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主革命时期随县人民的反帝 反封建斗争
随县人民具有悠久的革命斗争传统。辛亥革命后 ,伴随着新式教育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青年外出求学,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就像 一 批批火种,加快了随县社会与外部世界融合的速度。
一、五四运动前后随县的反帝反封建活动
1917年冬,在武汉读书的张绍书、阮芳〓、丁觉群等人加入了恽代英组织的进步 青年社团撊松鐢,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他们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 爆发后,逐渐波及到一般乡镇。张绍书、〓赓洲等人受武汉学联派遣回到随县,组织和发动 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声援北京和武汉学生的爱国斗争。县城高等小学堂、国民小学和女子 小学的师生出于义愤,商定统一停课两天,上街示威游行。6月24日,各校300余名师生高举 横幅和彩旗走上街头,抗议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次日,县高等小学百余名师生组成数支抑制“仇货”宣传队,积极宣传不售、不买、不用洋货,他们还前往各商号协助清查,并把抵制日货运动推向农村乡镇。环潭、安居、均川、柳林店、洛阳店等集镇,都出现了“焚毁仇货的场面”。
五四运动期间,随县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在剖析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旗帜的引导下,以学校和文化场所为阵地,向封建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发起进攻。1920年 2月,张绍书、陈忠农、周耀先等联络20多名进步青年,在烈山书院成立了“随县新文化协进会”,以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观念;提倡科学,反封建迷信和包办婚姻;提倡文学、白话文,反对四书五经、八股文为职任。协进会在县城等地从事民众教育,成 立了文化讲演所和国民教育自治会,制定《随县改革教育初步章程》,推动全县国民教育的 普及和发展。
1919年暑假期间,随县在北京、武昌读书的杨重熙、刘万秩、张绍书等回乡 度假。出于对家乡闭塞、落后现实的不满,他们创办了《觉剑》周刊,期望通过宣传新文化 ,唤醒民众投身于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行列。该刊文体灵活多样,16开4版,其经费来自 主要参与者和县城部分教师的捐助。稿件全部是编辑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撰写和征集的,并 在武昌启明化学工业社印刷部排版印刷,每期印数1000份左右。最初仅在县城内秘密传 阅,后扩大到淅河、安居、厉山、唐王店等地的学校,最后在全县主要乡镇小学中普遍 发行。《觉剑》的普遍发行,以及它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启迪民众觉悟和抨击封建统治方面 所发挥的作用,引起随县地方当局的恐慌,在向省署呈文请求查处的同时,便迫不及待地派 出警察,前往各学校搜缴该刊,缉捕编辑人员,《觉剑》被迫停刊。
二、北伐战争前后 随县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一大 召开,确定了联 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翌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立党组织和 加强党在革命运动中的领导作用。根据这一精神,随县在武汉读书并已加入共产党的阮芳〓 、张绍书、陶继侃、李彩奇等请求派回随县开展工作。1925年6月后,中共武昌地委陆续派 出刘顺成、阮芳〓等回随县筹建中共组织。7月9日,中国共产党随县小组在县城“启明化学工业社”秘密成立,有党员6人,张绍书为组长。中共随县小组的建立,结束了少数先进知 识分子在黑暗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局面。随县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25年9月,李彩奇、杜品越等人回到随县工作,传达了武昌地委关于建立中共随县支部 和全面开展工农运动的指示。经过召开党员会议,成立了中共随县支部,李彩奇任书记,同 时决定分头进行翻印进步书刊、深入各乡镇筹建农民协会、发展党团组织和筹建国民党随县 临时党部等工作。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出师北伐。随着北伐军在两湖战场上的 节节胜利,革命重心从广州向武汉转移。同年9月,国民革命军进驻随县县城,随枣团防总 办严山谦率部倒戈。在国民革命浪潮的推动下,随县工农青妇运动迅猛发展,共产党和国民 党组织均开始公开活动。10月4日,中共随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在厉山镇成立,李彩奇任书记 。22日,国民党随县党部成立,李彩奇、罗梦炎当选为常务委员。11月,严山谦部发动叛乱 ,袭击鄂北绥靖处,并在县城大肆镇压工农运动。经中共随县特支速报武汉,国民革命军迅 速前来平定叛乱,收复了县城。随县革命运动重又高涨。县总工会、农民协会、学生联合会 、妇女协会和商民协会相继筹备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空气异常高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革命进入紧急时期。七·一五汪精卫集团反革命政变后,时局更加混乱。7月初,中共随县特支改组为随县临时委员会,傅良驹任书记。同年中共摪似邤会议召开后,鄂北 各县被列为全省秋收暴动的重点地区。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北省委先后派遣张学武、李富春、王一飞以及陆沉、阮芳〓来到随县,领导秋收暴动,并批准成立中共随县委员会,隶属中共 鄂北特区委员会,有党员60余人。1927年10月12日,中共鄂北特委成立;1928年2月,相继建立了祝林、青苔、吴山三个工农武装割据区,有人口近11万。期间,工农革命军鄂北总队随县独立大队扩编为独立支队,李子宾任支队长,李彩奇为党代表。1928年7月吴山武装暴动失败,中共随县县委改组,旋于1929年春撤销。不久,中共祝林店支部委员会改为中共随县祝林特别支部委员会,隶属 中共信阳中心县委员会,有党员28人。在此期间,工农革命军鄂北总队十五大队成立,坚持 桐柏山地区的斗争。1932年6月,随西革命根据地丧失,随北革命根据地受挫。中共新阳店 支部委员会和祝林店支部委员会分别领导两支红军游击队,在大洪山和桐柏山坚持武装斗争,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第四节 民国时期随县的社会经济
随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历史甚为悠久。淅河、厉山 、安居、环潭是为县内四大商镇。民国时期,由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增长,随县商业市场一 度十分活跃。1927年,仅县城内就有各类商号300余家。此后,武汉等地工业品大量行销随 县,汉口一些商行派人前来设庄开店,大量收购农副土产。到1937年,县城已有商号440余 家,从业人员逾千人。较大的商号有童永裕、协泰洪、怡泰昌、德裕恒、振华信、吴义发、 刘洪茂、李纯斋等。计有百货、匹头、杂货、粮行、花行、山货、饮食服务等50余种行业。 其中仅粮行、花行就有80余家,居各业之首。商号分布以县城西关为最多,东关次之,南关 最少,故有“穷东关富西关,破铜烂铁是南关”之说。作为鄂北农业大县,在这一时期的随 县市场上,农副产品的交易数量十分可观。
一、农产品市场的活跃。
(一)棉花贸易的显赫地位
商品流通形成市场,商品流通的量决定着市场的大小。棉花是随县主要的 农产品,棉 花及棉制品历来是本地商贾争相经营的商品。早在清同光年间,行销山西、陕西一带的随州 长头 布即年达250余万匹,折合皮棉6万余担,价值达3000余万两。棉花生产在本地社会经济生活 中的重要地位已可见一斑。但时至民国初年,随县棉花市场的规模仍十分有限。农户所产棉 花,除少量出售外,主要用来纺纱打线,以织助耕。种棉少者,或以线换花,或以布易棉, 俗称摯蜃饠,用以调剂余缺。在洋纱、洋布销流渐广的情况下,由于棉花市价 起伏不定,农户植棉的积极性屡受挫折,加之种植技术落后,棉种低劣,以胡花和鸡脚棉 为多,亩产皮棉多在10斤左右。农户除自用外,所剩无几,能够远销外地的棉花数量十分有 限。据《湖北全省实业志》记载,1920年前,随县每年销往汉口的棉花仅在1万担左右。
民国初年,为了富国裕民,南京临时政府以及随后成立的北洋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发展 实业和振兴农业的政策。1914年3月,农商部以奖励棉业输出,非先推广植棉、增加产额不 可,在农商总长张謇的主持下,拟定植棉制糖条例,呈准公布。凡扩充植棉者,每亩奖银2 角;改良植棉者,每亩奖励3角,“宜选埃及或美洲之棉种”。同年7月,又公布奖励植棉 条例施行细则,确定湖北、直隶等11省为植棉区域。凡经勘定之植棉县份,如有 未垦之荒地,县知事须设法招垦,扩充植棉。同时,咨行各省广设农业试验场。1915年3月 ,农商部在武昌设立第三棉业试验场,采购美棉各籽种,从事品种选育、比较试验。湖北实 业厅后又分别设立棉花试验场6处,负责鄂西及汉水流域各县棉花品种的改良与推广。嗣又设立棉产改进处于省内各主要产棉州县。自20年代美国棉种大批引入随县后,全县美棉种 植面积迅速扩张。到1933年,全县28.6万亩棉田中,美棉种植面积达20.2万亩,占全部棉 田面积的71%。为了弥补美国棉种易于退化的缺陷,1937年又从河南灵宝购回改良美棉种,试验效果很好,推广于全县。
由于美棉产量较普通中棉高出四成,随县棉花产量遂有明显的提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棉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对于棉花数量和品级的要求日 益提高。于是,商人提价竞购,农户则纷纷扩种棉花。随县细绒美棉的种植比例年有增长,棉花贸易随之空前活跃。
1926-937年的12年间,随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和皮棉输出额均居 全省第一位。最高年份的植棉面积达到69万余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超过江西全 省的棉田面积,与安徽全省的植棉面积不相上下。据《豫鄂皖赣四省之棉产运销》统计:19 26?934年的9年中,随县棉花的平均种植面积达到66万亩,约占全省棉田面积的7.84 %;平均年产约20万担,占全省产量的9.78%,同居全省之冠。1934年,仅淅河、厉山 、安居、环潭4镇输出的棉花就达16.57万担,价值达623.5万元。
至于棉花品级,唐 镇 、厉山镇、县城、安居一带所产细绒,纤维极细,色泽亦佳,为省内第一。由于随 县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货源充足,销路颇广,全县较大市镇,如城关、厉山、环潭、淅河、安居、唐镇等,均成为棉花集散地。其中尤以城关和厉山为最。每逢集期,棉花交易异 常兴旺,卖主中除本县的棉农、棉商外,还有枣阳及河南桐柏、唐县等地所产棉花运来销售 。买主中则除本县行户大量收购运销武汉外,武汉棉商每逢收花时节也派人前来安庄设店,大量收购。在棉花大丰收的1928年,随县市场成交棉花额达57.2万担,大多运往武汉等地 。
棉花商业属于旧式商业。随县棉花市场主要由花行、贩运商、手工织户组成。厉山镇秦 观楼开设的秦荣记是县内最大的棉花商号,有资金30万元。秦为人干练,经营有方,资金 运用灵活,或先收棉后付款,或先付款后收棉,买卖方式灵活便利。秦荣记经常利用汉口棉 商提供的大笔预付棉款来大量收购棉花,同时十分注意掌握市场信息。该号在汉口派驻代理 人 ,安装有电话,对汉沪棉花市场行情了如指掌,因而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年收花量约占全 镇的2/5之多。其后,该号因县署明令抬高7倍营业牌照税之后,月月亏本,被迫兼营粮食 和杂货。
(二)米谷贸易的活跃
粮食是封建社会最重要 的商品,粮食商品化的程度是商品经济发达水平的重要标 志。农村中有多少粮食可以运出,往往成为市场大小的一个界限,也是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发 展空间的界限。民国中期,由于随县工商业的发展,以及经济作物种植比重的不断增长 ,促使随县粮食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上流通的粮食不断增多,粮食市场的规模日趋 扩大。
这一时期随县市场上流通和输出的粮食,包括农户之间在地方集镇上调剂品种和余缺 ,以及农户为缴租纳赋被迫出卖、而日后仍需返销的口粮,其主要部分是因省内粮食不敷、自给地区增多而带来的大量粮食流通。1932年前后,仅县城、厉山、环潭三地就有粮行240余 户。全县以经营粮棉油为主的私人商号、行栈就有323家,著名的商号、行栈有楚昌明、阮兴记、信丰成 、秦荣记、秦福记等。
粮食贸易的活跃,同随县是典型的农村社会不无关系。在随县13 7,829户人口中,农户有120,677户,占总人口的87.56%;全县耕地面积112万市亩中,水 田为8 19,191市亩,占70.8%,户均耕地9.6市亩。粮食作物中以早稻种植最为普遍,品种有“七月早”、“江西早”、“盖草粘”、“湖南早”数种。“盖随地多砂质壤土,缺雨既旱,播种早稻,期免旱灾”。如无荒歉,出产足以自给,丰年则可输出稻谷30余万石。至于粮食消费,随县“民风朴实勤俭,男女操作,寒暑无间,故农户耕地虽狭,对于生活,尚勉能维持”。每年输出之米 谷,约占总产量的2/5。1934年,全县输出稻米价值383.7万元,仅次于棉花,居全县大宗 输出产品价值第二位。同年输出小麦价值116.6万元,居第三位。“集中于县城之小麦,多系四郊附近各村之所生产者。由产地运至城中,以小驴驮负或人力手推车运输之…… 平均每行一里,均须脚力一分。《平汉铁路老河口计划支线经济调查报告》,1 937年2月。
由于粮食贸易的活跃,随县粮食市场在鄂北各县颇具知名 度,邻近的枣阳、唐河、桐柏、泌阳、信阳等地的米谷杂粮,很多是通过随县粮食市场集散输出。其中“厉山因滨临氵员支流之氵厥,可通盘楫,故集中米谷甚多,丰年时达十二万 石(老斗),约合二十万市石”;“由环潭支出者,齐米及熟米各占半数,目的地皆为汉口,供给民食”。米谷交易以每年旧历6月以后,9月以前,河水涨发,新粮上市时 为旺季。如厉山粮食市场以每年5、6、7三个月为交易之旺季,以每月之双日为交易之集期;环潭市 场则平均每双日集可成交输出稻米600石以上,“常年均有交易,惟有秋初新粮上市及废历7月以后河水涨发,行船畅速时为旺”。1928年后,汉水航运受到 战乱影响而时常中 断,鄂豫交界各县所产芝麻油、棉籽油纷纷改为陆路运输,经枣阳运至环潭上船,再沿府河运往汉口,最盛时年达20万担之巨。1937年,仅县城一地运往武汉的粮食就达58.2万担,其中稻米47.6万担,蚕豆7.5万担,小麦2万担,其它杂粮1万担。“本县出口之小麦皆系红麦,运至汉口,供给各面粉厂磨面之用。”《平汉铁路老河口计划支线经济调查报告 》,1937年2月。
(三)禽畜贸易
随境山地颇多,可牧面积广阔,因而耕牛颇多,平均每农 户几近一头。惟农户中佃农占有很大比例,每户耕地平均仅为10亩,“经营既小,合股买牛或租用耕牛者甚为普遍”《湖北省农村调查报告》第5册《随县》,1937年10月。至于马、骡、驴等为数亦不少,因境内农产运输,除用人力外,“多赖力畜也”。1934年 ,全县共有黄牛26,174头,水牛23,524头,马2165匹,骡1116头,驴12,955只,猪39,8 90只。以 全县农业人口12万户分配,户均有牛0.41头,猪0.33头,每牛耕地12市亩。
大量畜禽的存在,为随县畜禽交易提供了条件。民国年间,畜产品完全由私商经营。1933年,全县运销汉口肉猪2万余头,菜牛5000头,菜羊1万余只,总值49.5万银元,成为汉口的主要畜禽供应地之一。同年,县城、厉山、淅河、均川4镇计有私人肉案107处,当年屠宰肉猪3.6万头。
(四)土特产市场的发展
随县手工业堪称发达,最著者为 长头布、木炭和蜜枣三种。长头布 系手工纺织所出。随地布匹甚多,除自用外,商人多设庄收买,行销陕甘等省,又可作花包之用。每匹长5丈,宽1尺,价值1.5元左右,以安居所出纱匀布平为最佳。全县以纺织为生 计者有5719户。
木炭用栎树烧成。随县多山,遍植栎树,农民于秋冬之交,入山砍伐,截 成 3尺许,就地挖窑,将枝横直摆架,以火燃之,连续3天,待木性将完,再以湿土覆盖其上,余火熄灭,即成木炭。每百斤约值1.6元。除本县自用外,尚多行销武汉。火力甚佳,不逊 于宜昌之白炭。亦可代替汽油,作木炭汽车之燃料。
金黄蜜枣向为湖北名产。随境枣树甚多,所出之枣尤大。蜜枣每斤3角左右,以安居出品为最佳。行销武汉等地,以其“色如琥珀,体丰肉厚,沙酥爽口,甘之如饴”。湖北省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随州志 ·土特产》,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而负盛名。
二、传统经济的演变
随县素为纯粹之农村经济 社会,工业向不发达。民国初年,县内各市镇仅散布有纺线织布、编织篾器、焙烧砖瓦、制陶、酿酒等手工作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受国内兴办实业热潮的冲击,随县经济的发展颇受影响,为这个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受到一次大战期 间国内民族工业勃兴的影响,20年代前后,随县地方经济一度迅速发展。全县已形成了75个集镇,外地商人和工商业者纷纷来随 县落籍,全县登记商号猛增至420余户。氵员水、氵厥水两岸的环潭、安居、县城、淅河、 〓 家河、厉山等7镇,均兴建有码头。在陆路交通方面,则形成了9条商路。1924年,经厉山镇绅商康仪丞出面倡议,随县、安陆、应山、孝感4县商民共同集资兴建襄阳至花园的公路。 同年1月,襄花公路南段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股东大会推举廖鸿轩为总经理,康仪 丞为协理,周骏声任董事长,共同主持和发动私商集资入股筑路。共计集股金25万余元。1925年3月,襄花公路南段全线通车,横贯全县,从随阳店出发,经唐镇、厉山镇、随县城、 淅河镇、马坪镇、安陆、陈家店至花园,全长155公里,共用资金26万余元。嗣后从汉口购回“福特”牌汽车2辆,开办客货运输业务。1928年,汽车增至10余辆,每日发往枣阳、花园班车各2班,年营运收入在18万元左右。到抗战爆发前,又有随草、随洛等公路通车。原发往枣阳的班车延长至老河口,当日直达。同时增开随县至樊城、至花园班车,日客运班次增加到6班。
(二)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经 济势力的渗入,一方面从随州人民手中廉价掠走农产资源,同时,也对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客观上促进 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一次大战期间国内市场的变化,随县传统手工业开始向以机器 生产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厂阶段过渡。
1914年,随县贫民工厂开办。计有木织机6台,铁制织机2台和工人8名,生产“电光布”。1924年,商人〓庚州及随县实业局又分别开办“汉东工厂”和“随县工厂”,共有工人30余名,木、铁制织布机14台,产品有电光布、土纱棉布、条格棉布、粗纱布等。同年春,县城丁姓商人兴办私营“随县工业研究社”,生产 各样干电池,后又增加牙粉、发油等品种。到20年代中后期,县内已相继开办有纺纱、织布、缫丝、织袜、毛巾、电池等11家小工厂。此外,古城、柳林店、二道河等地的私营作坊,在以往采用土法采矿炼铁的基础上,创办了几处铸锅厂,每年铸锅万余口。县城、厉山、淅 河、安居、环潭、均川等地还有糟、砻、榨、木、竹、陶、酱等作坊209处。1934年,随县政府从国民党驻军手中购买柴油机和10千瓦直流发电机各一部,主要供学校和政府机关照明之用。
在全县粮食市场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粮食加工业也有所发展。随县城乡向以砻坊、榨坊,采用人力、畜力和水力加工粮食及油料。1934年,县城 几户私商合股建立“汉东面粉厂”,以汽车引擎为动力机,配置面机1台,雇工20余人,日加工小麦5000余斤。1936年,又有高姓商人集股在东关创办“迎丰米厂”,计有平房6间, 米机1台,雇工8名,日加工稻谷3000余斤。1936年,又有随园米厂创办于南关,有厂房270 平方米,米机1台,雇工12名,日加工稻谷5000余斤。粮食加工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机器 的引进和使用。随着地方工商业的逐步发展,以纺织、店员、搬运和手工业工人为主体的随县工人阶级应运而生。到1924年末,全县各行业已有工人2200余人,成为随县政治舞台上的一支新生力量。
(三)邮电通讯事业的兴办
随州电报局成 立于光绪十年(1884年),连接汉口至 襄阳电报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有随州邮局的开办。民国初年,县内增设安居、环潭 、 净明铺等邮政代办所,邮政通讯范围不断扩大,邮路相继开辟,边远乡镇由邮局派员专门投 递。1918年后改称随县邮局。襄花公路全线通车后,主要邮件运输从1931年起改由襄花公路 汽车带运,边远地方邮件则仍依靠人力接送。
1930年,随县电话局正式成立, 长途电话线经安陆、花园达汉口,经枣阳达樊城。同年,县内撓绱宓缁皵开始架设,设立 有县城、两水沟、厉山、万和店、尚市店、安居、环潭等11个通信所。到1933年,已有10个 通信所接通,县内线路总长445公里。1938年,又架设了随县至罐子岭的85公里线路,与河南桐柏县接通。
(四)新式金融机构的建立
金融业是外国资本掠取中国农产资源的重要环节 。作为鄂北豫南重要的农产集散市场,随县的金融业却一直不甚发达。光绪年间,州城内仅有“韩洪兴”、“黄天合”两家当铺,以收取衣物为质押,向普通民众进行放款剥削。质押放款一般为抵押品价值的五成左右。民国初年,王洪璋创办“随裕银行”,因资金不足,开业仅3个月即倒闭。“金融纯以农产品丰啬为转移”,市场交易诸多不便。每逢农产品收获季节 ,汉口等地商人均须携带大量现金,前来收购粮棉等农副产品。县内城乡间的资金融通则主 要依赖高利贷、典当、质押等方式。官府征收赋税及民间买卖、商业交易皆赖银两、纸币、铜元计值,“距城较远者,纸币不能通用”。
1936年9月,湖北 省银行在县城玉石街成立办事处。1937年1月,该办事处改 为支行,内 设营业、总务、会计、出纳各股。1941年3月,随县政府与地方商号筹备随县银行。次年5月 ,由财政部核准发给营业执照。11月,该行在环潭正式成立,抗战胜利后迁回县城。
在农村信贷方面,1934年,湖北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在随县设立农村合作指导员办事处。该办事处 举办农村合作训练班,组织成立信用、利用、供给和运销四种合作社。陆续成立有杨家畈、 谢家寨等14个合作社。其中,信用合作社有社员595人。到1935年7月,计建立有淅河、均川、安居3个合作社区联合会。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业务是发放农贷,项目分为一般生产贷款 、农田水利贷款、棉花改良贷款等。到抗战前夕,全县52个信用合作社共计发出农业贷款77 44元。1942年6至10月间,信用合作社代理发放战区农业贷款615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