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撑起一片天 ——随州失聪小伙被5所大学预录取背后的故事
  • 发布时间:2021-08-06 09:11
  • 信息来源: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他是母亲眼中最闪亮的星,母亲是他生命中最动听的歌。2岁那年,他不幸失聪,他的世界从此寂然无声;母亲为他的生命带来了光芒,21载含辛茹苦、11年异地陪读,母爱为他的人生撑起了一片天。走过漫漫求学路,经过了高考洗礼的他,被5所大学预录取……他叫王志翔,一级听力残疾;他的母亲叫马艳梅。
  7月28日,炎炎烈日,记者来到王志翔和马艳梅暑期打工的地方——曾都区南郊办事处邓家老湾村盛亩生态园,聆听这对母子的故事。
  儿子失聪母亲异地陪读11年
  “孩子出生时很健康,在两岁时因为发烧吃药而致聋。”马艳梅说,“当时医生建议做耳蜗,但是需要25万元的费用,家里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只能放弃。后来也没给孩子戴助听器,最终不仅听不见,声带也僵硬了。”
  2006年,马艳梅听说做康复治疗可能有一线希望,于是她带着孩子和全部积蓄来到武汉治疗,可是结果并不理想,最佳治疗时间已经错过。2010年,她带着孩子来到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一边做康复一边上学。
  采访当天,气温高达36摄氏度,马艳梅却身穿长衣长裤,裹得严严实实。面对记者的疑问,她卷起长裤,里面竟然还穿着秋裤,膝盖上贴着膏药。马艳梅说:“患上风湿后,即使穿这么多,还是觉得有点冷。”风湿、膝盖骨刺、高血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在康复与陪读的路上,她落下一身疾病,却始终无怨无悔。
  陪读11年来,马艳梅与丈夫长期两地分居。老母亲病重、婆婆卧床,她都无法在身边尽孝。但说起儿子的懂事,马艳梅又无比欣慰:“每逢假期回老家,他就主动照顾奶奶。初三毕业那年暑假,他打工赚了1000块钱,给了我500元,给了他奶奶500元。”
  儿子上学母亲自创教育“秘笈”
  “孩子是优秀学生干部,还是入党积极分子。”马艳梅一脸骄傲地告诉记者,孩子很懂事也很刻苦,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基本都是年级第一。
  马艳梅说,王志翔从高一开始学习美术,既努力又有灵气,空闲时间几乎都待在了画室里。2020年,王志翔荣获“美苑杯2020青少年美术大赛优秀奖”。
  “失聪孩子学习起来比常人困难许多,我的口袋里天天揣着一个小本子,和儿子之间的交流大多依靠纸笔。”马艳梅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是为了辅导孩子学习,她摸索出了一套教育“秘笈”。
  “语文考试要考汉字标拼音,拼音写汉字。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健全人一听就会,可是对儿子来说困难不小。”马艳梅就先把拼音盖住,让孩子写出拼音后用手比划声调,然后再标注上去。
  学习英语对于失聪孩子来说,又是一大难点。马艳梅让孩子先用中文标注,然后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记,一遍遍反反复复。
  “每天等孩子睡着后,我就会把从外面借到的教辅资料、报纸上登的习题,以及孩子学校课本中的题目,重新手抄一遍,第二天再给孩子做,做错的题我第二天晚上再抄下来给孩子做。由于长期熬夜抄写,我患上了结膜炎,现在看东西都是模糊的。”马艳梅说。
  长春、郑州、北京、南京、济南……今年4月,马艳梅带着儿子奔波在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路上,18天内跑了5个城市的5所大学。4月下旬,各校的考试成绩陆续出炉,北京联合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等5所高校,王志翔全部高分通过。
  儿子求学社区帮扶护成长
  “家里本就不宽裕,我身体也不是很好,这些年能坚持下来,离不开社区的帮助。”面对5所大学的预录取,马艳梅十分高兴。7月12日,马艳梅返回随州的第一站就是赶到南郊擂鼓墩社区,向“娘家”报喜,感谢社区近20年的关注和照顾。
  2006年,马艳梅一家迁入擂鼓墩社区。得知这个家庭的特殊情况后,社区尽力为她们提供帮助。2008年,社区为马艳梅一家申请到了低保。2009年,马艳梅一家结束了“蜗居”生活,住上了一室一厅的公租房。
  爱心基金救助、节假日对贫困家庭慰问、下沉社区党员送米面油物资到户……马艳梅告诉记者,即使她和儿子在徐州求学期间,社区也一直记挂着他们。
  “今年7月回到随州,儿子想趁暑假打工赚学费,但是每当对方得知是聋哑人后就没了下文。”马艳梅说,“曾都区教育局领导知情后,联系了区工商联。当天,盛亩生态园老板黄凯主动联系了我,安排我和儿子去他们那里打工,还让孩子父亲也到果园给工人做饭,上班第一天资助了我们5000元。”
  王志翔用手语告诉记者,上大学后,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想多修几门专业。他希望考个教师资格证,大学毕业以后去当老师,帮助更多残疾人,回馈社会对他的帮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