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曾国之谜”新解
  • 发布时间:2015-08-12 09:08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苏杰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2013年12月29日,《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一书由国家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全面展示了叶家山墓地两次考古发掘取得的巨大成果。其中关于西周早期“ 侯”族属问题的论断—— 侯姓什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破解困扰学术界30余年的“曾国之谜”,找到一个新的答案。
一 曾侯姓姬,还是姓姒
    2011年、2013年,叶家山西周 侯墓地共发掘墓葬140座,马坑7座,出土铜、陶、玉、漆木、原始瓷器等各类文物2100余件 (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湖北发掘最大和最完整的一处西周墓地,先后被评为“中国考古学论坛六大新发现”和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一致肯定。但在一些学术观点上,有关专家学者之间却产生了严重分歧,且双方阵容 “豪华”:
    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组长、首席科学家,著名历史、古文字学家李学勤;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张懋;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教授、叶家山考古队领队黄凤春,都认为叶家山西周 侯(不带“日”的曾字,同“缯”)和擂鼓墩东周曾侯(带“日”的曾字),均为“姬姓”曾国国君,二者一脉相承。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夏商周断代工程副组长、首席科学家,叶家山西周墓地考古发掘现场总指挥李伯谦;中国社科院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文献组”组长杨升南;国际著名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罗泰;河南大学教授黄锦前;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教授杨权喜、笪浩波;武汉大学教授,叶家山考古发掘学术顾问张昌平等,则认定叶家山西周 侯应为“姒姓”缯国国君,擂鼓墩东周曾侯为“姬姓”曾国国君。此观点,目前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赞同。
    全程参与叶家山考古全过程的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项章,介绍 《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正是从微观 “墓主头向方位、墓葬腰坑葬俗、干支日名记时、青铜铭文释读、青铜礼器组合”入手,运用 “考古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民俗学、冶金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分析,提升至 “夏商周区域文化类型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的高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二 大禹之后,商代缯国
    国,最早见于商代殷墟卜辞(甲骨文):“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从我,中从举,左从 ”。学者认为,卜辞揭示出“举”(今湖北武汉)和“缯”是商朝南土的两个封国,反映出商王武丁挞伐荆楚,统治南土的历史事件。
    学者们根据考古发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其一 “日名制度”。叶家山墓地发掘最早的M1,出土了4件方鼎、5件圆鼎、3件爵、2件觚,另飌、鬲、簋、、觯、、尊、卣各1件,其中鼎壁内部铸有“师作父癸宝尊彝”、“师作父乙”等铭文。按照“凡墓葬内出土二件中型方鼎者,多属方国国君”,推断墓主人“师”应为缯国国君。铭文中“父癸”或“父乙”是对死去的父亲称呼,属于殷商旧习。文献记载,从商部落第九任首领上甲微到最后一个商纣王帝辛,均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为其庙号,这种以十干为祭名的日名制度是商人的专利。无独有偶,叶家山最大的墓葬M111缯侯秅墓出土一件大方鼎,也铸有“ 侯作父乙宝尊彝”的铭文。与之对应的是姬姓周人是不采用“日名制度”。
    其二 “腰坑葬俗”。M1墓底中部有一长方形腰坑,葬有一狗。商代墓穴祭奠是以杀牲并将牺牲埋入腰坑为核心内容,所用牺牲主要是狗。西周早期,墓底有无腰坑也是区别商人与周人墓葬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三“墓主头向”。叶家山墓地墓主人均头向东脚朝西,呈东西向。而姬姓周人的墓葬多为南北向。
    综上所述,从“ ”字书写笔画和缯国地处南方随枣走廊的地理位置,证明叶家山考古发现和商代甲骨文记载完全吻合,所以缯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商代晚期。因此早期缯国,就不可能与此时还偏居一隅(今陕西宝鸡周原)的姬姓周人有任何血缘和主从关系。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褒氏、缯氏等。”
    大禹因治水有功,舜帝禅让于禹,使其成为夏朝第一代君主。而“其后分封,用国为姓”,表明夏代就已经有姒姓缯国。20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考古系联合随州博物馆,共同对淅河叶家山墓地以南1公里的西花园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资料。《西花园与庙台子》考古报告结语中指出:“在西花园遗址的石家河文化地层中,出现有部分陶器形制、花纹的作风是和二里头文化早期(夏文化早期)相同或相似。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约2000年”。距今约4000年,正逢夏禹征服三苗(长江中游以南的土著部落),并分封了包括缯国在内的不少姒姓国家,建立自己的政权。佐证了《汉书·地理志》:“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的记载。秦汉以后学者都将江、淮地区称为“夏人之居也”。而商代的缯国,正是承袭夏代的姒姓缯国而来。
三 姒姓缯国,西周封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开创了西周276年的历史,学者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叶家山墓群是通过严格等级规划的缯国家族墓地,其埋葬顺序是按照从北到南,由早到晚,夫妇东、西并穴合葬方式进行下葬,大致年代归属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的西周早期时段。
    “姒姓缯国”,在西周何时封侯?
    《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五等”。叶家山140座墓葬中,根据出土文物等级判断为缯国国君的是4座,M1墓主人师(成、康时期)、M65墓主人缯侯谏(康、昭之时)、M28墓主人缯侯白生(昭王前期)、M111墓主人缯侯秅(昭、穆之际)。其中能通过文物铭文判定侯爵的墓葬只有后面3座,说明西周缯国直到周康王时期才被授予“侯”爵。这同《左传》中,周武王灭亡殷商,周成王平定四方,周康王修养民生,并分封同姓和异性诸侯国家,巩固周朝统治的记载完全相符。也暗示了这个缯国不是西周建立后由陕西关中迁来的周人,而是在商代就已经存在的古国。
    “侯”爵称谓的意义,《论所谓五等爵》解释为:“侯则武士之义”,“必建藩于王畿之外,而为王者有守土御敌之义,然后称侯”。西周时期,周王将同姓诸侯国分封在王畿以内拱卫周庭安全,如:虢国,姬姓(东虢,今河南荥阳市;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起着保护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将异姓诸侯国分封于王畿之外的偏远地域来抵御外敌入侵,如:缯国,姒姓(今随州淅河);鄂国,篯姓(今随州安居);厉国,姜姓(今随州殷店)。这些位于长江北岸的军事方国,都远离宗周镐京 (今陕西长安县),对于抵御南方荆楚和控制东南淮夷,保障西周南部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周缯国的疆域面积有多大呢?《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制是以爵位高低给予封地面积的。从地理格局看,以叶家山墓地为圆心,其西与蟟水流域安居羊子山鄂国,半径直线距离25公里。其北与漂水上游殷店厉国,半径直线距离35公里。二者直径距离与文献记载“封地百里”大致相符,说明西周早期缯国面积并不大,仅偏居于随州漂水流域附近。但进入西周晚期,鄂侯驭方叛乱反周侵犯周王朝东南疆土,周厉王举全国之力,率领“西六师”与“殷八师”进行讨伐,显赫一时的鄂国从此衰落。缯国的疆域才迅速向汉北及南阳盆地一带拓展,成为名符其实的“汉东大国”。
四 灭亡西周,缯国何去
    历史文献中,关于西周末期缯国的记载几乎都涉及西周灭亡的重大政治事件。《国语·郑语》记载:“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韦昭注:“缯,姒姓”;《史记·周本纪》:“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西周末年,周幽王即位十年间,政治上不理国事,任用奸臣虢石父(虢国人)为上卿把持朝政,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社会矛盾;军事上穷兵黩武,边患不断,与犬戎一战惨败而归;天灾、人祸也是频繁发生,三川地震、旱灾导致民不聊生;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更是失信于各国。最重要的是在立储君问题上,周幽王废除申后(姜姓,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皇后,其子伯服为太子。申侯大怒,联合缯国西夷犬戎反抗西周,幽王再举烽火征兵勤王,无一国相救,申侯和犬戎遂杀幽王、伯服于骊山(今陕西西安以东)之下,西周王朝就此灭亡。《国语·晋语》记载:“申人、缯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宜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王朝。
    但在东周,姒姓缯国却没了下落。
    《国语》、《史记》、《竹书纪年》等历史文献资料中关于缯国的记载,都止于西周晚期。覆灭西周声势显赫的缯国,突然销声匿迹,让人大惑不解。
    经仔细梳理历年有关缯国的考古发现,才渐渐发现缯国后来的一些踪迹。
    1976年,万店周家岗(同叶家山一河之隔)发现了一座东周时期的墓葬,出土了2件年代为两周之际的 “缯太保簋”和年代稍晚为春秋早期的2件 “邦季鼎”、1件 “邦季盘”。按照“早期器物可以出现在晚期墓葬中,但晚期器物不可能出土于早期墓葬中”的考古定论,判断出该墓主人为邦季。但让人震惊的是2件簋的盖内、器底铸有“缯太保”等铭文竟遭到严重刮削,无疑是邦季掠取缯太保簋据为己有后的行为。
    2002年,枣阳郭家庙缯国墓地(西周晚期缯国疆域范围内)在25座墓葬中,竟有19座墓葬在春秋早期被盗,不仅墓内文物洗劫一空,墓葬结构更遭到严重破坏。从盗墓性质而言,这不是简单的“偷盗”而是公开的“损毁”。这种战胜者对墓葬破坏的情况,在东周时期较为普遍。《史记·白起列传》记载秦灭楚时,“秦将白起攻陷楚都郢城,烧毁楚国先王墓夷陵”。《孟子·梁惠王下》亦有“毁其宗庙,迁其重器”为亡国灭邦之事的记载。
    由此证明,缯国的灭亡时间大致在春秋早期 (东周前段)。或许是缯国参与反叛西周之后,被多数姬姓诸侯国所排斥,而此时位于汉水以南的楚国已经强大,逐渐向汉东扩张,并“问鼎中原”。正是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缯国才无奈地退出了延续千年、纵横“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舞台。
    同时,周王又分封了一个姬姓曾国在此,开启了曾国另外一段“钟鸣鼎食、屡抗强楚”的历史篇章。     (随州日报记者张顺 通讯员项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