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杨坚,从随州刺史到隋朝皇帝
  • 发布时间:2015-08-12 09:19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苏杰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杨坚,22岁即赴随任随州刺史。他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结束了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完成了中国的又一次天下一统,并实现了气象恢弘的“开皇之治”?
“奇表见异”险遭杀手”  因为外表长得“酷”而身处险境,现在看来,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在南北朝,却极合“时代特色”。
    据《北史·隋本纪》、《隋书·帝纪》等记载,杨坚自幼外貌奇特,“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沈深严重。初入太学,虽至亲昵不敢狎也。”大意是,额头突出,“天庭”不是一般的“饱满”了,“五柱入顶”似乎有些隆起的形状从额头延伸到头顶;目光犀利,咄咄逼人;掌纹上有形似“王”字的纹路;至于上身长、下身短的体形,也显得不同寻常;给人总的感觉是威严、深沉,刚上太学的时候就使与之再亲近的人,也不得不与之庄重相处,随便不得。
    若是一般人家的孩子,这般模样,大概只会得到“少年老成”的评语。但作为西魏大将军、北周随国公、大司空杨忠的公子,就受到“特别关注”了。
    公元557年,年仅17岁的杨坚就被刚即位的北周明帝宇文毓 “授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但同时,明帝又派善于看相的赵昭给杨坚“相面”,或许赵昭觉得杨坚是“真命天子”,不能害他,就对明帝谎称:他将来不过能做个柱国的大臣罢。随后,赵昭又悄悄告诉杨坚:“公当为天下君。”
    到北周武帝宇文邕时,作为王室的齐王宇文宪又对武帝说,杨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而内史王轨也劝武帝尽早除掉杨坚,说他“貌有反相”。
    也难怪北周国君对杨坚备加警惕,南北朝时代,王朝更迭频繁,且往往是掌权的大臣遇上较弱的君主,就会篡权夺位,自立为帝。西魏王朝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临终时,嘱托侄子宇文护:“我诸子皆幼,外寇方强,天下事仗汝主持,汝宜努力,勉成我志!”
    宇文泰之“志”,当然是希望宇文护帮自己的儿子将西魏的天下据为己有。翌年,宇文护就迫使西魏恭帝“禅让”,帮宇文泰16岁的儿子宇文觉登上帝位,称周天王,建立北周。但时过不久,因宇文护“揽权不法”,大将军赵贵、独孤信“密谋除护”,走漏风声,宇文护先发制人,杀掉赵贵,逼独孤信自杀,宇文觉因不满宇文护的所作所为,也被堂兄宇文护废黜后害死。宇文护自任大冢宰(宰相),并立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为帝,是为周明帝。
    在这种背景下,周明帝连自己的堂兄弟都靠不住,对外族外姓的杨坚自然也是不得不深具戒心。但不过三年,周明帝宇文毓又被宇文护毒死,立宇文泰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
    周武帝宇文邕吸取两位兄长的教训,表面上曲从宇文护,任宇文护父子肆意放纵,乱政害民,让他渐渐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后来找了一个借口,说太后最近经常喝酒,希望宇文护能读《酒诰》给太后听,请她戒酒。宇文护不知是计,向太后朗读《酒诰》,读到一半的时候,周武帝从其背后用玉?猛击,将他打倒,另一人趁机将宇文护杀死。
    能够如此痛下杀手的周武帝,对杨坚网开一面,主要是因为杨坚为人的“低调”。
“龙潜”随州韬光养晦
    据 《隋书·王劭传》记载,杨坚是北周保定二年 (公元562年) “以大兴公始作隋州刺史”,年仅22岁。京官外放,杨坚相当谨慎。在 《隋书·庞晃传》中则记载了杨坚任随州刺史时的逸事:庞晃是出镇襄州的卫王宇文直的下属,与杨坚交往并 “深自结纳”,庞晃说杨坚 “公相貌非常,名在图录,九五之日,幸愿不忘。”点明杨坚将来要位登九五之尊,取北周天下而有之,杨坚则答之以 “何妄言也”。
    此时的杨坚即胸有大志,而又行事谨慎。这时正是宇文邕为帝,而宇文护当权的时候。五年前其岳父独孤信被迫自杀、两年前周明帝被毒死的事件,不能不使他警钟常鸣。
    三年前(公元559年),北周明帝封杨坚父杨忠为“随国公”,食邑一万户,另在竟陵县食邑一千户。杨坚选择到父亲的封国随州当刺史,当是他力图远离政治漩涡,在一个自己有“人脉”的地方历练。
    父为“随国公”,自己为“大将军”,越是位高名显,杨坚越是如履薄冰,须臾不敢马虎。后从随州回京,遇其母“寝疾三年,昼夜不离左右,代称纯孝。”为服侍卧病的母亲,而“昼夜不离左右”,是孝心,也是韬晦。所以宇文护“屡将害焉”,而无从下手,一是“大将军侯伏侯寿等匡护得免”,人脉基础厚实,“匡护”者多,一是他自身行为检点、无懈可击,宇文护想除掉这么一个“纯孝”的孝子,也不好向天下人交待。
    公元568年(北周天和三年),杨忠因病从总管泾豳灵云盐显六州诸军事、泾州刺史的任上,回到京城长安,周武帝宇文邕和实际的当权者宇文护,都亲自到杨忠家里看望。不久,杨忠病逝,年62岁。杨忠较之于老上级、亲家独孤信的被迫自尽,而得以善终,足以显示自己在“二姑之下,难为巧妇”的窘境中,不偏不倚、左右逢源的深厚功底,这也是给杨坚各种负面教材之外的、正面的“家学”滋养。
    随后,杨坚袭父爵为随国公。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后,杨坚随“亲政”的周武帝灭北齐,立下战功,进封柱国。且杨坚与周武帝成为儿女亲家,武帝娉其“长女为皇太子妃,益加礼重。”
    公元578年周武帝宇文邕去世,由太子宇文 继立,即周宣帝。按说,身为“国丈”的杨坚,有“贵戚之盛,莫与为比”,该是熬出了头儿的时候了。不料,这19岁的“半儿”皇帝,却翻脸不认人,对杨坚“位望益隆,颇以为忌”。宇文 即位后沉湎酒色,暴虐荒淫,“有四幸姬,并为皇后”,每发怒时,即对杨坚女儿说:“必族灭尔家。”并且把杨坚召来,“命左右曰:若色动,即杀之。”杨坚来,沉着冷静,“容色自若”,才躲过一劫。
    周武帝宇文邕本来家教甚严,宇文 每次朝见,都要求他行为举止与大臣一样。即使是严冬酷暑,也不准休息。宇文 性好饮酒,周武帝禁止酒和与酒相关的东西送到东宫。宇文 每次犯错误,周武帝就用棍棒、鞭子痛打他。并警告他说:“以前被废掉的太子有很多。难道其余的儿子不能立为太子吗?”于是命令东宫官员记录宇文 的言行,每个月都向他汇报。宇文 因为害怕周武帝,每天言行举止都循规蹈矩,认真表演不流露真情实感,于是他的很多恶行都不为外人所知,以保住了自己的储君地位。但周武帝一死,宇文 就 “解放”了,曾摸着自己挨打的伤痕,对着其父周武帝的棺材恨恨地骂道: “汝死已太迟了!”并将当初向武帝打过小报告的大臣王轨杀死。
    宇文 大肆装饰宫殿,大选美女,充实后宫,五后并立,且滥施刑罚,派亲信监视大臣言行,杀害皇叔齐王宇文宪等。
    公元579年,当皇帝仅一年的宇文 ,觉得 “早起视朝”耽误了自己的享乐,于是下诏传皇位于年为幼儿的儿子宇文阐(为周静帝),自称天元皇帝,但仍掌控生杀予夺之权。自己与皇后的住处称为“天台”,对臣下自称为“天”。大臣欲朝见时,必须事先吃斋三天、净身一天。让一班大臣请出东宫太子,扶上御座,排班朝贺。太子莫名其妙,几乎要号哭出声了。
    面对这样的“主儿”,杨坚无计可施,仍然准备“三十六计走为上”,将出京任杨州总管。
“一蜚冲天”统一天下
    公元580年5月,杨坚正要出发到扬州赴任的时候,突患脚病,不能成行。不久,宇文 因嬉游无度健康恶化,突然一命呜呼,年仅22岁。
    北周王朝一下子出现权力真空。机会来临,杨坚长期经营的人脉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他友善的大臣郑译、刘窻“矫诏”,以皇后之父杨坚“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
    此时的杨坚,一下子与以前判若两人,正如战国时期齐威王说的“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杨坚自此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迅速出手,攻势凌厉,先后平定了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等三州总管的军事反抗,接着又相继杀了北周宗室赵王、越王等五王。
    天下大局初定,杨坚便以周静帝宇文阐的名义下诏,拜自己“为相国,总百揆,进爵随王,以安陆等二十郡为随国”,杨坚谦让一番,“但受十郡”。
    公元581年,杨坚以“受禅”的名义代周称帝,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
    从随州刺史到随国公,到随王,最终到隋朝皇帝,杨坚可谓与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封号、封国为朝代名,已成惯例,但以“随”为朝名,尝到“相面”甜头的杨坚,以为“随”字里有一“走之”的偏旁不吉利,有“奔走不安”之意,便命去掉这一“走之”旁而作“隋”,企望大隋王朝永保江山,生生世世延续不绝,与秦始皇命名为“始皇帝”、而二世三世千世万世永无止境,是一样的良苦用心。可偏偏天不遂人愿,秦二世而亡,隋也仅止于炀帝,这是后话。
    杨坚平定叛乱之后,统一天下的对手只剩下南方的陈朝和位于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
    公元587年,隋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
    公元588年,杨坚以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带领水军出永安,共五十一万八千大军,三路大军伐陈。
    公元589年,隋将攻入建康城,活捉藏在枯井中的陈后主叔宝,陈朝灭亡。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
    公元590年,隋派使臣韦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近3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又一次统一。
    杨坚实现天下一统,并非仅得益于他的韬晦与用人之术,更在于他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巩固了中央集权。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及科举制度。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并影响后世的律法《开皇律》。北击突厥,分而化之,促使了民族大融合。倡导节俭,发展经济,整顿户籍,推行均田制,设置粮仓,改革货币,传承文化……至“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
    《剑桥中国隋唐史》评价道:“隋朝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病逝,在位23年,终年64岁。隋文帝临终时,天下仓库的积储可供全国五六十年正常使用。
    杨坚晚年颇受“立储”的困扰。先是软禁三子秦王杨俊,接着将太子长子杨勇贬为庶人,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随即又将四子蜀王杨秀贬为庶人,最终还是所托非人,早早地断送了大隋的江山。
    清同治《随州志》载,相传隋文帝杨坚任随州刺史时曾住州西南龙居山。南宋《舆地纪胜》载,隋文帝故居地基后建智门寺。智门寺在今随州烈士陵园下,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建,规模宏大,原有七层宝塔一座,现寺庙建筑已毁,遗址尚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