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古道雄关扼南北
  • 发布时间:2015-08-12 09:12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admin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桐柏山,一山分南北。而在桐柏山和大别山之间,有几条沟通南北的要冲古道,由几个重要关隘把守,这便是位于广水市北部的武胜关、平靖关、黄土关。三关鼎峙,北望中原,南控江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三关”得失兴废的脉络中,也就可以感受到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踪迹。


“楚失三关,而后失江山”


    公元前506年,“昭王奔随”是春秋时代随国史和楚国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导致楚国大败、郢都被破、昭王逃到随国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吴王阖庐任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伍子胥,趁楚不备,奇兵突袭,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流而上,进抵淮(今河南潢川,一说今安徽凤台)后,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为向南,挑选3500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穿过楚北部的直辕(武胜关,春秋时期称直辕、澧山,秦统一中国后改为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大隧、冥?三关险隘,不出数日,挺进到汉水东岸,实现对楚的战略奇袭,战胜楚20万大军,并占领郢都,几乎灭了楚国,所以有人感叹:“楚失三关,而后失江山”。
    这是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奇兵破关是其取胜的关键。
    武胜关位于广水市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咽喉。此关雄踞于峡谷之中,地处险要,扼控整个通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城墙坚固,古人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
    楚国与吴国,原本相距遥远,风马牛不相及。
    西周初,芈姓的楚国被周成王分封于丹淅之地,为子爵,建都于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辟在荆山,荜露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
    而与周王室同宗的姬姓吴国,在西周初年,即被周武王封为伯爵。在《史记》中,司马迁将吴国列为“世家第一”,从世系上讲,吴的先祖太伯、仲雍与周的先祖季历为同胞兄弟,老大太伯与老二仲雍为了让位于老三季历,从陕西跑到江苏一带。那时的东南地带,还是蛮荒之地,以至于太伯与仲雍入乡随俗,“文身断发”,将当地名为“句吴”,并受到当地“夷蛮”的拥戴,“从而归之千余家”。周武王灭商兴周之后,饮水思源,“求太伯、仲雍之后……因而封之。”
    司马迁对吴太伯“以天下让”推崇备至,称为“至德”。而太伯、仲雍的后人,在相当长的时间,也继承了“以天下让”的传统。《吴太伯世家》记载:吴王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长子诸樊在服丧期满之后,又让位于四弟季札,季札竟抛弃家室财产跑去种田。此后老大、老二、老三达成默契,兄终弟及,老大传老二、老二传老三,一定要传位给老四季札。但如此传到季札时,季札还是坚辞不受,再次“逃去”。无奈之下,老三余昧的儿子僚接班当了吴王。但这下,老大诸樊的儿子公子光不满了,终于打破了老吴家的礼让传统,伺机派猛士将匕首藏在烤鱼中刺杀了吴王僚,自立为吴王,是为吴王阖庐。
    但此时的楚国,随着周幽王被杀、平王东迁,周王朝势力日益衰落,早已大肆扩张到江汉江淮及南方广大地区,与吴国接壤,并“问鼎中原”,称霸一方了。
    吴王阖庐为了在诸侯争霸中胜出,招贤纳士,知人善任。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到吴国,吴王阖庐“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军事家孙武,则是吴王阖庐从齐国“引进”的人才。而块头儿庞大的楚国,这一时期却政治昏暗,内乱迭起,叔侄相残,兄弟相争,父子相迫、佞臣当道、忠臣被害的故事,层出不穷。
    深得“人和”的吴王阖庐,此时抓住楚昭王年少、楚令尹子常贪得无厌、楚内外怨声载道的“天时”,迂回奇袭、迅速突破楚之“三关”的“地利”,出其不意地向楚军发起了进攻,终于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楚昭王从郢都逃到随国,吴王“闻昭王往,即进击随,欲杀昭王。”随国人说昭王不在随国,并拒绝吴军自行进入随国搜捕的要求,从而保全了楚昭王的性命。对于楚昭王来说,雄险的“武胜关”等三关没有能保护他,而仗义的随国却救了他一命。


北望中原,关羽“憾这关”


    同样是鄂豫交界处,位于武胜关西的平靖关,春秋时称冥?,三国时又名“恨这关”、“憾这关”、石城山。北魏时易名“平靖关”。关底宽80——200米,海拔200米。两侧五峰岭、凤凰山双峰对峙,将平靖关夹峙其中,山势险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今两侧山脊上仍留有数百米石墙遗址。《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称“天下九塞,冥塞其一”,为“淮汉兵争要害”,有“形胜控淮南,要害辖楚尾”之说。
     从平靖关关名的演变中,就可以看到历史变化的踪迹。
     先秦两汉,无论是“冥?”还是“冥塞”,都是突出了关隘的险峻与难以逾越。而名之为“恨这关”、“憾这关”,则赋予了这无情的山石城垣,以强烈的感情色彩。
     相传,三国时蜀将关羽镇守荆州,陈兵于此,恨不能过关直取中原,故更名“恨这关”、“憾这关”。
     据《三国志》载,刘备“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公元211年,刘备带兵入巴蜀,取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当时,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而武胜关、平靖关一带,正是蜀、魏势力短兵相接的地方。
    而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给刘备等人描绘了一幅“愿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从此,“跨有荆(荆州各郡)益(益州,四川一带)”,直取中原,便成为刘备的既定国策;而“将荆州之兵以向宛(南阳)洛(洛阳)”,更是关羽志在必得的目标。而“向宛洛”的路线之一,便是出平靖关北上。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大败魏兵,曹魏不得不退出汉中。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到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所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选择了攻下襄阳、樊城以“向宛洛”的路线。
    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魏军抗拒南军北上的战备要地。此时魏镇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将军吕常驻襄阳。“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以至曹操准备从许昌迁都,避开关羽的锋芒。
    但“威震华夏”的关羽,很快就中了曹魏的离间计,刘孙联盟顷刻瓦解,孙权趁虚“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成为敬慕关羽忠义美德的人们的扼腕之叹。而“恨这关”、“憾这关”的命名,或许也是借此表达对关羽的敬慕、怀念与遗憾。
    但“忠义”并不是关羽人格的全部,陈寿在《三国志》中评论:“然羽刚而自矜……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孙权“遣使为子索羽女”,关羽不同意儿女婚事也就罢了,还“骂辱其使”,违背了“外结孙权”的国策;又,手下的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士仁,“素皆嫌羽自轻”,稍有差池,关羽就撂下狠话:“还当治之。”以致“芳、仁咸怀惧不安”,在孙权的诱惑下,叛变投敌,后院起火,终致全盘皆输。


“楚塞三关隘,长烟带古烽”


    “楚塞三关隘,云峰入望重。何年戎马地,空有昔人踪。积水见秋嵘,长烟带古烽……”这是明代文学家何景明咏楚北三关的诗。何景明祖籍湖北罗田,生长在河南信阳,对鄂豫交界处的武胜关、平靖关等三关,当感到更为亲切。而在大一统的明朝天下,三关更成为他探幽访古、咏物抒怀的所在。
    南宋时,岳飞、李庭芝也曾驻兵于此。岳飞派大将牛皋驻守武胜关地区,以这里作为收复中原的根据地,时有城垣庙宇等建筑,后毁于白朗讨袁之役。
    1259年,忽必烈率军渡淮河,攻武胜关,宋军凭关据守,攻不得克。后因戍兵弃关南逃,方越关南下直取鄂州(今湖北武昌),逼南宋求和,订下纳币议和的城下之盟“鄂州之盟”。
    明代平靖关设驿道、驿站,嘉靖年间移巡检司于此,设巡检司衙署营房、通驿古桥、墩台,万历年间整修关道后,官差、商贾络绎不绝。清康熙十二年增设平靖腰站。明清之际,因百年老杏遍布山涧与驿路两侧,又改名“杏遮关”;旋因来往行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又叫“行者关”等。
    武胜关在清代、民国年间,常有驻军于此,曾建有碉卡、烟墩、炮台,原修关城2500米,墙高5米,城南门石刻“武胜关”三字。1900年京汉铁路建成,关下凿成铁路隧道,贯通京广线,成为南北交通、货物运销的重要通道。峡谷间公路骑关而过,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
    北伐战争时期,两军在此展开激烈争夺,北伐军团拿下武胜关后,很快取得了战争胜利。
    1938年10月,中国军队在此阻击由信阳向南侵犯的日本侵略军,据关固守,血战6日,日军伤亡惨重而不能破关。
    黄土关也是豫楚重要通道,因关口东侧有黄土寨而得名。清末有关墙长1500米,高3米,关城高7米,后为抗击日军南下立下汗马功劳。关城毁于战火。黄土关与武胜关、平靖关合称“广水三关”。
    古称“义阳三关”的则为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古名大隧,故址在大悟县北豫鄂交界处)。
    武胜关南有将军寨。据《应山县志》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曾在此屯兵扎寨。此寨全以大片石构筑,长约700米,高4米,厚3.6米,上端每隔4米凿一插旗圆孔,四面各有一高出寨墙之券顶砦门。将军寨气势威武,俨然盘龙。周围除东面一径可盘旋攀登外,余皆悬崖峭壁,尤东西崖下各有一溪,婉蜒汇于山寨南麓,更显地势险要。寨内尚存井、塘、窖穴、蹬道等设施。寨北控武胜关,东望九里关,南邻烽火台等,为兵家争夺要塞。
    如今,雄关不再,天堑变通途。但三关遗迹仍雄踞鄂豫,向南来北往的人们诉说着烽火岁月,并成为人们探幽访古、攀崖揽胜的好去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