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许嘉璐:站在新的高度挖掘弘扬炎帝文化
  • 发布时间:2015-06-16 17:18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苏杰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农耕时代体现出的集体合作、家庭合作、和睦、和谐、对大自然的敬畏等道德观念,要更好地传承。我们歌颂炎帝、宣传炎帝,要站在新的高度去挖掘和弘扬。”6月12日,来随寻根拜祖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先生,应约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78岁高龄的许嘉璐,一袭白色唐装,神采奕奕,话语条理清晰,句句铿锵有力。一个小时里,他从为什么要拜祭炎帝神农、炎帝神农开创农耕文明的功绩、如何用炎黄文化促进对民众的教化、湖北生态建设等方面,放谈开来。
    祭拜炎帝神农——开创农耕功勋卓著
    许嘉璐老先生说,对炎帝神农的记载,最可靠的史料是《周易·系辞》和《史记·五帝本纪》。
    许老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认为:根据已有史料来看,炎帝的主要功绩就是为中华民族的农耕生产、农耕社会打下了物质和文化基础。农耕需要农具——制耒耜,炎帝为农耕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有了物质基础才有更高一级的文化。
    农耕时代,对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关系的观察体验,远远超过之前的采集、狩猎、游牧,以及之后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在农耕时代,人类生产生活跟大自然有着密切联系,很多都是来自大自然的关照,如风调雨顺年丰;农耕中体现出的集体合作、家庭合作、和睦、和谐、对大自然的敬畏等道德观念,得到了很好传承。
    “我把神农炎帝定位于:农耕社会一个总结性的标志,创造农耕文化的英雄。所以要祭拜炎帝。”许老说。我们歌颂炎帝、宣传炎帝,既不可不及,也不可过。不及,就不能教化我们的社会、民众,没有说服力;过了,民众也不信。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神农炎帝文化,要站在新的高度去挖掘和弘扬,尤其是研究农耕社会对今天的意义。
    弘扬炎帝精神——工业时代减少破坏
    孟子提出的“斧斤以时入山林”,就是农耕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感悟,是说“砍木伐林都是要讲究时间和规律的”。可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出现了最大的威胁——破坏环境,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许嘉璐老先生说,17到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发生以后,人们离开土地,走进工厂,农耕时期土地、技术等继承和传承逐渐丧失,也没有了和大自然的彼此密切关系的体验和观察。和睦、和谐、和平等,我们一些好的理念都基于农耕时代,而工业化社会恰恰破坏了这些。
    许老说,威胁人类的有三大问题:战争和冲突、不平等、环境破坏。战争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是冲突随处可见,如现在社会上的个人中心主义,是对传统道德伦理的破坏;不平等问题,也就是贫富差距问题,人们已开始注意了,各级政府也在想办法解决。唯独覆盖整个中国乃至全球的最大威胁,就是生态环境破坏,不知不觉已侵蚀到你我他身上了。
    很多人认为,现在是后工业化时代了,农耕文化是落后和保守的。是的,在物质方面,工业化是先进于农耕,但是它对文化的破坏很厉害,社会道德也不一定先进甚至落后了,科技所造成的恶果,正在用科技的方法掩盖。食品安全、药品标准等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如何用炎黄文化促进对民众的教化?许老认为,一是要用学术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学者应该把自己研究的问题向大众传播;三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要用他们能懂、喜欢听、过耳不忘的语言和形式传达;四是文化创意。
    生态就是生命——生态保护湖北做得不错
    许嘉璐老先生连续两年来随寻根拜祖。他说,随州地处南北交界,总体没有什么灾害,是一块福地。历届湖北省委、随州市委班子,都很重视生态文明。湖北把生态文明提到至高的地位上。这种理念,可以坐在炎帝神农的船上,走出随州去大力宣传。
    许老说:“今天我听到一句话 ‘绿色决定生死’,很感慨!这是湖北人提出来的,全国我第一次听到。我可以说下一句:‘生态就是生命’。生态是客观的,生命是自己的,生态问题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农耕文化里早就有了,但是我们没把这个观念和炎帝神农联系起来,现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回到了老祖宗的怀里,恰似倾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
    我们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拒绝工业化。许老说,没有先进的科技无以强国,没有先进的文化足以灭种。现在是如何结合、融合的问题。我们提出用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站在今天的高度,着眼于全世界的走势,对炎帝精神进行深度的、新时代的阐释和发挥,这才是真正的祭拜和弘扬。
    许老最后说:“作为炎黄子孙是幸福的。我佩服一万年到五千年前在这里生活的祖先们筚路蓝缕。我们要从更高的高度、更广的视角,对炎帝文化作出今天的新阐释,发挥、开掘里面的精神内涵、理论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教化大众,放大精神,永远传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