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时南时北,随地的县郡州之变
  • 发布时间:2015-08-12 09:16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苏杰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秦汉一统,随地由春秋时代的“汉东大国”而为随县。至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时间,分分合合,风云变幻。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的结合部、又属南北要冲的随地,因而长期处于南北对立政权的争夺之中,隶属身份时南时北,行政区划一再变更,“身价”不断攀升,由县而为郡、为州。

A“随县王”,“随郡王”


    随地由县而“升级”为“郡”,其实是沾了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光。
    三国时代,随县曾一度属于关羽镇守荆州时的地盘。关羽因北望中原而不能“匡扶汉室”,将平靖关名为“憾这关”的传说,说明了当时随地处于南北相争前沿的处境——这一处境,成为随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征。
    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随地为曹魏获取。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称帝,或许是出于对南方吴国的战略考量,曾分荆州南阳郡置义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新野),随县隶属于义阳郡,不久又废义阳郡,随县还隶属于南阳郡。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南北交接地带的火药味更为浓厚。265年,司马炎步曹丕后尘,也同样以禅让的“和平手段”获取帝位,是为晋武帝。曹魏遂亡,孙吴仍在。司马炎称帝之后,又分南阳郡东部12县置义阳郡,随县仍在其中。
    司马炎即帝位后,大封司马氏宗室子弟为王,诸王可置军士,自行选用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租税,希望他们互相维系,共同拱卫中央。据《晋书·宗室司马孚传》载,这“诸王”之中,就有“以义阳国一县追封为随县王”的司马整,司马整早逝,即以其子司马迈继承“随县王”的爵位。公元279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大军伐吴,东吴灭亡,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88年(太康九年),天下一统的晋武帝司马炎又提高了“随县王”司马迈的待遇,“以义阳之平林益迈为随郡王”,即将随、平林(治所在今随州城东北百余里处)二县从义阳郡分出,置随郡,从而随县升级为随郡,“随县王”升级为“随郡王”。
    司马炎对司马整司马迈父子的格外施恩,其实是得荫于其祖上的功德。
    司马整的祖父司马孚,是司马炎祖父司马懿之弟,在三国曹魏及西晋时都是重臣。自曹操时代起,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作为司马氏的一员,在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督军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立下汗马功劳。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被拜为太宰,封安平王。
    但司马孚在整个司马氏集团中,却显得有些“另类”。他的特别,不仅在于他的功劳,而更在于他对曹魏皇帝的忠诚。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进入汉语成语的古话。说这句话的是曹魏新立的皇帝高贵乡公曹髦。年仅20岁的曹髦血气方刚,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公元260年率领僮仆数百余人讨伐司马昭,但却被人出卖,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杀。
    曹髦陈尸车下,百官慑于司马昭的淫威,“莫敢奔赴”,而司马孚却奔去,抱起曹髦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大声痛哭:“陛下被杀,是我的罪过啊!”
    到了晋武帝司马炎代魏而立的时候,魏帝曹奂被贬为陈留王,迁往金墉城。司马孚又是前往拜辞,握着曹奂的手,泪流满面:“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
    对于这么一个“不识时务”的老头子,司马炎仍尊宠有加,“封为安平王,邑四万户。进拜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并“以司马孚明德属尊,当宣化树教,为群后作则”,将司马孚作为一个道德标杆,教化诸王大臣,将司马孚对魏之忠,转化为群臣对晋的忠诚服从。
    司马孚于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去世,没能等到西晋灭吴之后的天下一统,享年九十三岁。临终之时,司马孚仍兑现了自己做“大魏之纯臣”的诺言,留下遗令,作为曹魏之“贞士……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甚至晋武帝司马炎赐的“东园温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绯练百匹、绢布各五百匹、钱百万,谷千斛以供丧事”,其后人都“遵司马孚遣旨,所给器物,一不施用。”
    司马整的父亲司马望 (司马孚之子)也累有战功,被晋武帝司马炎 “封义阳王,邑万户,给兵二千人。”但司马望却在其父司马孚去世的上年 (泰始七年)即去世。在司马孚去世16年之后,晋武帝司马炎仍施恩于其曾孙,将司马迈由 “随县王”升格为“随郡王”,可见司马炎对司马孚的尊宠有加是发自内心,也显示出司马炎作为西晋开国之君的胸襟气度。

B“羊车望幸”,“八王之乱”


    正是因为晋武帝胸襟大度,知人善任,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太康年间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但好景不长。天下太平了,司马炎也骄奢淫逸起来。史称司马炎“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
    这便是 “羊车望幸”的故事。司马炎后宫妃嫔近万,每天晚上到底要临幸哪个,就无可适从,于是他就坐在羊车上,让羊拉着车在宫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个妃嫔的门口,他就宠幸哪一个。皇帝一人,而宫人近万,供求严重失衡,于是有聪明的宫人就想到一个办法,把盐水洒在草地上,羊因为喜欢盐水的味道,停下吃草,于是羊车就停在她的门口。
    上行而下效,荒淫腐化,奢侈浪费,风气日渐败坏。公卿贵族也跟着竞富争豪,大臣何曾每天吃饭用一万钱,还“无处下箸”,他的儿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异,一天膳费二万钱。王恺是武帝的母舅,曾与当时首富石崇比赛炫耀财富,争夸豪丽。
    石崇听说王恺家里洗锅用糖水,就命令自家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王恺为了炫耀自己富,在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丝编成屏障。石崇就用比紫丝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
    王恺不甘心,请外甥晋武帝司马炎帮忙,司马炎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王恺特地请石崇和一批官员上他家吃饭,令侍女把珊瑚树捧了出来。大家赞不绝口,石崇却顺手在案头拿起一支铁如意,朝珊瑚树轻轻一砸,珊瑚被砸得粉碎。正在大伙大惊失色之时,石崇立刻叫随从回去,搬来了几十株珊瑚树,让王恺挑选。
    争奢斗富的背后,是皇亲国戚公卿贵族的巧取豪夺、贿赂公行。时人即称:“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在这种背景下,捷足先登的司马氏诸王,其势力也便日益加强。本来是为了吸取曹魏皇室衰微终致灭亡的教训,而大封皇族为藩王,以防范士族中的野心家,却不料正是这些司马氏诸王野心膨胀,而终于酿成“八王之乱”。
    公元290年,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的司马炎,患病而逝,年仅55岁。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史载晋惠帝智商近似白痴,无能治理朝政。291年,由皇后贾南风与楚王司马玮合谋杀死顾命大臣杨骏开始,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一一粉墨登场,不断相互厮杀,前后历时16年,成为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内讧,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生灵涂炭,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力量消耗殆尽,长期潜伏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继爆发,进入所谓“五胡乱华”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若从公元280年灭吴算起,则西晋天下一统的时间仅37年。而中国,则自此进入了200多年的动乱分裂时期。
    东晋仍置随郡,随郡成为南方阵营的一员。据《水经注》载,经西晋末丧乱,人口流徙,作为随郡属县的平林县,这时已从今随州东北迁至西南随县柳林镇古城一带,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于此修筑新城,作为平林县治所。
    而作为东晋的北方前沿,随郡随时就会成为南北相争的战场。《晋书·桓石民传》载,晋孝武帝太元七年(382年),随郡太守夏侯澄之率军与振武将军桓石民,打败前秦来犯之军于漳口(今湖北安陆县境)。
    南朝宋时(420—479年),随郡下辖随、永阳(治所在今安陆县北境)、阙西(地当今随县唐县镇)、西平林四县,阙西、西平林均为宋末新置。478年,宋一度改随郡称为随阳郡,随县亦改称随阳县。南朝齐时仍称随郡,下辖随、永阳、阙西、安化四县。
    鉴于随郡的重要战略位置,南朝宋、齐时代皇帝多次将子弟封于随郡:宋文帝改封第六子广陵王刘诞为“随郡王”,宋顺帝改封弟南阳王为“随郡王”,齐武帝封第八子萧子隆为“随郡王”……

C“随州”奠基“随国公”


    随地由“随郡”而为“随州”,与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之父杨忠颇有一段渊源。
    据《周书·杨忠传》、《北史·隋本纪上》等记载,南朝梁发生内乱,当时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的西魏发现了向南发展的大好时机,于是任命大将杨忠都督汉江流域十五州诸军事,伺机进取。杨忠兵抵随郡,率部奋勇攻下池城,生擒随郡太守桓和。于是,“所过城戍,望风请服”,南朝梁之安陆、竟陵(今钟祥境)守将均望风请降,时为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
    杨忠攻下随郡,成为西魏向南拓展的关键一役。随郡至此又由属“南”而变为属“北”。
    西魏稳定地控制随郡后,将其行政建制升格为州,今随州地区便从西晋以来郡级行政机构上升到中央“直辖”的州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随州”。
    北周代西魏而立,公元559年,北周明帝考虑到杨忠在夺取随州时所建立的功勋和随州战略地位的重要,封杨忠为随国公,食邑一万户,另在竟陵县食邑一千户。随后又相继任命杨忠为御正中大夫、大司空。
    随州,是“随国公”杨忠的“福地”。但作为武将的杨忠,其一生却相当坎坷。
    杨忠出身于将门。其父亲杨祯本是北魏将军,早年战死沙场。乱世年头,十几岁的杨忠即随难民潮颠沛流离,流落到山东。南梁出兵北魏,攻占了杨忠所在的地区,杨忠又被掳掠到了江南,一待就是五年。杨忠体形魁伟,武艺过人,当客居梁朝的北魏皇族元颢回洛阳时,杨忠被元颢任为将军随行。当初,元颢为北魏的北海王,因与权臣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不和,索性投奔梁朝。梁武帝便扶植他另立魏朝,派兵护送他返回洛阳,争夺帝位。杨忠随之参加了与尔朱荣军的作战,但元颢军败逃亡途中死于非命,而杨忠被北魏所俘。尔朱荣的同族兄弟尔朱度律见杨忠身材魁伟,相貌出众,将他收归帐下。在尔朱度律军队中,杨忠来到独孤信手下,跟随独孤信转战南北,累有战功。
    北魏分裂后,杨忠随独孤信加入西魏阵营,与高欢控制的东魏军队作战。西魏初期,关中人少地瘠,战力薄弱。西魏与东魏争夺荆州,令独孤信、杨忠几番攻守,独孤信等抵敌不过,只得与杨忠一同投奔梁朝。
    梁武帝对北朝来归的将领待遇优厚,贺拔胜、独孤信、杨忠三将甚为感激。三年后,梁武帝应贺拔胜的请求,放三将回归关中。
    天下相争,较为开明的当权者都竞相延揽人才。三将回到西魏首都长安后,不但没有受到叛国的处罚,反而加官进爵。杨忠也受到西魏丞相宇文泰的赏识,将其召到自己的帐下听用。
    南朝侯景乱梁,逼死梁武帝,南朝力量削弱,宇文泰决心趁机开拓疆土,命杨忠都督三荆二襄二广十五州诸军事,攻取了梁朝的齐兴郡和昌州。梁朝不甘心丢失疆土,梁司州刺史柳仲礼率军进攻襄阳。杨忠率军南伐,一举攻克随郡,包围安陆,并围城打援,生擒柳仲礼,大获全胜。
    公元557年初,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为帝,建立北周。559年,北周明帝封杨忠为“随国公”。
    公元568年(北周天和三年),杨忠生病回到京城长安,周武帝宇文邕和晋公宇文护亲自到杨忠的家里看望。不久,杨忠病逝,时年六十二岁。    其子杨坚袭爵随国公,继续演绎着与随州的渊源与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