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
  • 发布时间:2017-10-19 08:52
  • 信息来源:网站编辑部
  • 编辑:admin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随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

  河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我市地跨长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百川出境,河流众多,为加强河道管理保护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16〕42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鄂办文〔2017〕3号)要求,结合随州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有力、保护有效的河道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道健康生命、实现河道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突出长江流域生态大保护,处理好河道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河道休养生息,维护河道生态功能,打造河道生态景观。

二是坚持党政主导,属地主责。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市、县、乡各级河长制责任体系,夯实属地责任。明确各部门、各级行政河长、各河道分级河长的职责,落实工作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道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做到一河一档、一河一策,解决好河道管理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四是坚持依法管理、严格执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规范河道管理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河道管理与执法机制,提升河道管理执法水平。

  五是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建立严格的河道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关心和保护河道的良好氛围。

(三)总体目标。到2017年底前,建成市、县、乡级河长制体系,覆盖全市所有河流。经过3至5年努力,全市入河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河道水环境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黑臭河基本清除,河道面积不萎缩、功能不退化,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建立河道长效管护机制,有管护机构、有管护职责、有经费渠道、有管护标准、有考核制度。到2020年,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5%以上,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5%以上,纳入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以上,其他河流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提高5%以上,重要河道管理范围内可绿化面积绿化率达到95%;完成河道管护空间划定、水域岸线登记和清障工作。

二、组织形式

(一)分级建立河长。市委主要领导任第一总河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河长,市委分管领导任常务副总河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总河长。县、乡级比照办理。

各河流的支流并入干流统一管理,干流及支流按河道和流经地,分级、分段设置河长(分河长或河段长)。省级流经我市的河流,由流经地市、县、乡、村按流经区域分级、分河段设置河长(分河长或河段长);跨县市区河流,由市级设置河长,流经地县、乡、村按流经区域分级、分河段设置河长(分河长或河段长);跨乡、跨村河流比照办理。

(二)河长职责

各级总河长、副总河长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河长制工作,承担总督导、总调度职责,负责本辖区内所有河道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对本级相关部门和下一级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导,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各河道的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道(并负责直属河段)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对下一级河长(分河长或河段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导,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协同配合,保障河长制实施。

(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全市推进河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市、区应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具体组成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

(四)设置河长制办公室。市级河长制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水利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委分管领导兼任。河长制办公室负责全市推进河长制的日常工作,拟订河道管理和保护制度及考核办法,监督、协调各项任务的落实,组织实施考核等工作。各县(市、区)设立相应机构。

三、主要任务

(一)确定全市河道名录。按照事权划分和分级管理的要求,2017年10月底前,市级拟定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及其它重要河道的名录,报市人民政府确定和公布,并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县级在市级河道名录确定后,将其干、支流按流经地分级、分段进行分解,并拟定其他独立河道名录,报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外侨旅游局等

(二)确定分级河长和各河道河长。2017年7月底前,确定市、县、乡三级第一总河长、总河长、副总河长以及组成人员;2017年底前,确定各河道及各河段的河长(分河长或河段长),并根据不同河道工作任务的侧重面,确定联系单位和联系人。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须由市、县级“四大家”领导担任河长,人员不足可考虑同干流或互为干支流的几条河道合并由一人兼任河长;穿水库的河道(含水库水面和上下游河道,以及行洪通道淤堵、灭失的水库尾水河道),可结合水库防汛责任人设置河长,以协调水库和上下游的关系。(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外侨旅游局等

(三)落实河道管护责任主体。各级要理顺河道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河长制工作机构、河道管理与保护机构,落实管理职责、管护人员和经费渠道。(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市编办、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等

(四)划定河道管理和保护范围。各地要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对有堤防的河道,要依法划定堤防禁脚地、工程留用地和安全保护区;对没有堤防的河道,要依法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对临河城、镇,属地人民政府在制定城镇建设规划时要一并划定河道岸线。2018年底前,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及穿城镇、景区、水库和水源地的重要河道,要依法划定河道、堤防管理和保护范围,落实规划岸线分区管理要求,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后,由国土部门复核纳入统一图斑进行管理;其他河道及支流在2020年底前逐步完成划界确权工作。(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市国土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委、市规划局、市交通局、市林业局、市外侨旅游局等

(五)加强涉河事务管理。各地要加强河道堤防和水域岸线管理,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破坏堤防、改变河势,逐步恢复河道水域岸线防洪和生态功能。要根据确权划界情况完成河道的清障工作,规范和整顿砂场、码头等经营性活动,全面整治临河城镇乱搭乱建行为,逐步对河道内影响行洪的路桥进行改善。要督促各地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制定河道采砂规划,划定可采区、可采期和禁采区、禁采期,依法做好采砂许可工作,坚决遏止非法采砂行为。要加强涉河开发建设项目管理,依法做好立项和防洪评价、环境评价、土地利用、规划选址等行政审批工作,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监督执行。(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市水利局、市住建委、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等

(六)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湖北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统筹考虑河道环境承载能力,核定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明确功能区的允许纳污总量,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按照轻重缓急制定治理方案和实施计划,有效控制河道水体污染。加强对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船舶港口污染的防治,2017年底前完成河道排污口的调查工作,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入河排污口截污治理,确保污水无直排;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村镇污水处理,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加强增施有机肥和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规范渔业养殖活动,2017年底前全面取缔水库、河道投肥养鱼、网箱养鱼、拦汊筑坝养鱼等严重污染水体的行为;建立河道生态补水长效机制,根据水库功能及水量平衡分析,调整水库调度规程,尽可能地向下游河道注入生态基流;鼓励使用再生水、雨洪水向河道、湿地补水;加强河道跨界断面、主要交汇处、重点水域水量、水质等监测工作,强化突发水污染处置应急监测措施;严格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水环境恶化区域水污染排放标准,从源头杜绝河道水体污染。(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市经信委、市住建委、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林业局、市卫计委、市水文局等

(七)强化水环境治理。建立水环境目标管理制度,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治理,开展饮用水源规范化建设,2018年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加强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排查、预警预报与响应机制。加快城乡水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绿色小康村创建活动,禁止填河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构建自然生态河道,维护健康自然弯曲河道岸线和天然深潭浅滩、泛洪漫滩。(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住建委、市交通局、市外侨旅游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卫计委等

(八)推进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加强河道湿地修复与保护,开展河道沿岸绿化,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维护河道空间均衡。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地实施河道连通工程,促进水系自然连通。落实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大力推进坡耕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加强河道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建设,整顿电毒炸鱼等违法行为,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提高水生物多样性和水体净化调节功能。(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住建委、市交通局等

(九)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四项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健全控制指标体系,着力加强监督考核。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工业、城镇、农业节水。到2018年,全市年用水总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国家要求的控制标准。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探索水权制度改革,推进水权交易试点。(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住建委、市经信委、市交通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

(十)加强执法监管。加强规章制度建设,2018年出台《随州市河道管理办法》。加大河道管理保护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河道日常监管制度,2020年底前在重点河段利用信息技术实行河道动态监管。落实执法责任主体,加强执法能力建设,严厉打击涉河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采矿、围垦、倾倒废弃物和非法侵占水域岸线、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活动。(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市水利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委、市交通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卫计委等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党政主导的联动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协调各方力量,遵循河道自然规律、水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防洪和生态安全,统筹兼顾,逐步推进社会各部门涉河开发建设和保护规划 “多规合一”,步调一致。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工作措施,将河道管理的具体工作按照属地原则和部门职责进一步落实。要着力推进河长制基础性的重点工作,以促进长效工作,确保河长制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整合上级专项资金和地方自筹资金、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河道管理与保护投入,统筹支持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域岸线管理、河道管理保护监管等工作,确保河长制全面推行。各级财政按照部门预算编制规定,落实各级河长制办公室办公经费及河道管理、维护等工作经费。探索建立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岸线补偿制度。

(三)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将河道管理与保护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统一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四)建立奖惩问责机制。河长制考核结果与干部实绩和任用挂钩,与河道管护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挂钩。年度考核结果不合格或连续排名靠后的河长,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人民政府作出书面报告,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由上级河长约谈,对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对因失职、渎职导致河道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并追究责任。

(五)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加大对河长制的社会监督力度,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河长名单。主要河道岸边显著位置要竖立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职责、河道概况、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聘请当地群众代表担任监督员,定期对河道治理和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建立河道保护信息发布平台,依法公示,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畅通公众投诉渠道。

(六)建立舆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与监督作用,广泛宣传实施河长制的重要意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组织开展河道生态保护管理、用水节水等水情教育,增强保护河道生态环境意识。加强对河道管理保护先进典型的总结推广,增强社会各界河道保护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监督河道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各地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在2017年6月底前制定本地工作方案;并在每年12月底前,将本年度贯彻落实情况报市级河长制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