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近现代随州社会的变迁 (2)
  • 发布时间:2013-03-08 10:55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admin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第三节   民主革命时期随县人民的反帝 反封建斗争

  随县人民具有悠久的革命斗争传统。辛亥革命后 ,伴随着新式教育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青年外出求学,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就像 一 批批火种,加快了随县社会与外部世界融合的速度。

  一、五四运动前后随县的反帝反封建活动
    
  1917年冬,在武汉读书的张绍书、阮芳〓、丁觉群等人加入了恽代英组织的进步 青年社团撊松鐢,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他们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 爆发后,逐渐波及到一般乡镇。张绍书、〓赓洲等人受武汉学联派遣回到随县,组织和发动 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声援北京和武汉学生的爱国斗争。县城高等小学堂、国民小学和女子 小学的师生出于义愤,商定统一停课两天,上街示威游行。6月24日,各校300余名师生高举 横幅和彩旗走上街头,抗议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次日,县高等小学百余名师生组成数支抑制“仇货”宣传队,积极宣传不售、不买、不用洋货,他们还前往各商号协助清查,并把抵制日货运动推向农村乡镇。环潭、安居、均川、柳林店、洛阳店等集镇,都出现了“焚毁仇货的场面”。
    
  五四运动期间,随县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在剖析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旗帜的引导下,以学校和文化场所为阵地,向封建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发起进攻。1920年 2月,张绍书、陈忠农、周耀先等联络20多名进步青年,在烈山书院成立了“随县新文化协进会”,以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观念;提倡科学,反封建迷信和包办婚姻;提倡文学、白话文,反对四书五经、八股文为职任。协进会在县城等地从事民众教育,成 立了文化讲演所和国民教育自治会,制定《随县改革教育初步章程》,推动全县国民教育的 普及和发展。
    
  1919年暑假期间,随县在北京、武昌读书的杨重熙、刘万秩、张绍书等回乡 度假。出于对家乡闭塞、落后现实的不满,他们创办了《觉剑》周刊,期望通过宣传新文化 ,唤醒民众投身于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行列。该刊文体灵活多样,16开4版,其经费来自 主要参与者和县城部分教师的捐助。稿件全部是编辑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撰写和征集的,并 在武昌启明化学工业社印刷部排版印刷,每期印数1000份左右。最初仅在县城内秘密传 阅,后扩大到淅河、安居、厉山、唐王店等地的学校,最后在全县主要乡镇小学中普遍 发行。《觉剑》的普遍发行,以及它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启迪民众觉悟和抨击封建统治方面 所发挥的作用,引起随县地方当局的恐慌,在向省署呈文请求查处的同时,便迫不及待地派 出警察,前往各学校搜缴该刊,缉捕编辑人员,《觉剑》被迫停刊。

  二、北伐战争前后 随县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一大 召开,确定了联 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翌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立党组织和 加强党在革命运动中的领导作用。根据这一精神,随县在武汉读书并已加入共产党的阮芳〓 、张绍书、陶继侃、李彩奇等请求派回随县开展工作。1925年6月后,中共武昌地委陆续派 出刘顺成、阮芳〓等回随县筹建中共组织。7月9日,中国共产党随县小组在县城“启明化学工业社”秘密成立,有党员6人,张绍书为组长。中共随县小组的建立,结束了少数先进知 识分子在黑暗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局面。随县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25年9月,李彩奇、杜品越等人回到随县工作,传达了武昌地委关于建立中共随县支部 和全面开展工农运动的指示。经过召开党员会议,成立了中共随县支部,李彩奇任书记,同 时决定分头进行翻印进步书刊、深入各乡镇筹建农民协会、发展党团组织和筹建国民党随县 临时党部等工作。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出师北伐。随着北伐军在两湖战场上的 节节胜利,革命重心从广州向武汉转移。同年9月,国民革命军进驻随县县城,随枣团防总 办严山谦率部倒戈。在国民革命浪潮的推动下,随县工农青妇运动迅猛发展,共产党和国民 党组织均开始公开活动。10月4日,中共随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在厉山镇成立,李彩奇任书记 。22日,国民党随县党部成立,李彩奇、罗梦炎当选为常务委员。11月,严山谦部发动叛乱 ,袭击鄂北绥靖处,并在县城大肆镇压工农运动。经中共随县特支速报武汉,国民革命军迅 速前来平定叛乱,收复了县城。随县革命运动重又高涨。县总工会、农民协会、学生联合会 、妇女协会和商民协会相继筹备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空气异常高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革命进入紧急时期。七·一五汪精卫集团反革命政变后,时局更加混乱。7月初,中共随县特支改组为随县临时委员会,傅良驹任书记。同年中共摪似邤会议召开后,鄂北 各县被列为全省秋收暴动的重点地区。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北省委先后派遣张学武、李富春、王一飞以及陆沉、阮芳〓来到随县,领导秋收暴动,并批准成立中共随县委员会,隶属中共 鄂北特区委员会,有党员60余人。1927年10月12日,中共鄂北特委成立;1928年2月,相继建立了祝林、青苔、吴山三个工农武装割据区,有人口近11万。期间,工农革命军鄂北总队随县独立大队扩编为独立支队,李子宾任支队长,李彩奇为党代表。1928年7月吴山武装暴动失败,中共随县县委改组,旋于1929年春撤销。不久,中共祝林店支部委员会改为中共随县祝林特别支部委员会,隶属 中共信阳中心县委员会,有党员28人。在此期间,工农革命军鄂北总队十五大队成立,坚持 桐柏山地区的斗争。1932年6月,随西革命根据地丧失,随北革命根据地受挫。中共新阳店 支部委员会和祝林店支部委员会分别领导两支红军游击队,在大洪山和桐柏山坚持武装斗争,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第四节 民国时期随县的社会经济

  随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历史甚为悠久。淅河、厉山 、安居、环潭是为县内四大商镇。民国时期,由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增长,随县商业市场一 度十分活跃。1927年,仅县城内就有各类商号300余家。此后,武汉等地工业品大量行销随 县,汉口一些商行派人前来设庄开店,大量收购农副土产。到1937年,县城已有商号440余 家,从业人员逾千人。较大的商号有童永裕、协泰洪、怡泰昌、德裕恒、振华信、吴义发、 刘洪茂、李纯斋等。计有百货、匹头、杂货、粮行、花行、山货、饮食服务等50余种行业。 其中仅粮行、花行就有80余家,居各业之首。商号分布以县城西关为最多,东关次之,南关 最少,故有“穷东关富西关,破铜烂铁是南关”之说。作为鄂北农业大县,在这一时期的随 县市场上,农副产品的交易数量十分可观。

  一、农产品市场的活跃
    
  (一)棉花贸易的显赫地位
    
  商品流通形成市场,商品流通的量决定着市场的大小。棉花是随县主要的 农产品,棉 花及棉制品历来是本地商贾争相经营的商品。早在清同光年间,行销山西、陕西一带的随州 长头 布即年达250余万匹,折合皮棉6万余担,价值达3000余万两。棉花生产在本地社会经济生活 中的重要地位已可见一斑。但时至民国初年,随县棉花市场的规模仍十分有限。农户所产棉 花,除少量出售外,主要用来纺纱打线,以织助耕。种棉少者,或以线换花,或以布易棉, 俗称摯蜃饠,用以调剂余缺。在洋纱、洋布销流渐广的情况下,由于棉花市价 起伏不定,农户植棉的积极性屡受挫折,加之种植技术落后,棉种低劣,以胡花和鸡脚棉 为多,亩产皮棉多在10斤左右。农户除自用外,所剩无几,能够远销外地的棉花数量十分有 限。据《湖北全省实业志》记载,1920年前,随县每年销往汉口的棉花仅在1万担左右。
    
  民国初年,为了富国裕民,南京临时政府以及随后成立的北洋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发展 实业和振兴农业的政策。1914年3月,农商部以奖励棉业输出,非先推广植棉、增加产额不 可,在农商总长张謇的主持下,拟定植棉制糖条例,呈准公布。凡扩充植棉者,每亩奖银2 角;改良植棉者,每亩奖励3角,“宜选埃及或美洲之棉种”。同年7月,又公布奖励植棉 条例施行细则,确定湖北、直隶等11省为植棉区域。凡经勘定之植棉县份,如有 未垦之荒地,县知事须设法招垦,扩充植棉。同时,咨行各省广设农业试验场。1915年3月 ,农商部在武昌设立第三棉业试验场,采购美棉各籽种,从事品种选育、比较试验。湖北实 业厅后又分别设立棉花试验场6处,负责鄂西及汉水流域各县棉花品种的改良与推广。嗣又设立棉产改进处于省内各主要产棉州县。自20年代美国棉种大批引入随县后,全县美棉种 植面积迅速扩张。到1933年,全县28.6万亩棉田中,美棉种植面积达20.2万亩,占全部棉 田面积的71%。为了弥补美国棉种易于退化的缺陷,1937年又从河南灵宝购回改良美棉种,试验效果很好,推广于全县。
    
  由于美棉产量较普通中棉高出四成,随县棉花产量遂有明显的提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棉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对于棉花数量和品级的要求日 益提高。于是,商人提价竞购,农户则纷纷扩种棉花。随县细绒美棉的种植比例年有增长,棉花贸易随之空前活跃。
    
  1926-937年的12年间,随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和皮棉输出额均居 全省第一位。最高年份的植棉面积达到69万余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超过江西全 省的棉田面积,与安徽全省的植棉面积不相上下。据《豫鄂皖赣四省之棉产运销》统计:19 26?934年的9年中,随县棉花的平均种植面积达到66万亩,约占全省棉田面积的7.84 %;平均年产约20万担,占全省产量的9.78%,同居全省之冠。1934年,仅淅河、厉山 、安居、环潭4镇输出的棉花就达16.57万担,价值达623.5万元。
    
  至于棉花品级,唐 镇 、厉山镇、县城、安居一带所产细绒,纤维极细,色泽亦佳,为省内第一。由于随 县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货源充足,销路颇广,全县较大市镇,如城关、厉山、环潭、淅河、安居、唐镇等,均成为棉花集散地。其中尤以城关和厉山为最。每逢集期,棉花交易异 常兴旺,卖主中除本县的棉农、棉商外,还有枣阳及河南桐柏、唐县等地所产棉花运来销售 。买主中则除本县行户大量收购运销武汉外,武汉棉商每逢收花时节也派人前来安庄设店,大量收购。在棉花大丰收的1928年,随县市场成交棉花额达57.2万担,大多运往武汉等地 。
    
  棉花商业属于旧式商业。随县棉花市场主要由花行、贩运商、手工织户组成。厉山镇秦 观楼开设的秦荣记是县内最大的棉花商号,有资金30万元。秦为人干练,经营有方,资金 运用灵活,或先收棉后付款,或先付款后收棉,买卖方式灵活便利。秦荣记经常利用汉口棉 商提供的大笔预付棉款来大量收购棉花,同时十分注意掌握市场信息。该号在汉口派驻代理 人 ,安装有电话,对汉沪棉花市场行情了如指掌,因而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年收花量约占全 镇的2/5之多。其后,该号因县署明令抬高7倍营业牌照税之后,月月亏本,被迫兼营粮食 和杂货。

  (二)米谷贸易的活跃
    
  粮食是封建社会最重要 的商品,粮食商品化的程度是商品经济发达水平的重要标 志。农村中有多少粮食可以运出,往往成为市场大小的一个界限,也是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发 展空间的界限。民国中期,由于随县工商业的发展,以及经济作物种植比重的不断增长 ,促使随县粮食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上流通的粮食不断增多,粮食市场的规模日趋 扩大。
    
  这一时期随县市场上流通和输出的粮食,包括农户之间在地方集镇上调剂品种和余缺 ,以及农户为缴租纳赋被迫出卖、而日后仍需返销的口粮,其主要部分是因省内粮食不敷、自给地区增多而带来的大量粮食流通。1932年前后,仅县城、厉山、环潭三地就有粮行240余 户。全县以经营粮棉油为主的私人商号、行栈就有323家,著名的商号、行栈有楚昌明、阮兴记、信丰成 、秦荣记、秦福记等。
    
  粮食贸易的活跃,同随县是典型的农村社会不无关系。在随县13 7,829户人口中,农户有120,677户,占总人口的87.56%;全县耕地面积112万市亩中,水 田为8 19,191市亩,占70.8%,户均耕地9.6市亩。粮食作物中以早稻种植最为普遍,品种有“七月早”、“江西早”、“盖草粘”、“湖南早”数种。“盖随地多砂质壤土,缺雨既旱,播种早稻,期免旱灾”。如无荒歉,出产足以自给,丰年则可输出稻谷30余万石。至于粮食消费,随县“民风朴实勤俭,男女操作,寒暑无间,故农户耕地虽狭,对于生活,尚勉能维持”。每年输出之米 谷,约占总产量的2/5。1934年,全县输出稻米价值383.7万元,仅次于棉花,居全县大宗 输出产品价值第二位。同年输出小麦价值116.6万元,居第三位。“集中于县城之小麦,多系四郊附近各村之所生产者。由产地运至城中,以小驴驮负或人力手推车运输之…… 平均每行一里,均须脚力一分。《平汉铁路老河口计划支线经济调查报告》,1 937年2月
    
  由于粮食贸易的活跃,随县粮食市场在鄂北各县颇具知名 度,邻近的枣阳、唐河、桐柏、泌阳、信阳等地的米谷杂粮,很多是通过随县粮食市场集散输出。其中“厉山因滨临氵员支流之氵厥,可通盘楫,故集中米谷甚多,丰年时达十二万 石(老斗),约合二十万市石”;“由环潭支出者,齐米及熟米各占半数,目的地皆为汉口,供给民食”。米谷交易以每年旧历6月以后,9月以前,河水涨发,新粮上市时 为旺季。如厉山粮食市场以每年5、6、7三个月为交易之旺季,以每月之双日为交易之集期;环潭市 场则平均每双日集可成交输出稻米600石以上,“常年均有交易,惟有秋初新粮上市及废历7月以后河水涨发,行船畅速时为旺”。1928年后,汉水航运受到 战乱影响而时常中 断,鄂豫交界各县所产芝麻油、棉籽油纷纷改为陆路运输,经枣阳运至环潭上船,再沿府河运往汉口,最盛时年达20万担之巨。1937年,仅县城一地运往武汉的粮食就达58.2万担,其中稻米47.6万担,蚕豆7.5万担,小麦2万担,其它杂粮1万担。“本县出口之小麦皆系红麦,运至汉口,供给各面粉厂磨面之用。”《平汉铁路老河口计划支线经济调查报告 》,1937年2月

  (三)禽畜贸易
    
  随境山地颇多,可牧面积广阔,因而耕牛颇多,平均每农 户几近一头。惟农户中佃农占有很大比例,每户耕地平均仅为10亩,“经营既小,合股买牛或租用耕牛者甚为普遍”《湖北省农村调查报告》第5册《随县》,1937年10月。至于马、骡、驴等为数亦不少,因境内农产运输,除用人力外,“多赖力畜也”。1934年 ,全县共有黄牛26,174头,水牛23,524头,马2165匹,骡1116头,驴12,955只,猪39,8 90只。以 全县农业人口12万户分配,户均有牛0.41头,猪0.33头,每牛耕地12市亩。
    
  大量畜禽的存在,为随县畜禽交易提供了条件。民国年间,畜产品完全由私商经营。1933年,全县运销汉口肉猪2万余头,菜牛5000头,菜羊1万余只,总值49.5万银元,成为汉口的主要畜禽供应地之一。同年,县城、厉山、淅河、均川4镇计有私人肉案107处,当年屠宰肉猪3.6万头。

  (四)土特产市场的发展
    
  随县手工业堪称发达,最著者为 长头布、木炭和蜜枣三种。长头布 系手工纺织所出。随地布匹甚多,除自用外,商人多设庄收买,行销陕甘等省,又可作花包之用。每匹长5丈,宽1尺,价值1.5元左右,以安居所出纱匀布平为最佳。全县以纺织为生 计者有5719户。
    
  木炭用栎树烧成。随县多山,遍植栎树,农民于秋冬之交,入山砍伐,截 成 3尺许,就地挖窑,将枝横直摆架,以火燃之,连续3天,待木性将完,再以湿土覆盖其上,余火熄灭,即成木炭。每百斤约值1.6元。除本县自用外,尚多行销武汉。火力甚佳,不逊 于宜昌之白炭。亦可代替汽油,作木炭汽车之燃料。
    
  金黄蜜枣向为湖北名产。随境枣树甚多,所出之枣尤大。蜜枣每斤3角左右,以安居出品为最佳。行销武汉等地,以其“色如琥珀,体丰肉厚,沙酥爽口,甘之如饴”。湖北省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随州志 ·土特产》,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而负盛名。

  二、传统经济的演变
   
   随县素为纯粹之农村经济 社会,工业向不发达。民国初年,县内各市镇仅散布有纺线织布、编织篾器、焙烧砖瓦、制陶、酿酒等手工作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受国内兴办实业热潮的冲击,随县经济的发展颇受影响,为这个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受到一次大战期 间国内民族工业勃兴的影响,20年代前后,随县地方经济一度迅速发展。全县已形成了75个集镇,外地商人和工商业者纷纷来随 县落籍,全县登记商号猛增至420余户。氵员水、氵厥水两岸的环潭、安居、县城、淅河、 〓 家河、厉山等7镇,均兴建有码头。在陆路交通方面,则形成了9条商路。1924年,经厉山镇绅商康仪丞出面倡议,随县、安陆、应山、孝感4县商民共同集资兴建襄阳至花园的公路。 同年1月,襄花公路南段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股东大会推举廖鸿轩为总经理,康仪 丞为协理,周骏声任董事长,共同主持和发动私商集资入股筑路。共计集股金25万余元。1925年3月,襄花公路南段全线通车,横贯全县,从随阳店出发,经唐镇、厉山镇、随县城、 淅河镇、马坪镇、安陆、陈家店至花园,全长155公里,共用资金26万余元。嗣后从汉口购回“福特”牌汽车2辆,开办客货运输业务。1928年,汽车增至10余辆,每日发往枣阳、花园班车各2班,年营运收入在18万元左右。到抗战爆发前,又有随草、随洛等公路通车。原发往枣阳的班车延长至老河口,当日直达。同时增开随县至樊城、至花园班车,日客运班次增加到6班。

  (二)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经 济势力的渗入,一方面从随州人民手中廉价掠走农产资源,同时,也对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客观上促进 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一次大战期间国内市场的变化,随县传统手工业开始向以机器 生产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厂阶段过渡。
    
  1914年,随县贫民工厂开办。计有木织机6台,铁制织机2台和工人8名,生产“电光布”。1924年,商人〓庚州及随县实业局又分别开办“汉东工厂”和“随县工厂”,共有工人30余名,木、铁制织布机14台,产品有电光布、土纱棉布、条格棉布、粗纱布等。同年春,县城丁姓商人兴办私营“随县工业研究社”,生产 各样干电池,后又增加牙粉、发油等品种。到20年代中后期,县内已相继开办有纺纱、织布、缫丝、织袜、毛巾、电池等11家小工厂。此外,古城、柳林店、二道河等地的私营作坊,在以往采用土法采矿炼铁的基础上,创办了几处铸锅厂,每年铸锅万余口。县城、厉山、淅 河、安居、环潭、均川等地还有糟、砻、榨、木、竹、陶、酱等作坊209处。1934年,随县政府从国民党驻军手中购买柴油机和10千瓦直流发电机各一部,主要供学校和政府机关照明之用。
    
  在全县粮食市场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粮食加工业也有所发展。随县城乡向以砻坊、榨坊,采用人力、畜力和水力加工粮食及油料。1934年,县城 几户私商合股建立“汉东面粉厂”,以汽车引擎为动力机,配置面机1台,雇工20余人,日加工小麦5000余斤。1936年,又有高姓商人集股在东关创办“迎丰米厂”,计有平房6间, 米机1台,雇工8名,日加工稻谷3000余斤。1936年,又有随园米厂创办于南关,有厂房270 平方米,米机1台,雇工12名,日加工稻谷5000余斤。粮食加工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机器 的引进和使用。随着地方工商业的逐步发展,以纺织、店员、搬运和手工业工人为主体的随县工人阶级应运而生。到1924年末,全县各行业已有工人2200余人,成为随县政治舞台上的一支新生力量。

  (三)邮电通讯事业的兴办
    
  随州电报局成 立于光绪十年(1884年),连接汉口至 襄阳电报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有随州邮局的开办。民国初年,县内增设安居、环潭 、 净明铺等邮政代办所,邮政通讯范围不断扩大,邮路相继开辟,边远乡镇由邮局派员专门投 递。1918年后改称随县邮局。襄花公路全线通车后,主要邮件运输从1931年起改由襄花公路 汽车带运,边远地方邮件则仍依靠人力接送。
    
  1930年,随县电话局正式成立, 长途电话线经安陆、花园达汉口,经枣阳达樊城。同年,县内撓绱宓缁皵开始架设,设立 有县城、两水沟、厉山、万和店、尚市店、安居、环潭等11个通信所。到1933年,已有10个 通信所接通,县内线路总长445公里。1938年,又架设了随县至罐子岭的85公里线路,与河南桐柏县接通。

  (四)新式金融机构的建立
    
  金融业是外国资本掠取中国农产资源的重要环节 。作为鄂北豫南重要的农产集散市场,随县的金融业却一直不甚发达。光绪年间,州城内仅有“韩洪兴”、“黄天合”两家当铺,以收取衣物为质押,向普通民众进行放款剥削。质押放款一般为抵押品价值的五成左右。民国初年,王洪璋创办“随裕银行”,因资金不足,开业仅3个月即倒闭。“金融纯以农产品丰啬为转移”,市场交易诸多不便。每逢农产品收获季节 ,汉口等地商人均须携带大量现金,前来收购粮棉等农副产品。县内城乡间的资金融通则主 要依赖高利贷、典当、质押等方式。官府征收赋税及民间买卖、商业交易皆赖银两、纸币、铜元计值,“距城较远者,纸币不能通用”。
    
  1936年9月,湖北 省银行在县城玉石街成立办事处。1937年1月,该办事处改 为支行,内 设营业、总务、会计、出纳各股。1941年3月,随县政府与地方商号筹备随县银行。次年5月 ,由财政部核准发给营业执照。11月,该行在环潭正式成立,抗战胜利后迁回县城。
    
  在农村信贷方面,1934年,湖北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在随县设立农村合作指导员办事处。该办事处 举办农村合作训练班,组织成立信用、利用、供给和运销四种合作社。陆续成立有杨家畈、 谢家寨等14个合作社。其中,信用合作社有社员595人。到1935年7月,计建立有淅河、均川、安居3个合作社区联合会。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业务是发放农贷,项目分为一般生产贷款 、农田水利贷款、棉花改良贷款等。到抗战前夕,全县52个信用合作社共计发出农业贷款77 44元。1942年6至10月间,信用合作社代理发放战区农业贷款615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