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楼房养猪,打造百亿产业—— 均川镇打造农业强镇新样本
  • 发布时间:2025-03-14 09:04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李文军摄·
 

在鄂北岗地,一座因生猪产业而焕发新生的农业强镇正崭露头角。2024年,随县均川镇以生猪全产业链发展的创新实践,成功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名单,成为随县首个获此殊荣的乡镇。
  这个曾面临土地撂荒、效益低下困境的传统农业镇,通过深耕生猪产业,构建起“种养加销”的全链条生态圈,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的突围之路。
  传统产业破茧:
  从粗放养殖到智能升级

  3月5日,走进均川镇永福寺楼房养殖基地,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养猪场的认知。9栋8层现代化养殖楼宇鳞次栉比,智能饲喂系统精准投喂,生物除臭装置持续运转,电子大屏实时显示着各楼层温度湿度数据。这个占地仅175亩的立体养殖场,年出栏量却高达60万头,单位面积产能较传统模式提升8倍。
  “十年前这里是露天粪污横流的传统猪舍,如今通过‘楼房养猪’模式实现了用地集约化、生产智能化、排放生态化。”湖北共富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曾宪国介绍,基地采用三级洗消防疫体系,配套沼气发电和有机肥生产线,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这种转变正是均川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作为随县生猪养殖第一大镇,均川镇现有规模养殖场(户)141家,年出栏生猪75万头,占全县总量六成以上。但传统养殖带来的环境压力曾让这个产业陷入瓶颈。2018年起,该镇联合龙头企业开启“绿色革命”,投入2.3亿元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10万吨级有机肥生产基地,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滋养万亩农田的“黑金”。
  全链布局谋变:
  打造百亿产业集群

  在共富牧业屠宰加工园区,投资3.8亿元建设的百万头生猪屠宰项目即将投产。全自动屠宰线、智能分割车间、1.5万吨级冷库组成现代化生产矩阵,意味着均川生猪产业正式迈入精深加工时代。“从饲料生产到餐桌供应,我们已形成八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共富牧业负责人曾宪国说。
  这家新晋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不仅构建起年产值20亿元的产业版图,更带动26个家庭农场、11家合作社和上千农户共同发展。2024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6.3亿元,带动户均增收超3万元。
  产业链的延伸还在继续。在宏远机械智能装备产业园,自主研发的散装饲料运输车正批量下线。这种能精准控温、自动装卸的特种车辆,已成为牧原集团等行业巨头的指定采购装备。目前园区年产各类养殖专用车400余台套,年产值达1.2亿元,填补了湖北农牧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白。
  三产融合创新:
  绘就产业发展愿景

  春日的均川镇周家畈村,千亩油菜花海与智能化猪场相映成趣。村民胡加亮经营的生态农庄里,游客们体验着有机蔬菜采摘、生猪科普研学等项目。“去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综合收入80多万元,比单纯养猪增收三成。”这位转型“新农人”笑着说。
  这种农旅融合场景,源自该镇“一心三带”的产业布局规划。该镇以共富牧业为核心,以3条高速公路为轴线,串联起生猪养殖示范园、有机种植基地和乡村旅游景点。目前全镇已建成22个种养结合示范基地,发展休闲农庄15家,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镇内企业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建立的生猪疫病防控实验室,成功攻克非洲猪瘟防控技术难关;与台湾福昌集团合作的种猪繁育中心,种猪PSY指标达到行业顶尖水平。2024年,全镇生猪养殖科技贡献率达6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强镇富民共赢: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在共富食品冷链物流中心,每天30吨冷鲜肉发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湖北省首个供港澳生猪基地,均川镇严格执行供港标准,建立全程质量追溯体系。“每头猪都有电子身份证,48小时直达香港市场。”共富食品冷链物流中心负责人吴松涛告诉记者,今年2月供港生猪同比增长35%。
  产业兴旺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永福寺村村民周兵章算起增收账:“土地流转租金、养猪分红、基地务工,三份收入年入8万元。”数据显示,2024年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万元,较5年前翻番。500多个就业岗位让留守妇女、返乡青年找到新出路。
  “生猪产业已成为强镇富民的‘金钥匙’。”该镇党委书记胡鹏表示,“未来5年,均川镇将实施‘双百亿工程’,打造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
  随着投资5亿元的食品加工园二期项目启动,该镇正向着“中国生猪产业第一镇”的目标阔步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