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炎帝神农,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
  • 发布时间:2015-06-22 09:23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苏杰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农历四月二十六,相传是炎帝神农的生日。这一天,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纪念始祖,彰显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成为世界各古老文明中的独特景观。作为炎帝神农故里的随州,因而也承载着继往开来、弘扬始祖精神的特殊使命。
“上上圣人”的“炎帝神农氏”
    考古发现证明,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已经生活了200万年的时间。在遥远的洪荒时代,先民生存发展的故事,我们不得而闻。一直到近五六千年,才有一些口耳相传的神话与传说留传于世,并记载于先秦以来的典籍之中。其中关于炎帝神农的传说,就为我们勾勒出中华民族如何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历史画卷。
    据传是周文王所作、孔子及其后学注解的《周易》,最早记下了“神农氏”的大名及其功绩:“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包牺,即伏羲,“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发明了八卦和渔猎的工具。继之而起的神农,则发明了农耕的耒耜,和“日中为市”的贸易。从渔猎到农耕,到商品交换,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清晰地反映于社会进步、发展的脉络。考古发现说明,耒耜一类农具的发明,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以物易物,日中为市,也是新石器晚期才有的事物。
    战国时期商鞅所作的《商君书》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身处“乱世”的商鞅,对神农时代的“治世”推崇备至,也描绘了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和谐场景。
    以“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为己任的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则在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史记》“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其记人叙事的起点为 “黄帝”,“炎帝神农”的记载自然就作为黄帝“代神农氏”的历史背景而形诸笔端。
    尽管炎帝神农没有作为《史记》的主角出现,但还是给我们传递了较为权威的“神农氏世”如何变迁的历史信息。
    “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显然与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的 “神农之世”相距甚远。而炎黄之战,黄帝取胜,“代神农氏”,则说明了 “神农”与 “炎帝”的传承关系。
    三国时代蜀汉学者谯周作 《古史考》,认为“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这个“圣人”,便是“神农”,“神农作耒耜”,“教民耕农”,并“作釜甑,成火食之道。”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全球通史》中,将早期人类社会划为两个阶段:“食物采集者”,和“食物生产者”。
    由“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是革命性的。而在中华大地上领导这场“农业革命”的正是“圣人”神农。神农不仅“教民耕农”,“民方食谷”,还发明了新的食用方式,先是“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接着命人“作釜甑,成火食之道”,使先民 “食草木实”、“钦血茹毛”的生活得到彻底改观,从而神农以“火德”而有天下,其继承者“称帝”之时,自然也就与“火”密切相关而称“炎帝”。
    谯周还考证出, “炎帝之后,凡八代五百余年,轩辕氏代之。”这也就从侧面说明了, 《史记》中 “欲侵陵诸侯”、“战于阪泉之野”的炎帝,可能是不同时代但称号一致的 “炎帝”。作为部落集团首领的炎帝神农,从始祖 “教民耕农”受到拥戴,到其后代继承者势力下降, “诸侯相侵伐”而不能征讨,再到 “侵陵诸侯”而丧失人心,最终与黄帝大战,将天下共主的地位拱手送与黄帝。
    或许正是考虑到炎帝神农的历史贡献及其一脉相承的关系,东汉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将“炎帝神农氏”列为“上上圣人”。
    根据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专家推测黄帝“为天子”的年代当在4500—4600年前,而炎帝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时间,自然就在5000多年以前了。
代代相传的“神农生于厉乡”
    而在5000多年前,作为始祖的炎帝神农氏,就出生在随州厉山。
    春秋时代的史书《国语·鲁语》中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三国韦昭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
    西汉时期的《礼记·祭法》记载:“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烈山氏。”
    在众多的古籍记载中,“烈山氏”、“列山氏”、“厉山氏”因音近而实为一人。“其子曰柱”,有专家考证,“柱”是由最早的农业工具——点种用的尖头木棒演化而来,早期农业阶段正是在点种棒的帮助下,才使沉睡的种子萌发出了新的生命,先民因而产生了对点种棒的崇拜,使点种棒成了祭典中主稼穑之神的标志——木主,即柱。因此,无论是“柱”,还是“农”,都是指神农,反映的是“殖百谷百蔬”的传说,和原始农业脱胎于采集狩猎的历史。而“烈山”的来历,很可能就是作为始祖的炎帝神农,为“教民耕农”而放火烧荒之地。直到宋代,湖北、湖南仍盛行“畲耕”,即烧山播种的耕作方式。
    谯周说神农“以火德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作釜甑,成火食之道”。而“烈山”——放火烧荒,以利农耕,无疑是“以火德王”的另一重要原因。
    那么,寓意炎帝神农烧荒播种的烈山,在什么地方呢?
    西晋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得明白:“神农氏起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
    在此之前,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已点明:“随,故国。厉乡,故厉国也。”
    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在其 《水经注》中考证道:“誒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迳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湮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赐水西南流入于誒,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水矣。一水出义乡西南入随,又注誒。誒水又南迳随县,注安陆也。”
    郦道元从整体上说明了随州北部的山川形势,指出了赐水即厉水,赖乡、赖国即厉乡、厉国,赐、赖、厉声相近,故相通。而作为始祖的炎帝神农的“所生”之“穴”,也符合谯周所谓“穴居野处”的特征。
    因南北朝时期,随州的归属时南时北,故在南朝宋盛弘之编撰的《荆州记》中,也记载了“神农生于厉乡”的传说和事迹。此后代代相传,众口一词:炎帝神农生于厉山,厉山位于今随州北。
    炎帝神农氏的遗迹,以长江支流的汉水中游最为多见,谷城县相传是因炎帝神农氏在那里尝五谷而得名,神农架相传是因炎帝神农在那里尝百草而得名……至于随州的厉山,则有神农洞、神农宅、神农井、神农社等遗迹。
    作为始祖的炎帝神农,生于随州之厉山。但整个部落联盟及其延续数百年的后继者,其活动范围却相当广,乃至末代炎帝与黄帝战于阪泉之野,争夺霸主地位,最终为黄帝部落所兼并。
    《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崩,葬长沙”,而宋代《路史》具体指出为长沙郡之茶陵州,即传说中炎帝神农的葬处。
考古发现的“神农时代”
    炎帝神农时代,究竟是一幅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场景?
    最早将炎帝神农的传说形诸文字并传世的 《周易》,即使确证为周文王所作,也与作为始祖的炎帝神农生活的年代,相距了约两千年的时间。
    时间的久远,传世的路径不同,后世学者掌握材料、治学观念与方式的差异,致描绘的形象与场景可能与其实际相距甚远。如明代《炎帝庙像服记》载,“随之厉乡,炎帝所起,民因立庙祠炎帝”,但庙中的炎帝像却是“首之形如牛”。将炎帝神农塑成这般模样,也并非是异想天开,而是源于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炎帝神农“人身牛首”的说法。明朝随州知州杨宪认为这是对炎帝神农的大不敬,于是为炎帝神农重塑头像,并戴上了帝冠穿上了礼服。
    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炎帝神农时代,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炎帝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主要功绩,与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的主要特征相一致。
    在随州,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很丰富,最早的距今6000多年,最晚的距今4000年左右。其中,西花园与庙台子遗址、金鸡岭遗址的发掘成果颇丰。
    1983年,武汉大学历史系到随州发掘了淅河西花园与庙台子遗址。
    西花园遗址是一东西向漫坡形的长条形台地,台地高出周围地表约2米,面积有10万余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1一3米,内涵有东周、湖北龙山、屈家岭晚期三种遗存,发现屈家岭文化晚期的房基6座,瓮棺葬8座,龙山文化的灰坑13座,墓葬38座,瓮棺葬6座。湖北龙山文化的陶器,以黑陶为主,约占百分之六十左右,还有灰陶和少数红陶。器壁以素面为主,纹饰有篮纹、方格纹、绳纹、旋纹、叶脉纹、附加堆纹、刻划镂孔和少量彩陶等。器形有长颈壶、喇叭口红陶杯、尖底缸、罐瓮、鼎、器盖、豆、盘、擂钵、颤、四足方鼎、罐形鼎的扁鼎足等。其中以喇叭口红陶杯最多,出土完整的达250多件。红陶杯可能是一种酒器。在出土的部分陶纺轮和红陶杯上还有彩绘。陶纺轮也出土特别多,约有250件以上。
    与其相邻的庙台子遗址,是一个略呈正方形的高台地,高出地表约4米,遗址面积约有一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3米以上。内涵有湖北龙山、商代、西周、东周文化遗存。出土的湖北龙山文化的遗物与西花园相同。
    距庙台子遗址约1公里是叶家山墓地,据专家推测庙台子遗址曾为曾国都城。
    西花园与庙台子遗址的发掘与考古发现,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一脉相承的社会发展轨迹。大量石斧、石刀、石凿等生产工具,说明农业生产已经相当发达;出土的猪骨,说明猪已经成为主要家畜;“酒器”的发现,说明了粮食丰盛,已发明了酿酒;陶纺轮的大量出土,则说明了手工业的发达。
    2002年6月孝襄高速公路建设时,在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发现一古遗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曾都区文物考古队立即进行了考古发掘,整个遗址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其规模相当一个小城镇。考古工作者认为:“在史前时期有这么大的遗址绝非一般普通性聚落,很可能是一处等级较高的中心聚落。从时代上看,不仅仅只相当于石家河文化时期,还包括了比石家河文化时期更早的屈家岭文化晚期,其距今至少超过5000年。在这5000年里,人类在这里不间断地连续生存繁衍了1000余年,直到进入青铜时代的前夜,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聚落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金鸡岭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除石斧、石镰等生产工具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石箭镞,及制作箭镞的加工场所。这些箭镞在用于狩猎外,也可能还用于战争。除陶器外,还出土了大量陶窑,说明当时的陶器制作,已掌握了快轮制陶技术,对窑温和火候的控制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从房屋建筑的房基上看,建筑规模逐渐变大,并由早期的红烧土建筑,发展到大型石砌建筑。考古工作者还在遗址地层、红烧土块、夹粗砂的厚胎陶片中,发现了稻谷壳或其印痕。在陶器中,还发现了猪、鸡、鸭等陶塑品。作为酒器的红陶杯,也有大量出土。彩陶发现较多,装饰技法有较强的审美价值,一些特殊的刻画符号还有待于考古工作者进一步破解。
    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应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二、发明了陶器;三、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但实际上,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而在随州,新石器时代的这三个基本特征,都在考古发现中一一得到印证,并达到相当高级的阶段,说明随州作为炎帝神农故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源远流长,福泽后世。(随州日报记者张 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