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刘长卿与他的《刘随州集》
  • 发布时间:2015-07-06 10:28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苏杰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在中国历史上,大唐是最开放的国度,对一切都敢用微笑接纳,创造了一个云蒸霞蔚、异彩纷呈的人文时代。大唐是诗的国度,诗人如满天繁星,璀璨烂漫,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歌伎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甚至连政治、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而那些靠近诗坛中心位置的人,在“开科取士”制度的刺激下,又都想跻身政治中心而一试身手。刘长卿即是其中一位。他于开元二十一年中进士,经其一生惨淡经营,老来便做到了随州刺史的职位。作为四品大员的刘长卿,也算得上是一名封疆大吏。所以世称刘随州。一生诗作颇丰,编有一套浩繁十一卷的《刘随州集》。

    刘随州的苍凉一生。 刘长卿(709~791年),字文房,河北河间人,又一说是安徽宣城人。史书上准确地记载是,他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4年)考中进士,年龄25岁,正是早上八九钟的太阳。可直到33岁时才放了个八品长洲尉(今苏州),不到一年他便晋升为海盐令(今浙江省海盐县),但随后便被罢了官,且被投进监狱。原因据说是在钱粮方面被一个叫臧仓的人所诬陷。他的朋友独孤及(也是诗人)曾说他“夫迹傲则合不苟,政峻则物忤,故绩未书也而谤及之,臧仓之徒得骋其媒孽。”好在朝廷觉得似乎错怪了人,只关了他几个月就放了,随后“贬潘州南巴尉”,支到偏远的广东省高州(高力士的家乡)电白县去当了个九品县尉,相当于现今科长级干部。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才受任随州刺史。兴元元年(784)和贞元元年(785)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时离开随州。

    他一生苍凉,遭遇三次兵祸,安史之乱后,淮西节度副使、宋州刺史刘展于760年11月反,带领部属,两个月中便攻占润、苏、常、楚等10余州。朝廷命平卢兵马使田神功出兵讨伐,次年正月击杀刘展。可恨的田神功纵兵在江淮大掠10天,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一下子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纪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其后(783年)又遭李希烈起兵反唐,此时他正在随州刺史任上。“不敢淮南卧,来趋汉将营,受辞瞻左钺,扶疾抗前旌。井税鹑衣乐,壶浆鹤发迎。水归余断岸,烽至掩孤城。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孔璋才素健,早晚檄书成。”尽管当时战祸连连,迫于征税,他还是“井税鹑衣乐,壶浆鹤发迎”,已是74岁的刘长卿,披着满头白发,穿着补丁衣服,带着税款酒浆,高高兴兴地迎接吕、时两位大人军次随州,征讨逆贼。这是何等的悲壮苍凉。

    《刘随州集》的艺术特色 。据《全唐诗话》载:长卿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760―763年),这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思想成熟,政治成熟,诗也成熟了。后来有人把他归为大历(766-780)“十才子”(卢纶、刘长卿、钱起、郎士元等),理所当然他是领衔主唱人物。他擅长近体诗,尤工五律,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权德舆称他为“五言长城”,他也颔首称是。一首《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足足一百句,五十韵,而且一韵到底,真可谓五言长城。其实他的七律与七绝成就也很高,诸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等句,皆被历代评论家所称道。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赞誉说:“七言律以才藻论……中唐莫过文房”。清人沈德潜评论说:“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

    他的诗贴近自然,大有王维、孟浩然之风,笔下有不少很有艺术魅力的诗篇。如很多读书人都能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二十个字中色彩、音声、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极为简练地勾勒了一幅荒村雪夜归人的图画,并烘托出了一种茫茫然无着落的惆怅感受。意脉流贯而又有变化,时间由日暮而入夜,空间由远山、近屋、门外到门内,二十个字安排得既精巧又不着斧斫之痕。尤其精妙的是,诗人不说在这种风雪之夜,碰到有借宿的地方感到如何高兴的情状。而是把自己想像成远行的游子终于到家了,日暮天寒,风狂雪大,远行人由小路牵引着,走进大山中,人生不就是这样永远地在奔波着、忙乎着么!这首诗的魅力,影响着古今的读书人,当然角度各有不同。当代大剧作家吴祖光的剧本《风雪夜归人》,直接拿其中的一句诗做了题目,剧情反映的是一个落魄艺人的惨淡一生,至今中国人艺演出时,还十分卖座。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刘长卿在赴贬地南巴的途中,遇见了刚从流放地夜郎(湖南境内)遇赦的诗人李白,长卿赠他“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两人一个是遇赦,一个正遭贬,一欢一悲,心境也就自然不同。这两个与随州有缘的唐朝诗坛上的顶尖人物,在这种境遇中谋面,让人倍感凄苦。

    刘随州身后的遗憾 。 刘随州的遗憾存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艺术上的,一个是政务上的。艺术上,虽然皇甫湜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矣;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这只是他同时代的朋友捧场而已。若把刘长卿众多的诗篇放在一起读,就会发现其单调重复的缺陷来,正如中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所批评的那样:“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如“华发”、“夕照”之类的意象,“青”、“白”之类的色彩,屡见不鲜。刘长卿的诗有太多的个人悲哀,总想赚取别人的同情眼泪,这一点令许多人不喜欢。从治下的黎庶百姓一面看,他们决不会放下犁耙去研读州长倾诉内心的好诗,他们更需要的是柴米油盐和安居乐业,因为作为四品大员,再苦也比老百姓强啊!所以他们没有声响地送走了背着沉重书囊的刘随州,满怀喜悦地迎来了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李随州。李随州叫李惠登,营州柳城人,早年为平卢(辽宁朝阳市)裨将。安禄山乱,他从北打到南,“轻兵远斗,贼不能支”。淮宁兼平卢、淄青、兖郓、登来、齐州节度使李希烈反,作为属下裨将的李惠登,希烈让他领兵两千屯驻随州。此时刘长卿已逃江东避乱,在淮南节度使杜亚的幕府中做点儿辅助之事。李惠登原本不愿造反,到随州后,立即挈州归唐,朝廷便命他为随州刺史。假若此时刘长卿如颜真卿去劝说李希烈而被杀那样去劝说李惠登,一准成功而将获得朝廷重用,历史将会是另外一种面目。可他错过了这种机会。李惠登上任后,“虽朴素,无学术,而视人所谓利者行之,所谓害者去之,率心所安,暗与道合”。这就是说没文化不要紧,只要有民主作风,大家都说好的事情你就去做,都说不好的事情你就丢开,一样能创造好政绩。他在这里一干就是二十年,使荒芜的田地得以开垦,百姓的户口日渐增多,形成“政清静居,人歌舞之”的稳定局面。于是节度使于由页向朝廷报告了他的政绩,诏加御使大夫,成了一名三品的台阁重臣,随州也因经济飚升而升格为上州。一个出人意外的事情是,没有什么文凭的李惠登,很快又做了国子祭酒,一个掌邦国儒学训导之令的高官。其实也不奇怪,唐后期的科场腐败之风盛行,挑一个正直无私、无学术门派之争的人去管理国子监是一种最好选择。任上他干得很出色,直至病逝,皇上念其好处,封赠为洪州都督。《新唐书》为他立有传记,古《随州志》亦将他作为“名宦”予以颂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