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近现代随州社会的变迁 (1)
  • 发布时间:2013-04-26 10:46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苏杰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第一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随州的政局

   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充满 血泪和屈辱的历史。作为荆 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州社会经济自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内地后,渐趋发生变化 。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的冲突和演变,随州跨入了近代社会。

                          第一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随州的政局

    一、政区的变迁及其地位

    随州地广人众,向为鄂北 各县之冠。宣统三年(1911年),有167,217户、1,100,670人。民国年间因战乱频 仍,人口呈下 降趋势:1934年减至149,000户、750,000人,抗日战争期间更减少至113,744户、701,5 05人。

    清同 光年间,随州行政区划大致沿袭清前中期定制。同治八年(1869年),除关厢外,共有4乡22里,每里10甲。4乡即州城以东的上名乡,辖平港里、古马里、黄连里、金钱里、大义里; 州城以西的山乡,辖梅立里、落棚里、铜钵里、圣堂里;州城以南的川乡,辖府君里、 紫溪里、君山里、归仁里、新厢里、楚里、潞里;州城以北的岁丰乡,辖会盘里、仁心里、 正司里、归化里、关厢里和城厢。民国初年,旧制尚无变更。直至1930年前后,方将清代里 甲划分为20个区。1931年改划为10个区,各分辖若干乡。1937年更合并为6个区,其中万家 店区辖淅河、塔湾、高城、神农、佛山、两水等6乡;天河口区署辖祝林、草店、天河口、 刘家河、万和、青苔等6乡;吴山区辖新城、王家集、唐王、万福等4乡;环潭区辖环潭、安居、氵员水、净明等4乡;长岗店区辖长岗、洪山、双河、尚店、古城5乡;贯庄店区辖均川、 柳林、慈山、文毅、洛阳、紫石6乡。抗日战争爆发后,境内共产党、国民党、日伪三种政 权交叉并存,控制区域犬牙交错,行政区划呈现复杂的局面。时至1949年,全县计设10区73 乡,下辖858保4417甲。区公所中除一区设于县城外,其余分设万家店、草店、万和店、唐 镇、厉山镇、环潭镇、茅茨畈、均川镇、洛阳店。

    二、政权的建制

    有清一代,仍沿为随 州。雍正七年(1729年)以州无所领,属湖北布政使司德安府,按摮宸逼D褦标准,定为?繁疲难敗?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废府改县。随州改为随县,州署改称县知事公署,属湖北 省。1914年改属江汉道。县知事公署内分科治事,设立内务、总务、教育、实业等科,各科 主管称为主任。科下设股,股设主稿员,下设书记。同时推行地方自治制度,设立县议会和 参事会管理地方事务。1927年湖北省政府建立,随县改隶湖北省,定为二等县。县知事公署 改称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1930年,县政府内设财政、教育、公安、建设各局。1931年 改隶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为专员公署所在地。1936年后又改隶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专员公署仍驻县城。抗战胜利后,经湖北省政府厘定上报,定为一等县。到1947年,县府人 事编制为59人,县属机构20个,有职员326人,公役146人。

    此外,1927年秋至1929年2月 ,中国共产党发动随北武装暴动成功,建立了祝林、青苔、吴山三区革命委员会。1931年4 月至1932年6月,桐柏山苏区、大洪山苏区建立了5个乡苏维埃政府。1940年6月至1944年9月 , 中国共产党在随县境内相继建立了随南县、应随县、信随县等爱国民主政权。1949年5月, 随北、随南县并入随县,并将随枣、应随县所辖原随县地域划归随县。

    三、赵邦璧起义

    咸丰同治年间,湖北是太平军与清军浴血奋战、反复争夺的重要地区。1854 年3月,太平军由应 山进入随州,在攻陷州城后,转往安陆府城。次年4月,太平军回师随州,相继攻占双河、 茅茨畈、朱家集、环潭等地。4月14日,太平军陈玉成部与清西安将军扎拉芬交战于小淅河 。15日再战于五里铺,清军溃败,扎拉芬毙命。5月9日,太平军结集马坪港,继而西进,由 南门攻随州城未克。

    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影响下,湖北各地的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其中 随州的赵邦璧起义颇有影响。1855年9月,随州境内山乡赵家台人赵邦璧,率饥民占据大 洪山举行起义。赵19岁曾参加德安府武试,中秀才,被推任落湖里九甲甲长、团总。1855年 随州大旱,路有饿莩。赵向知州呈报灾情,请求减免赋税,遭到斥责。赵邦璧遂组织饥民?吃大户敚恢莞侥茫矣鲈置窠饩取?月9日,赵率众起义,占据大洪山。赵自称皇帝, 下封宰相、军师、大将军、二将军等官制,定国名摵笏螖,年号定为撔旅駭,铸摵笏?通宝斕摇M?0月,义军在太平军的支援下,先后攻克安陆府城和京山、随州所辖10余 个乡镇。11月,又攻占双河镇、枣阳之唐店、平林店;襄阳府之蔡阳铺、东津湾。同年末, 赵率部进攻襄阳府未克,退回大洪山。1856年2月,摵笏螖义军攻占安陆,清安陆知府投 降。7月,义军回攻随州茅茨畈,大获全胜。10月,前来镇压的清军被击溃后,清随州知州 被困而签署摷趺馇笖文告。11月,义军攻克随州城,焚毁州署和南门城楼,
在与清军激 战 后退回大洪山。嗣又与太平军配合攻占安陆府城。11月末,10万清军合围大洪山,赵邦璧阵 亡,起义军残部逃往河南。

    四、军制与驻军

    随州地当荆豫之交,北凭桐柏山,车官毂中州平原,南依大洪山,屏障江汉,其间随枣孔道岗领纡盘,故有撝性啵褐麛之称 。 鸦片战争中,太平军、捻军和赵邦璧、白朗起义军在境内都留下斗争业绩。清光绪年间,随 州设立营署,驻有参将一员,领兵800余名,防守州城及主要关隘。宣统年间,随州驻黄防 营管带一员,领兵600余名,分驻大碑店、环潭、安居及州城。民国初年,湖北军政府派遣 安襄郧荆招讨使,前来随州接受黄防营投降,随州光复。翌年,北洋军2000余人进驻县城、 环潭、唐镇、万和店等地,阻击白朗军。其后,县知事公署设立自卫团,下领边防大队。19 18年,随县设立保卫团公所,下辖50余个团防局,分由团总或团董统领,人数多寡不一。

    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一部进驻随县县城,不久改为鄂北绥靖处第二师。1928年, 随县自卫大队成立,下辖5个中队,计有官兵560人,后改称保安大队、常备大队和警备保安 大队等。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五战区部队扼守桐柏山和大洪山区,随县成为对日军作战的前 沿。县政府内设立军事科,负责编制国民兵名册,并组建后备队和预备队。1939年4月随枣 会战,日军攻陷县城,驻县日军兵力最多时达1300余人。抗战胜利后,改国民兵制为民众自 卫队,实施国民兵训练,办理征兵事务,调查统计公私武器,办理警卫、侦缉及其他军事事 项。1948年成立随枣团管区摻斯仓富硬繑,下分3个大队及桐柏山、大洪山两个指挥部。

    作为湖北革命老根据地之一,随县工农革命运动自大革命时期兴起,到土地革命时期创建随北苏维埃政权。抗战期间,随县地处华中抗日斗争前线。1941年4月,新四军第五师在随 南建军,创立了以白兆山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中原地区三 大主力部队在随北会师,境内南、北山区分驻江汉军区和桐柏军区,并先后建立随南县指挥 部、随北县指挥部、洪山县指挥部、随枣县指挥部、应随县指挥部等,成为解放鄂豫两省, 支援人民解放军大举南下的重要基地。刘少奇、李先念、贺龙、徐向前、高敬亭、陶铸、陈 少敏等人都在随县从事过革命活动。随县人民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五、军阀统治时期的随县

    1911年10月武昌 首义胜利后,湖北军政府安襄郧荆招讨使军务 处先锋驻节枣阳,随州革命党人吴少伯、李亚楠前往晋见,报告驻随清军情况。1912年2月1 1日,清军驻随州管带向招讨使军务处求降,随州光复。1913年4月,北洋军为镇压白朗起义 进驻县内,与白朗军多次爆发战事。1917年8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发动护法 战争。同年12月,原湖北新军统领林翼支联络环潭、厉山、刘家河等地民团,筹建随县保卫 团以为响应。1918年5月,随县保卫团在安居正式成立,林翼支任团长。1924年3月,北洋军 驻随部队以私通广州政府罪,枪杀林翼支。1925年5月,随枣团防总办在唐镇成立,严山谦 任团总,下辖40余个团防局,有枪3000余支,团丁4000余名。在军阀政府的指使下,各地团 防局摊派的名目繁多,有如牛毛,甚至一年要预交十年的捐税。县内公开征收的国税即有过 境销户税、契税、牙税、当税、膏盐税、屠宰税、印花税、契纸费等项,地方税包括串票捐 、 税票捐、学捐、米谷捐、钟祥船捐、夫役捐等。剥削之重,怨声载道。1926年2月,团防总 办公署移驻县城。国民革命军进驻随县后,严山谦反正,所部被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暂编第十一师。

 

第二节 清末民初随州经济的变迁

  随州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盛产棉粮,林木资源也十分丰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随州始终得以保持鄂北重要商埠的地位。各区市镇凡12处,以厉山、环潭、安居、淅河4镇为最。

  一、清末民初随州的经济结构

  1840年以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广大农村 社会仍然是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也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 。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毛泽东:《中国革 命与中 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18页。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使用军事、 政治、经 济和文化的侵略手段,在中国攫取了一系列特权,使中国社会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 沦。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势力逐步深入中国内地,大批舶来品源源输入,农副产品大量输出 ,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特征的随州社会经济结构,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曾在乾 嘉年间迅速发展的随州社会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迂回曲折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农产商品 化和传统农业近代化的进程有所加快,农业生产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农产品市场变化的 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剥削仍居主导地位,农业经济中分散的小农 经 营方式仍处于绝对优势。

  随州幅员广袤,民物康阜,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历史甚为悠久 。咸同之际,兵燹频仍,东西交扰,州凡五陷,交通梗塞,凡百凋残。光绪年间,社会环境 渐趋安定,经济得到缓慢发展。到辛亥革命前后,外国商业资本渗入本地市场。1912年,德 裕恒号试销洋靛,畅销一时,逐渐发展成为县内专营洋货的最大商号。伴随着国内外商业 资 本的输入,随地商业市场呈现活跃。

  二、随州商业活动的新特点

  随州地土深厚,故多土著不外徙光绪《德安府志·风俗》。农业社会的色 彩异常浓重。民国初年,随县棉花生产有所发展,城乡间纱花对流明显加快。从各乡镇运往 县城的土布一项年达4万余匹;输出则以稻谷、棉花、长头布为大宗。花行、花号纷纷应运 而生,仅县城、厉山、环潭三处即有棉行、粮行百余家。棉花贩运商在产地零星采购后,聚 零成整,运往汉口等地销售。因经营洋货有利可图,县内不少大中商户转营洋货,外地行商 落籍本县者也不断增多。本省商帮中以黄帮势力为最,省外商人中则以江浙籍为多。在商业 利润的驱使下,本县还有许多地主投资商业。民国初年,城关一带就有张、黄两姓地主开办 的商店10余家。

  中日甲午战争后,洋货进口成倍增长,大批廉价的机制棉织品通过各 种 代理商,潮水般地涌入城乡各地,并开始挤占湖北棉花、土布的省外市场。随州传统的家庭 棉纺织业经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洋纱、洋布进口年盛一年,不惟衣土布者渐稀,即使织布 者亦买洋纱代替土纱。尽管广大农民仍以穿着土布为主,但机制棉布由于具有幅宽、细密、 轻薄和色泽美观等优点,逐渐被城镇居民所接受。由于外国厂商对棉纱的价格和品种不断加 以调整,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要,同时,作为纺纱原料的棉花价格又在不断上涨,致使采用 洋纱织布的农户越来越多。县内许多原来购买棉花纺纱织布的农户发现,使用洋纱织布较之 购棉纺纱更为合算,于是,本地产布之乡向用土纱者逐渐改用洋纱,洋纱销行渐广。大量棉 花从手纺车上解脱出来,棉花输出额不断有所增长,并逐渐成为随县土货输出的最大一宗。

  随州向为湖北著名的棉布产区,土布一直是大宗输出物品。“随地产种木棉 ,秋熟后贾贩鳞集,随民多持此为生计。同治《随州志·物产》。 仅厉山、安居一带即有木织机万台以上,日产“长头布”2万匹左右。因其布面平整,经纬 紧密,深受省内外客商的垂青。山西、 陕西布商接踵而至,设庄收购,每年贩运土布出境多时达200万匹以上,行销范围近至汉中,远及川藏。随州一般农户家中,男子力田,女子纺绩,以织助耕。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这种异常紧密的结合,造成农业生产自给比例高,而商品率低的特点。例如棉花中的大部分 即被用作自纺自织及网制棉絮,家织土布成为棉花的主要消费形式。这种生产、消费过程的 不断循环,一方面制约着棉纺织长期未能超出家庭手工业的范畴,另方面则起到了某种抵制 洋纱、洋布的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宜昌、沙市等地陆续辟为通商口岸,洋纱、 洋布涌入内地,但在像随州这样的土纺织发达的地区,却一度很难打开销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