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曾国之谜”新解
  • 发布时间:2015-08-12 09:08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苏杰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2013年12月29日,《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一书由国家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全面展示了叶家山墓地两次考古发掘取得的巨大成果。其中关于西周早期“ 侯”族属问题的论断—— 侯姓什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破解困扰学术界30余年的“曾国之谜”,找到一个新的答案。
一 曾侯姓姬,还是姓姒
    2011年、2013年,叶家山西周 侯墓地共发掘墓葬140座,马坑7座,出土铜、陶、玉、漆木、原始瓷器等各类文物2100余件 (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湖北发掘最大和最完整的一处西周墓地,先后被评为“中国考古学论坛六大新发现”和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一致肯定。但在一些学术观点上,有关专家学者之间却产生了严重分歧,且双方阵容 “豪华”:
    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组长、首席科学家,著名历史、古文字学家李学勤;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张懋;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教授、叶家山考古队领队黄凤春,都认为叶家山西周 侯(不带“日”的曾字,同“缯”)和擂鼓墩东周曾侯(带“日”的曾字),均为“姬姓”曾国国君,二者一脉相承。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夏商周断代工程副组长、首席科学家,叶家山西周墓地考古发掘现场总指挥李伯谦;中国社科院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文献组”组长杨升南;国际著名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罗泰;河南大学教授黄锦前;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教授杨权喜、笪浩波;武汉大学教授,叶家山考古发掘学术顾问张昌平等,则认定叶家山西周 侯应为“姒姓”缯国国君,擂鼓墩东周曾侯为“姬姓”曾国国君。此观点,目前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赞同。
    全程参与叶家山考古全过程的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项章,介绍 《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正是从微观 “墓主头向方位、墓葬腰坑葬俗、干支日名记时、青铜铭文释读、青铜礼器组合”入手,运用 “考古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民俗学、冶金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分析,提升至 “夏商周区域文化类型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的高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二 大禹之后,商代缯国
    国,最早见于商代殷墟卜辞(甲骨文):“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从我,中从举,左从 ”。学者认为,卜辞揭示出“举”(今湖北武汉)和“缯”是商朝南土的两个封国,反映出商王武丁挞伐荆楚,统治南土的历史事件。
    学者们根据考古发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其一 “日名制度”。叶家山墓地发掘最早的M1,出土了4件方鼎、5件圆鼎、3件爵、2件觚,另飌、鬲、簋、、觯、、尊、卣各1件,其中鼎壁内部铸有“师作父癸宝尊彝”、“师作父乙”等铭文。按照“凡墓葬内出土二件中型方鼎者,多属方国国君”,推断墓主人“师”应为缯国国君。铭文中“父癸”或“父乙”是对死去的父亲称呼,属于殷商旧习。文献记载,从商部落第九任首领上甲微到最后一个商纣王帝辛,均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为其庙号,这种以十干为祭名的日名制度是商人的专利。无独有偶,叶家山最大的墓葬M111缯侯秅墓出土一件大方鼎,也铸有“ 侯作父乙宝尊彝”的铭文。与之对应的是姬姓周人是不采用“日名制度”。
    其二 “腰坑葬俗”。M1墓底中部有一长方形腰坑,葬有一狗。商代墓穴祭奠是以杀牲并将牺牲埋入腰坑为核心内容,所用牺牲主要是狗。西周早期,墓底有无腰坑也是区别商人与周人墓葬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三“墓主头向”。叶家山墓地墓主人均头向东脚朝西,呈东西向。而姬姓周人的墓葬多为南北向。
    综上所述,从“ ”字书写笔画和缯国地处南方随枣走廊的地理位置,证明叶家山考古发现和商代甲骨文记载完全吻合,所以缯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商代晚期。因此早期缯国,就不可能与此时还偏居一隅(今陕西宝鸡周原)的姬姓周人有任何血缘和主从关系。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褒氏、缯氏等。”
    大禹因治水有功,舜帝禅让于禹,使其成为夏朝第一代君主。而“其后分封,用国为姓”,表明夏代就已经有姒姓缯国。20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考古系联合随州博物馆,共同对淅河叶家山墓地以南1公里的西花园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资料。《西花园与庙台子》考古报告结语中指出:“在西花园遗址的石家河文化地层中,出现有部分陶器形制、花纹的作风是和二里头文化早期(夏文化早期)相同或相似。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约2000年”。距今约4000年,正逢夏禹征服三苗(长江中游以南的土著部落),并分封了包括缯国在内的不少姒姓国家,建立自己的政权。佐证了《汉书·地理志》:“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的记载。秦汉以后学者都将江、淮地区称为“夏人之居也”。而商代的缯国,正是承袭夏代的姒姓缯国而来。
三 姒姓缯国,西周封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开创了西周276年的历史,学者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叶家山墓群是通过严格等级规划的缯国家族墓地,其埋葬顺序是按照从北到南,由早到晚,夫妇东、西并穴合葬方式进行下葬,大致年代归属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的西周早期时段。
    “姒姓缯国”,在西周何时封侯?
    《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五等”。叶家山140座墓葬中,根据出土文物等级判断为缯国国君的是4座,M1墓主人师(成、康时期)、M65墓主人缯侯谏(康、昭之时)、M28墓主人缯侯白生(昭王前期)、M111墓主人缯侯秅(昭、穆之际)。其中能通过文物铭文判定侯爵的墓葬只有后面3座,说明西周缯国直到周康王时期才被授予“侯”爵。这同《左传》中,周武王灭亡殷商,周成王平定四方,周康王修养民生,并分封同姓和异性诸侯国家,巩固周朝统治的记载完全相符。也暗示了这个缯国不是西周建立后由陕西关中迁来的周人,而是在商代就已经存在的古国。
    “侯”爵称谓的意义,《论所谓五等爵》解释为:“侯则武士之义”,“必建藩于王畿之外,而为王者有守土御敌之义,然后称侯”。西周时期,周王将同姓诸侯国分封在王畿以内拱卫周庭安全,如:虢国,姬姓(东虢,今河南荥阳市;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起着保护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将异姓诸侯国分封于王畿之外的偏远地域来抵御外敌入侵,如:缯国,姒姓(今随州淅河);鄂国,篯姓(今随州安居);厉国,姜姓(今随州殷店)。这些位于长江北岸的军事方国,都远离宗周镐京 (今陕西长安县),对于抵御南方荆楚和控制东南淮夷,保障西周南部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周缯国的疆域面积有多大呢?《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制是以爵位高低给予封地面积的。从地理格局看,以叶家山墓地为圆心,其西与蟟水流域安居羊子山鄂国,半径直线距离25公里。其北与漂水上游殷店厉国,半径直线距离35公里。二者直径距离与文献记载“封地百里”大致相符,说明西周早期缯国面积并不大,仅偏居于随州漂水流域附近。但进入西周晚期,鄂侯驭方叛乱反周侵犯周王朝东南疆土,周厉王举全国之力,率领“西六师”与“殷八师”进行讨伐,显赫一时的鄂国从此衰落。缯国的疆域才迅速向汉北及南阳盆地一带拓展,成为名符其实的“汉东大国”。
四 灭亡西周,缯国何去
    历史文献中,关于西周末期缯国的记载几乎都涉及西周灭亡的重大政治事件。《国语·郑语》记载:“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韦昭注:“缯,姒姓”;《史记·周本纪》:“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西周末年,周幽王即位十年间,政治上不理国事,任用奸臣虢石父(虢国人)为上卿把持朝政,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社会矛盾;军事上穷兵黩武,边患不断,与犬戎一战惨败而归;天灾、人祸也是频繁发生,三川地震、旱灾导致民不聊生;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更是失信于各国。最重要的是在立储君问题上,周幽王废除申后(姜姓,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皇后,其子伯服为太子。申侯大怒,联合缯国西夷犬戎反抗西周,幽王再举烽火征兵勤王,无一国相救,申侯和犬戎遂杀幽王、伯服于骊山(今陕西西安以东)之下,西周王朝就此灭亡。《国语·晋语》记载:“申人、缯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宜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王朝。
    但在东周,姒姓缯国却没了下落。
    《国语》、《史记》、《竹书纪年》等历史文献资料中关于缯国的记载,都止于西周晚期。覆灭西周声势显赫的缯国,突然销声匿迹,让人大惑不解。
    经仔细梳理历年有关缯国的考古发现,才渐渐发现缯国后来的一些踪迹。
    1976年,万店周家岗(同叶家山一河之隔)发现了一座东周时期的墓葬,出土了2件年代为两周之际的 “缯太保簋”和年代稍晚为春秋早期的2件 “邦季鼎”、1件 “邦季盘”。按照“早期器物可以出现在晚期墓葬中,但晚期器物不可能出土于早期墓葬中”的考古定论,判断出该墓主人为邦季。但让人震惊的是2件簋的盖内、器底铸有“缯太保”等铭文竟遭到严重刮削,无疑是邦季掠取缯太保簋据为己有后的行为。
    2002年,枣阳郭家庙缯国墓地(西周晚期缯国疆域范围内)在25座墓葬中,竟有19座墓葬在春秋早期被盗,不仅墓内文物洗劫一空,墓葬结构更遭到严重破坏。从盗墓性质而言,这不是简单的“偷盗”而是公开的“损毁”。这种战胜者对墓葬破坏的情况,在东周时期较为普遍。《史记·白起列传》记载秦灭楚时,“秦将白起攻陷楚都郢城,烧毁楚国先王墓夷陵”。《孟子·梁惠王下》亦有“毁其宗庙,迁其重器”为亡国灭邦之事的记载。
    由此证明,缯国的灭亡时间大致在春秋早期 (东周前段)。或许是缯国参与反叛西周之后,被多数姬姓诸侯国所排斥,而此时位于汉水以南的楚国已经强大,逐渐向汉东扩张,并“问鼎中原”。正是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缯国才无奈地退出了延续千年、纵横“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舞台。
    同时,周王又分封了一个姬姓曾国在此,开启了曾国另外一段“钟鸣鼎食、屡抗强楚”的历史篇章。     (随州日报记者张顺 通讯员项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