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长者模式>随州发布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听单霁翔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发布时间: 2024-10-22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一个厚重而鲜活的声音响亮在金秋随州。

  

这个声音,来自北京故宫,来自故宫“看门人”单霁翔在随州讲述的文化力量。
  

这个声音,走进了随州干部的心里,启发了思维,正在成为大家齐心协力以文旅融合为牵引,打造“千年饭碗”的行动与实践。



10月14日至15日,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穿着他标志性的黑布鞋,给随州党员干部带来了一场题为《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的主题讲座。他还走进了炎帝故里景区,踏勘了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察看了随州博物馆,为景区建设出谋划策,为遗址公园把脉定向。

“让我们的考古遗址像公园般美丽”


2009年,单霁翔参加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时,鲜明地提出:“让我们的考古遗址像公园般美丽。”
  

在他看来,建设考古遗址公园不仅不妨碍保护,反而促进保护。有了规划,遗址会形成整体性的保护,人们不会在遗址上乱搭乱建,给遗址造成二次伤害。
  

北京为了恢复与建设圆明园遗址,当时搬迁了约一千户居民。一方面改变了遗址的整体面貌,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曾经蜗居在此的群众的生活品质。
  

擂鼓墩,随州文化标志。在此挖掘出曾侯乙一号墓、二号墓等墓葬,出土了不少国宝级文物。此区域内,现还存封土冢等诸多文物遗迹。
  


我市依托曾侯乙墓遗址、随州博物馆等规划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将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出土文物陈列、文博产业落地等结合在一起,打造一座“讲述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曾国历史文化和礼乐文明”的考古遗址公园。
  

今年7月,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2.3亿元,拉开了遗址公园建设序幕。
  


单霁翔在听取了项目规划策划方案后,认为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非常契合当下遗址公园建设标准,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指示精神的举措,也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文化生活的需求。
  

单霁翔表示,考古遗址公园要将曾侯乙墓遗址作为重点来打造,尽可能地恢复挖掘出土时的陈设场景,运用现代技术复原打造下葬、出土时的影像,供市民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文化、礼制景象。在馆陈时,尽量展陈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将其作为精品博物馆进行打造,让其成为随州文化宣传的重要品牌。
  

单霁翔认为,遗址公园建设除了恢复原有景观、展陈发掘文物外,还要规划建设游客可参与体验的场景,拥抱科技、拥抱国际、拥抱年轻人,让大家在研学中感悟文化的魅力。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可以布局编钟制作体验、现代科技敲击编钟等项目,丰富遗址公园的“打开方式”,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让更多文物跟观众见面是最好的保护”


讲座中,单霁翔剖析了我国诸多申遗成功的案例。回顾申遗之路,他认为,从文物保护走向了文化遗产保护,这个理念的转变很重要。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实现文化与生态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结合、古代与现代的协调、点与面的拓展等。
  

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他走遍了故宫9371间房间,启动了为期3年的故宫环境大整治,逐步扩大故宫开放范围。
  

经过努力,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从2014年的52%增长到今天的80%以上,丰富的家居馆、钟表馆、宫灯馆等受到游客的喜爱。同时,还通过新科技、新文博等将馆藏文物活化,真正地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兑现了“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的诺言。
  

随州一直致力于申遗工作,推动曾侯乙编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曾随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单霁翔认为,我们推动文化遗产申遗过程中,注重遗址面貌恢复、博物馆建设等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周边环境的整治,真正地还原遗址原有的意境。曾侯乙墓遗址要体现它的肃穆与庄重,展示出当时的礼乐文化魅力。
  

单霁翔表示,将考古文物展陈出来,让更多文物跟观众见面是保护的最好方法。随州博物馆要讲好馆陈故事,突出编钟、青铜器等核心文物,尽量连通起来、集中呈现,让人们看得懂、有记忆,更好地形成视觉冲击和文化积淀。还要讲好重要文物的故事,比如说它的历史故事、制作技艺故事等等。
  


单霁翔曾多次与曾侯乙编钟接触,在《国家宝藏》《非遗里的中国》等节目中,对曾侯乙编钟的历史、工艺等赞不绝口。他表示,曾侯乙编钟所蕴藏的曾随文化、礼乐文化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故事,向世界讲好编钟故事,推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空间广阔、潜力很大。
  

“申遗并非一时之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久久为功,推动一片区域的保护与传承,给未来留下充足的空间。”单霁翔说。

“文化遗产要融入人们现实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出要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还是现在的,更要走向未来。单霁翔理解,就是在妥善保护遗址的前提下,让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信息融入到今天人们现实生活中,通过参与性的活动,使它能够真的“活”起来。
  

在炎帝故里景区,单霁翔建议,突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指南针计划”中的随州贡献,充分挖掘炎帝文化、农耕文明等有关的发明创造,建设中国古代文明创造展示馆等,丰富市民游客参与性内容、互动性体验。
  

在随州博物馆,单霁翔提出,可以运用现代科技,建设数字博物馆,采用AR、AI等技术,实现与古人对话等,很好地吸引年轻人参与。同时,还可以建设考古乐园,搭建挖掘编钟的场景,拓展沉浸式体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在文化方面的享受。
  

让文化遗产在更大范围美起来、活起来、动起来,这既是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模式探索,也是文化创新发展融于当地群众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