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邓育玲 张家圣 刘芳
观山,冷峻粗犷;望水,潋滟灵动;进村,乡情浓郁;入户,古朴静雅……盛夏时节,走进随县高城镇大桥村,一幅“天蓝、山美、水秀、地净”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呈现在眼前。
大桥村位于漂水河西岸,G240国道穿村而过,素有“随北南大门”之称。全村版图面积16.7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民小组、48个自然湾、3187人;拥有耕地面积5095亩,林地面积13406亩,水面面积1980亩。
曾经寂寂无名的乡村,缘何摇身一变成为和美乡村示范村?
“我们紧紧围绕和美乡村建设主线,积极探索财政和社会资金相结合、塑形和铸魂相结合、建设和管理相结合的‘三结合’举措,着力破解乡村建设中‘钱从哪里来、精品怎么创、如何保长效’三大难题,加快实施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行动,让乡村成为村民生活的乐园和乡愁记忆的故园。”大桥村党支部书记黄正兵向记者道出破题之举。
漫步大路河湾,湾前河水蜿蜒流淌,湾后青山层峦涌翠,整洁靓丽的村庄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壮美。
“这几年我们村变化挺大的,村里对道路两边都进行了绿化,垃圾也清理了,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心情也舒畅。”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曹万喜打心眼里高兴。
自和美乡村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大桥村坚持谋划宣传“两手抓”,始终保持着敢于迎难而上的“战斗力”,“执”山“蘸”水谋发展,持续推动人居环境再提升、生态环境更宜居。
“经过改造,村子环境变好了,村民精神面貌也改变了。”黄正兵说,“如今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厕所也进行了提质改造,村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都争着为建设和美乡村作贡献。”
近年来,大桥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高城财政所的大力支持下,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乡村规划美、生态环境美、特色产业美、田园风光美、基础设施美、公共服务美、乡村治理美“七美”为标准,着力打造有故事、有乡愁的美丽乡村。
借力和美乡村建设,大桥村共整合财政专项资金52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3000多万元,新修硬化道路13.8公里,整修塘堰22口,新建公共厕所4座,购置垃圾桶400个,建成高标准文化广场1个,修建花坛120个,在通村公路和村湾栽种红叶石楠2000余棵,农户院内院外栽种腊梅、桃树、桂花、樟树、紫薇、枇杷树、柿子树等树苗8000余棵,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生态、绿化、宜居格局初步形成。
在让村子有“看头”的同时,还要让村民有幸福感、获得感。黄正兵介绍,大桥村在不断推行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基础上,还不断打造同心、放心、暖心、贴心“四心”幸福乡村。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大桥村围绕“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目标,推行“党建+产业”模式,强化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
2022年2月,大桥村成立随州钱安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引导带动村民种植香稻3000亩,去年秋,公司收购香稻60万公斤,创产值240万元,村集体实现收益9万元。
引进大河农业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1组流转土地70亩,建立集现代化人工智能与5G+物联网智能管理于一体的香菇种植实验基地,基地建有156个现代化人工智能种植大棚,年种植香菇150万棒,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村集体实现年收益5万元。
去年3月,村两委转土地60亩种植地黄和射干,流转土地40亩种植金银花,带动脱贫户、低收入群体15人实现增收,人均增收4500元以上。
美丽乡村唤醒了美丽经济。随着运营理念的植入,大桥村多元业态、多元价值加快释放。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个“和”字,突显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鲜明特征。
党群服务中心是基层治理的主阵地。近年来,大桥村全面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提升,坚持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功能标准化,集中布局“7+N”服务功能,极大提升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便利度,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乡村治理,要塑形,更要铸魂。大桥村不断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容,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等“乡村光荣榜”系列选树和“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精神面貌,为乡村全面振兴“铸魂凝神”。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如今的大桥村,可谓一步一景:徽派民居撩动着河风竹影,七彩田园映射出花海月色,曲径通幽吟醉了逶迤群山……各美其美的村湾不仅展现着和美乡村建设成果,更留住了记忆里永远抹不去的乡思乡愁,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诗和远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