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随州文化之根
  • 发布时间:2015-08-06 16:58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苏杰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是:自炎帝神农将其诞生地和早年活动区域称作“随”以来,这里就一直叫“随”,如同世界上最著名的罗马、雅典一样历史悠久和意义深远。
    史载,周武王大封同姓四十人时,随始建国,国君为侯,姬姓。但《路史·国名纪甲》上说:“随侯,炎裔”,是为“姜姓”;又在《元和姓纂》中对“随”姓注释为:“炎帝裔,随侯之后”。这就证明,早在夏、商之时,就有一个姜姓随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改为随县,属南阳郡管辖。魏晋时期升为随郡,晋武帝封宗室司马迈为随郡王。南北朝时,西魏杨忠控制随郡后,又将其升格为中央制下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州,随州自此产生。北周明帝封杨忠为随国公,杨坚袭爵后又封随王。后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为皇帝,即以“随”为国号,因忌“随”有“辶”走之意,不吉利,便去“辶”为隋。从随州发迹的隋文帝在政治上十分偏爱随州。虽在行政体制上采取“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但随州的管辖地盘却在扩大,领随、土山、安贵、顺义、光化、平林、上明、唐城等8县。这是随州历史上最为“疆界旷远”之时,居民竟达到47,193户,较之盛唐天宝元年的22,750户翻番还有余。此后“为郡、为州、为县,建置不一,而随之名历久未易”。
    为什么“随之名历久未易”?而我们的家园又何以称随?这对随州人实在是太重要了。就像一个人,一辈子都在琢磨父母给自己起的名,思考着怎样做才真正不枉费父母的一片心!
    “随”来源于《易》。其实整个中国,甚至包括日、朝、韩和东南亚各国的传统文化之根都源于《易》。随州所特别的是,创造《连山易》的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厉山,“故又以列山、厉山为氏。以八卦为连山易,故亦曰连山氏”(《通志·三皇纪》)。《易经·系辞传》上说,伏羲始作八卦,神农氏将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而成《连山易》,黄帝再发展为《归藏易》,周文王最终定格为《周易》。“随”在六十四卦中排序为十七,卦画为  。在仓颉造字前的远古时代,也就是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之前,随的符号即是  。
    创造《连山易》的炎帝神农,为什么把家乡取名为随?卦辞上说:“随:元、亨、利、贞,无咎。”意思是指,随,具有根元的、亨通的、利益的、贞正的德性,做任何事都是没有灾咎的。此卦为大吉。随(  )的卦义有随顺、随和、随众、追随等,但其核心精义正如其彖辞中所言:“天下随时”,即天下万事万物,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随时之义大矣哉。”在当代人的语境中,所谓“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只不过是“天下随时”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一种新提法而已。“天下随时”的重心,“在于教人明白顺时而动的道理,但更须要明白顺时而止的作用。……知动而动,知止而止,动便得元、亨、利、贞而无咎的妙用,止便得大、亨、贞而无咎的晏息。”这便是对“随  ”的辩证认识,其精义之深邃正在于此。
    而“随  ”的经济文化特征却是商业性的。《系辞传》中说:“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意思是驯服牛马,拖载重物,致达远方,以沟通有无,便利世人,这些作为,都取随卦之义。所以在当时神农的居住地厉山,我们的先祖们“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由此可见,炎帝时期,“随”地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已经确立。但随着始祖生活的西移,也就是说,随着人类活动中心的转移,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也发生了转移。相对讲,随州便逐渐偏远,慢慢滑向了经济、文化、政治的边缘。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事实。
    然而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看,随州基本上跟上了历史前进的步伐,有时甚至有超前现象。在远古,炎帝神农在随州“创耕耘、植五谷”,最早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一进入奴隶社会,随州就成了诸侯国。而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随州则走在了最前面,出现了像季梁这样的大政治家。在进入封建社会后,最强大的隋唐帝国的开国皇帝们,是从随州发祥并走上历史舞台的,随州无疑起到了他们的政治跳板的作用。随州也出自己的大人物,元末明玉珍带领的农民起义军,左冲右突,节节胜利,逐步发展壮大,最后在重庆建立了大夏国。这里我们无意于谈帝王文化,只是考虑到,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利益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当时文化的集中代表——主流文化,这是不能回避的历史事实。可是,这些发达了的帝王们,在享尽了皇袍加身的荣耀后,却忘掉了儿时取暖的旧襁褓,根本没想把随州上升为京都,随州也就始终停留在州县这一级地位上,因而随州文化总是带着浓郁的土气,在方圆百十里土地上飘香,却难以跻身华夏高雅文化的大堂。尽管号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编钟在随州出土,却因私心的曾侯乙隐藏在冥府里独自享用了2000多年,而减去无限光彩;现在重见天日,又被擦拭光亮后陈设于异地而大放异彩,留下一个积水的墓坑却自掏腰包搞脱水治疗,好歹也算个急救措施,然而彻底恢复是需要时间的。但我们毕竟有了费孝通老先生所说的那种“文化自觉”,并尽力去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自救和借鉴学习别人的好东西。随州人已经清醒了。
    然而人们对“天下随时”的精神迷失并未完全找回来,甚至有时曲解了“随”的本质含义。什么“随县随县,随随便便,不是停水就是停电”;“随州随州,不是补路就是挖沟”。当然这种调侃嬉戏也有某种针对性,可是大家说完笑完也就忘完,没谁去作深层次的思考和真正的行动。“建设随州,振兴随州”,是我们每一个随州人的事情。即使那些突破随州地域,走向全国和世界各地的随之骄子,他们久居在外,尽管乡音已改,乡俗已忘,加之见多识广,渐渐便养出了高贵气、儒雅气、潇洒气,家乡的土气也便慢慢地剥脱了。但他们的乡情依旧,乡思悠长,总在梦中不断闪现着家乡的面貌。当代古文学理论家、随籍学者顾学颉先生,一生致力于校点古典文学理论名著《随园诗话》。此书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作品。袁枚退职后,为图清静,购买了南京小仓山处的一座废园。此园“旧为康熙间织造隋公之园,故仍其姓,易‘隋’为‘随’,取‘随时之义大矣哉’之意。”他与随州无任何瓜葛,选取随园为居所,纯属对《易·随》中“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一种哲学理念的追寻。而顾学颉先生偏爱此书,一生几校其稿,除了他作理论研究外,更是对“随园”的一片痴情。随园,当然是自己的故园,表明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同时又有“随缘”之义,人生随缘而居,随遇而安,保持着一种顺乎自然的良好心态。但他一生关心着随州的文化发展,尽力去做着他所能做的一切。
    长期生长在随州的乡亲们,虽心里也爱着随州,只是屁股总不挪窝,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老一套,那爱的火焰就极少找到喷发点,故而常常表现得过于温和、木讷,甚至在忙于生计时,竟会显现出一片冷淡来。如同长期呆在妈妈身边,走进走出却视而不见,闯着膀子了也不肯叫一声妈妈的那种德行。但无论我们何时何地处于何种心态,一旦被触动灵魂,那爱之力就如同涢水涨潮,势不可挡。
    而今,中国正处在文化复兴时期,随州人也找回了那“天下随时”的精神理念。然而“天下随时”的前进队伍不允许有人混日子,竞争使得人人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的危险。所以我们在领会“天下随时”的文化精髓时,重点是“随时而动”。但这种“动”,一定要动得有智慧,动得有效益,动得能成为富户、强市,动得让小康早一点来到我们身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