。遵循共同缔造理念,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找准群众需求和上级要求的契合点,建章立制,将环境整治任务纳入考核内容,通过评先表模、积分兑奖,促进群众生活文明习惯养成。随县安居镇、广水市郝店镇、曾都区何店镇和大洪山长岗镇等积极探索建立“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建、群众督、群众管、群众享”的工作机制,让群众全程参与环境整治工作,充分发挥群众“主人翁”作用。

二是市场“作支撑”。积极吸纳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破解资金瓶颈问题。各地普遍采取引进社会资本等方式,实施乡镇环卫市场化试点,配套建设环卫一体化设施和管理平台,促进乡镇保洁能力显著提升。

三是政府“当后盾”。各县市区将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市级财政安排5900万奖补资金,统筹用于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每年会同市农业农村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两次考核评比,明确看整体不看局部、看特色不看一般、看成效不看材料“三看三不看”,综合现场观摩和会场PPT汇报量化打分,排名领先者奖励,排名靠后者约谈提醒。通过开展观摩评比活动,拉出了差距,考出了压力,练出了成效。

四是党建“主心骨”。各地各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整合、统筹用好县乡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两新”组织等领域党建力量,组织动员在职干部落实“双报到”制度,常态化下沉包联,认领入户宣传、环境整治、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事项,与镇、村干部协调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城镇治理效能。

三、几点启示

全市大力推进美丽城镇、美丽村庄、美丽农房“三美”建设,既有效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数,又培育发展了美丽经济,带活了全域旅游等多种产业发展。

启示之一:推进城镇治理现代化,要找准突破口,加大补齐治理短板的力度。从群众最关心的“急难愁盼”入手,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最能得到实惠的事情抓起,通过不懈努力,实现环境大改善、形象大提升、群众得实惠,带动镇域治理向更高层次迈进。

启示之二:要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小城镇之间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也存在较大差异,美丽城镇、美丽村庄、美丽农房建设应因地制宜、因镇(村)施策,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资金投入上处理好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的关系。结合地方实际,遵循客观规律,提倡形态多样性,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镇新形态,避免照搬城市,避免千镇一面。

启示之三:坚持共同缔造,实现共谋共建共享。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树立共同缔造理念,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充分集中民意民智民力,形成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建、群众督、群众管、群众享的工作机制,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确保建设成效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

四、下阶段工作计划和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对标对表新思想、新理念,强弱项、补短板。坚持谋定而后动,市县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制定项目清单,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考核。落实乡镇主体责任,加强力量配备,严格按照《工作指南》要求,坚持“小投入、大整治”,先整治环境后提升品质,发挥小城镇承接城市的疏解功能、连接城乡的枢纽功能、带动乡村的辐射功能,推动城镇高质量融合发展。

(二)坚持规划引领。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在充分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以解决“脏乱差”和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为重点,梳理小城镇发展思路和定位,围绕“七补齐”列出问题清单。环境卫生方面,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强化城镇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污水收集处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美化环境;城镇秩序方面,突出抓好“房乱建、车乱开、道乱占、线乱拉、摊乱摆”治理,坚持问题导向,依法依规整治;乡容镇貌方面,着力提升“街面、店面、路面、墙面、屋面”的环境,形成整洁有序、美丽宜居的城镇空间。坚持一手抓过程指导、一手抓典型示范,融合当地的自然风情、地域人文、产业特点,保护自然景观、突出人文风貌、强化产业特色,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率先完善功能、提升服务、塑造风貌、彰显特色,争创示范型美丽乡镇。

(三)坚持整体推动。引导各级各部门把“一加强三整治”作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靶心”,督导所有乡镇同步行动,不分先后。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十项整治任务”克难攻坚,从“脏乱差”等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入手,通过整治环境卫生,解决“脏”的现象;整治城镇秩序,解决“乱”的现象;整治乡容镇貌,解决“差”的现象,通过攻坚行动,全市普遍达到干净整洁有序的标准要求,后期推进小城镇有机更新,持续挖掘地域特色,注重整体风貌,建设精品小镇。

(四)坚持考核问效。坚持党建引领铸魂,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红色引擎”作用,全面整合乡镇党建力量,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城镇治理优势。要制定考核评估体系,加强指导考核,比进度,比作为,比效果。县乡两级要上下联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攻坚,对不同城镇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要因地制宜,因镇施策,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擦亮”之路。(市住建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