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蔡河镇南界村—— 羊肚菌成致富“主力军”
  • 发布时间:2024-02-29 09:17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近日,走进广水市蔡河镇南界村羊肚菌种植基地,成排的黑色大棚有序分布。拨开棚帘,放眼望去,一块块营养包错落有致地躺在菌垄上。
  “这些营养包都是我们自制的,里面有小麦、玉米等菌丝种植所需的营养物质。”蔡河镇南界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满星说。
  羊肚菌是一种食药兼用菌,菌盖表面凹凸成蜂窝状,形似翻开的羊肚(胃)而得名。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菌中之王”。
  南界村地处广水市北部,桐柏山南麓,与河南省信阳市相交,210省道穿境而过,从淮河发源的小河流经村庄,气候阴凉湿润、流水干净清澈、土壤含沙量高,十分适宜羊肚菌种植。
  2022年,被南界村良好的资源优势吸引,从事食用菌行业5年的郑洁找到村里,流转10亩土地种植羊肚菌。
  村里落户了新产业,陈满星常去基地转悠,了解种植情况。“鲜羊肚菌卖到五六十元一斤,商家上门收购还供不应求。”陈满星眼馋不已。
  彼时,南界村成立乡村合作公司不久,发展了西瓜、土豆种植。“播种和收获期,一天到晚在田里,两手泥土一脚泥,收益还远不及羊肚菌。”南界村党支部书记李承松决定尝试种植羊肚菌。
  说干就干。2023年9月,南界村合作公司正式与郑洁签订种植合作协议,流转120亩土地种植羊肚菌。“我们出技术、找销路,村里提供土地、人力资源。”郑洁说。翻晒土地、搭建大棚、整理菌床、安苗下菌……短短3个月,78个羊肚菌种植大棚拔地而起。
  2023年12月,进行大棚巡护的郑洁发现土块上有成片蠕动的小白虫,仔细一看,小白虫似乎在啃食菌苗。她立刻取样,将样品邮寄到四川省农科院,经检测,确认为螨虫。
  “原始土地上种植的作物多用鸡粪肥,土壤偏酸性,近期天气变暖,易滋生虫害。”郑洁分析,她尝试改用偏碱性肥料,配合使用适量生态杀螨药,伴随天气降温,一周左右,虫害消失。
  有了上次的经验,为更加精细“呵护”羊肚菌,李承松带领村干部深入学习土壤处理、田间管理等专业知识。“棚内放置了测试仪,以实时监测氧气含量、土壤和空气的温湿度等。我们根据数据,及时给大棚通风透气,增光喷水。”陈满星俨然成为行家里手。
  产业发展也带动了一批村民就业。50多岁的村民雷光清在基地负责下种、点苗、盖膜等日常工作,月收入2500多元。70多岁的杨诗清是基地的看护工,每天负责观察大棚温湿度、菌丝长势等,“活很轻松,一个月有1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杨诗清笑着说。
  “羊肚菌生长周期短,预计4月集中采摘。”郑洁介绍,此前种植的羊肚菌主要销往四川和沿海城市,等申请到了质检报告,这批羊肚菌预计出口国外。
  为避免羊肚菌集中上市积压,李承松计划购置两套烘干设备,将羊肚菌烘干,实现错峰销售。“烘干后的羊肚菌‘身价’翻了十倍,售价达五六百元一斤,储存期更长了。”指着不远处的厂房,李承松喜滋滋地说,“设备回来了就放在大棚旁,边采摘边烘干。”
  截至目前,南界村合作公司已支付羊肚菌种植劳务工资40多万元,预计收获4万公斤羊肚菌,利润可达200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