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深度关注丨向招投标领域乱象"亮剑"
  • 发布时间:2024-09-04 10:37
  • 信息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编辑:公共资源交易监管
  • 审核:公共资源交易监管
打印

严查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 推动压实招标人责任

向招投标领域乱象“亮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吴晶 韩亚栋

四川省成都建工集团纪委聚焦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开展专项监督,严查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招投标、明招暗定、围标串标等问题,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护航重点项目廉洁高效推进。图为集团纪委工作人员赴重点项目检查走访。 孙丽萱 摄

湖北省公安县纪委监委持续加大招投标领域腐败问题整治力度,督促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强建章立制,强化权力制约监督。图为该县纪检监察干部到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远程异地评标”现场开展监督。李熙睿 摄


江西省九江市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副市长彭敏“利用职务便利以及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他人在工程招投标、项目审批等方面谋利,非法收受巨额财物”;山东省潍坊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颜廷军“干预和插手招投标,非法收受财物”……在纪检监察机关近期通报的案例中,不少涉及招投标领域腐败问题。

招标人或招标单位是招标投标活动的发起者,承担提出招标需求、策划招标方案、支付中标合同价款、保证工程质量等职责。实践中,有的领导干部在利益诱惑下,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以指定、授意、暗示等方式向招标单位提出要求,干预插手招标投标;有的出于私心杂念控制评标,内定中标单位,把招标投标变成走过场。对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集中纠治了一批突出问题,查处了一批腐败案件,完善了一批制度机制,坚决刹住乱象,促进招投标规范管理。

县住建局“一把手”利用工程项目招投标谋利被查处

“直到我被留置时,如果不仔细回忆盘算,我自己都没想到不知不觉收了别人这么多钱财。”唐植顺,湖北省公安县住建局原党组书记、局长,2023年5月被立案审查调查,最终被“双开”,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唐植顺的问题主要出在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2018年5月,公安县启动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孱陵片区)一期项目,整个工程投资2.3亿元。身为县住建局“一把手”的唐植顺,积极与老板江某、杨某某等人谋求“合作”,约定项目中标后,以每个百分点200万元的份额,给其3个点,并授意该项目业主代表夏某为江某等人提供帮助。

据江某回忆:“谈合作时,唐植顺安排夏某到武汉商议。其间,夏某透露了招投标相关信息。”此后,夏某多次与江某等人会面,沟通项目内容和招投标细节。为确保中标,江某、杨某某找到多家公司围标。

开标前夕,江某等人专门约见夏某并送给其1万元辛苦费。开标当天,夏某作为业主代表前往武汉接评标专家到公安县评标。按照江某等人示意,夏某在接评标专家途中,为江某等人接触评标专家提供便利。江某等人将事先准备的红包和中标意向单位透露给了评委。

评标结果出炉后,又出现“插曲”。江某等人原本意向中标的公司因标书制作原因,评分结果“出人意料”排在了第二名,某陪标公司被评为第一名。江某等人找到唐植顺请求变更中标结果,唐植顺应允。最终,在唐植顺等人违规操作下,得分第一名的公司以项目经理生病为由放弃中标,意向中标公司顺利递补。

2019年春节前夕,唐植顺要求江某等人兑现承诺。为掩人耳目,江某和杨某某用纸箱装好现金,从武汉开车专程运送至公安县。后经调查,此次受贿金额高达600万元。

唐植顺任县住建局“一把手”五年内,该县启动工程建设项目数百个,涉及金额数十亿元。唐植顺主动安排下属单位通过调整招投标文件、量身定制招投标条件等方式,为20余家单位和个人在多个工程项目承接、协调、拨款等方面谋取利益,收受财物近千万元。

公安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久经说,唐植顺任职期间,住建局党组集体议事决策流于形式,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等制度沦为摆设,导致“靠工程吃工程、靠项目吃项目”愈演愈烈。该案件暴露出工程招投标领域“专家不专”“暗箱操作”“围标串标”等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打击震慑,推动长效治理。

个别领导干部违规干预插手招投标,隐蔽性强,监管难

招标投标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经营主体通过招标投标进行供需对接、竞争择优,有利于实现各类要素优化配置。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且其链条长、可插手环节多,容易滋生腐败问题。

调查发现,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和影响违规干预、插手招投标,其“黑手”几乎伸向招投标所有环节。例如,招标前,以战略合作、招商引资等理由搞“明招暗定”“先建后招”的虚假招标;招标中,选派业主代表参加评标,并在评标现场施加影响;招标后,纵容特定企业影响中标单位放弃标的,再以替补方式将中标结果调整为其他企业或个人。

有的在招投标文件编制中,故意设置不合理条件或门槛,以排除其他潜在投标人,为特定企业或个人创造中标机会。比如,安徽省蚌埠市住建局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刘士俊分管的某截污工程对外招标。投标前,某公司老板李某某请托刘士俊在资质、业绩等方面为其公司“量身定制”招标条款。刘士俊安排项目实施单位按照某建设公司资质、业绩和信用条件设置门槛和加分条件,让该公司成功中标。刘士俊收受其感谢费共计25万元。刘士俊还存在其他问题,最终被“双开”,并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6个月。

有的将招投标的关键信息,如评分标准、评委名单等,提前泄露给特定企业或个人,纵容默许投标人串标围标,帮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山东省滨州市住建局原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卫吉分管的某截污工程对外招标,李卫吉为保证其意向公司中标,决定采用单一标底评标法,该评标办法规定发包方设定标底价格,哪家企业报价最接近标底价格,哪家企业就能中标。投标前,李卫吉将标底价格透露给其中意公司负责人,助其顺利中标,后收受其所送贿赂300万元。李卫吉还存在其他问题,最终被“双开”,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万元。

有的指使业主代表担任评委干预评标工作,给特定企业或个人倾向性高分,从而影响评标结果。四川省成都交投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冉亚林为控制招标结果,往往会派1至2名业主代表参加评标,在评标现场施加影响。当参与竞标的单位较少时,暗示评审专家放宽标准,防止废标;当参与竞标的单位较多时,在言语之间表现出对“意向合作方”某个优势条件的关注;业主代表还可通过自己的打分相应降低或提高平均分数。冉亚林还存在其他问题,最终被“双开”,其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实践中,领导干部干预插手招投标隐蔽性越来越强,问题往往出现在程序之外。”成都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有的招标方在项目论证调研期间与意向中标方已“充分沟通”,在招标文件倾向性条件设置、默许其“勾兑”评标委员会专家等方面提供帮助,提高中标概率;负责项目招投标的“关键少数”只要中意某家公司,向具体经办人员“打招呼”,中标概率就很大。

以办案撬动治理,促进招投标规范管理

招投标问题治理的关键在于招标人。实践中,由于招标采购活动专业性强,招标人往往选择招标代理机构完成招标文件编制、修改、开评标等工作,由随机抽取的专家所组成的评标委员会,通常对中标结果起决定性作用。在不正当利益驱动下,一些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和评标委员会专家沆瀣一气,违规操纵中标结果。无论是招标前的“充分沟通”、招标文件“量身定制”,抑或是招投标过程中代理机构、评标专家的“全力配合”,都是为了帮招标人实现意图。

压实招标人责任,实现权责对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落实招标人主体责任。招标人应当对整个招标投标活动负责,不能当“甩手掌柜”,将责任推给代理机构或评标专家。《意见》要求“完善招标人根据委托合同管理约束招标代理活动的机制”“建立健全招标人对评标报告的审核程序,招标人发现评标报告存在错误的,有权要求评标委员会进行复核纠正”;为防止招标人帮特定关系人“量身定做”投标资格业绩条件,要求规范招标计划发布,鼓励招标文件提前公示;为防止招标人在定标过程中滥用定标权,要求实行定标全过程记录和可追溯管理。

持续加大招投标领域腐败问题惩治力度,强化震慑效应。一些招标单位领导干部控制评标内定中标单位,究其根源,是思想“总开关”出了问题,纪法意识淡漠,侥幸心理作祟。多地纪检监察机关以办案推动治理,压实监管责任,推动联合惩戒,促进招投标规范管理。

唐植顺案发生后,公安县纪委监委向住建、农业农村、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等行业主管部门制发纪检监察建议,印发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督促围绕招标投标等环节开展自查研判,实行动态销号管理;通报曝光典型案件,分层分级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督促升级全流程电子招投标系统,运用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等举措,通过客场地点、评标专家“双随机抽”等模式,减少人为干预。

招投标领域问题积弊甚深,为防止“治一治好一阵、松一松又反弹”,须推动各行业部门加强建章立制,强化权力制约监督,提升长效治理水平。

冉亚林等人案发后,成都市纪委监委聚焦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梳理发案情况,研判发案规律,形成关于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风险及防治的调研报告,推动构建规范招投标行为制度框架。该市纪委监委紧盯招标人这个关键主体,督促市发改委制定招标文件编制负面清单、规范招标文件编制指引,破解在招标文件设置不合理条件而排斥限制潜在投标人问题;针对部分国企利用业主代表“专业户”影响招投标结果问题,加强对招标人代表管理和常态化监管;推动市发改委推进改革,把招标人从幕后推向台前强化监管,推动权责对等,以制度创新隔绝权力寻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