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从一口水一棵树到一座山 生态文明立法筑牢鄂北生态屏障
  • 发布时间:2024-05-10 09:27
  • 信息来源:湖北日报
  • 编辑:随州市生态环境局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4月19日随州市正式公布《随州市矿山生态修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2024年7月1日起实施。该市以生态文明立法加强源头治理,从“一口水”着眼保护饮用水水源,到“一棵树”入手推进古银杏树保护,此次聚焦随州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小切口”,从“一座山”发力担起筑牢鄂北生态屏障的重要使命。

随州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58种矿产,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37.9%,其中非金属矿长石资源量全省第一,重晶石、普通萤石资源量全省第二,矿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粗放管理、监管不足等问题。采矿形成的大量矿山边坡及废渣堆积占用了较大地表土地、林地资源,垂直开采留下的“一面墙”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产生了诸多历史遗留欠账。

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矿山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的“后半篇文章”,随州市高位推动,以生态立法加大生态修复,该市人大常委会深入8个镇(街)15处主要矿区蹲点调研,召开多个层面的征求意见座谈会20余场,收集意见建议500余条,厘清条例所要解决的最急迫最突出问题。

《条例》指出,矿山生态修复应当坚持科学规划、系统修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边开采边修复的原则,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探矿权人在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结束后未申请采矿权的,应当对其勘查矿产资源遗留的钻孔、探槽等进行封闭、回填,对破坏的山体、植被等进行修复,消除安全隐患,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对于“借生态修复之名非法采矿”,《条例》明确,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因合理削坡减荷、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等新产生和原地遗留的土石料,无偿用于该矿山修复工程;土石料有剩余的,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处置,其销售收益优先用于保障该矿山修复工程。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文杰认为,随州通过地方立法补齐短板,层层压实安全链、责任链,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山生态修复全过程,通过加大监督力度,用法治力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为鄂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底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