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郝店镇关店村菇香满园富农家
  • 发布时间:2024-11-28 09:36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11月20日,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根根菌棒整齐排列,棕黑色菌丝密密匝匝冒出“头”来。
  “再等十几天,就迎来第一批出菇了。”丰收在望,关店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强笑容满面。
  关店村土壤磷元素含量高、温度湿度适宜,是香菇种植“宝地”。全村种菇、卖菇历史悠久,至今已30余年。
  李绪强介绍,过去全村香菇种植属分散性种植,种植规模小、销售渠道窄、抗风险能力差,整体效益不高。2022年10月,关店村成立乡村合作公司,着力盘活现有资源,壮大香菇产业。
  ——改旧棚,盖“新屋”。合作公司整合资金,将菇农自建简易木棚改扩建为高4米、宽4米、长6米的标准外棚,共计2.63万平方米,低价对外出租。菇农热情高涨,争相抢购。
  ——买设备,建工厂。合作公司采购先进设备,建起高标准制棒工厂,统一购买原料、统一制袋,确保出菇量、出菇率。去年7月,制棒工厂“第一棒”出炉,单棒成本从5元多降到4.3元,日产可达3万棒。
  生产能力提高了,销售也得跟上。关店村合作公司顺势推出共享菇园项目,举办菌棒认购大会,105万棒菌棒抢购一空。
  目前,关店村香菇种植已实现从一根“栎木棒”到一个标准“菌袋”,从一朵“精品菇”到一瓶“香菇酱”的全产业链生产。2023年,关店村合作公司实现盈利47.3万元,外贸出口400万美元。
  产业发展红火,也带动了村民共享致富硕果。
  村民王茂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脱贫户。过去,他家收入不足1万元,一家四口人常常衣食无着。看到乡邻种菇,王茂家也心动过。但无奈缺人力、没技术,王茂家想种却不敢种。去年,在村合作公司带动下,王茂家“小试牛刀”,种了3000棒。“公司派技术员给我指导,还提供各种机械设备,我每天就洒洒水、测测温度。”王茂家笑道,“去年香菇卖了两茬,收入3万多元,孙女上学不再愁了。”今年,王茂家乘势而上,种了4个棚、1万袋菌棒,预计收入10多万元。
  “昔日债务傍身,今朝富美乡村。”李绪强介绍,“今年全村香菇种植规模达105万袋,产值超1500万元。在村‘两委’帮助下,村民户均种植香菇超8000袋,户均增收约6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