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接续奋斗再谱新篇——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思考与建议
  • 发布时间:2021-03-03 15:29
  • 信息来源: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接续奋斗再谱新篇

——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思考与建议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建立了“党委集体领导、常委分工负责、四大家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全市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126名,驻村工作队897个、驻村工作队员2821名,非贫困村帮带队员409名。教育资助18万人次,“四位一体”、“985”健康扶贫政策全落实落地,4.7万贫困户通过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式解决安全住房问题,4万余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底的2519元增至2020年底的10568元,126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均达到5万元以上建设通湾公路1327公里,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907公里,所有行政村通“动力电”、通光纤率达100%。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增至750处、图书室增至714个,919个村级卫生室全部达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全市12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8.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主要表现在:

一是群众增收渠道不够稳定。一些脱贫群众的收入构成不合理,转移性收入占比很大,靠着各种政策性的“补贴”“分红”等实现脱贫,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不高,一旦缺乏政策支撑,返贫风险较大;一些镇、村虽形成了较好的扶贫产业,但是扶贫资产后续管理机制不完善、资产所属权不够清晰,可能会出现扶贫资产闲置流失的情况;部分村产业扶贫尚处于初级阶段,缺少能立得住、管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导致产业扶贫效果不好,无法稳定持续为贫困户和村集体增收。

二是返贫致贫风险依然存在。少数脱贫户收入偏低,增收空间不大,随着贫困线的不断提高,极有可能返贫;一些脱贫户家庭基础条件相对较差,收入来源不稳定,看病花费支出较大,极易发生新的贫困;因意外、天灾、大病等外界不可抗力因素导致致贫返贫,因病致贫返贫是比较突出的风险。

三是部分脱贫人口内生动力不足。有的贫困群众主动致富意愿不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过度依赖帮扶政策;有的贫困群众认为所受到的帮扶都是“理所应当”;有的贫困群众自身有发展潜能,但由于帮扶措施不精准,发展的内生动力没有充分激发出来。

下一步,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坚持“四个不摘”,保持政策稳定。今后五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继续实行“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扶上马送一程,以免因政策终止,出现新致贫和返贫现象。政策覆盖范围包括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边缘易致贫户。在“十四五”期间,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对“两不愁三保障”、兜底保障、金融扶贫、光伏扶贫等一些“输血”性政策,在“十四五”期间应继续落实并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逐步调整。

二是强化监测帮扶,筑牢返贫防线。常态化组织各县市区对所有农户开展摸排,严格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1.5倍左右且有返贫、致贫风险的标准,确定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并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对不稳定户和边缘户开展精准帮扶,结合线上跟踪监测因病、因残、因意外事故等不同的致贫返贫风险点,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社会帮扶等措施,做到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确保不返贫致贫。全面落实农村低保政策,认真实施《脱贫攻坚社会救助兜底行动方案》,将符合条件的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按规定及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

三是聚焦特色发展,提升脱贫质量。依托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空间等因素,发展特色优质高效乡村产业,大力发展“两香一油”等特色种养业,推进乡村旅游和电商等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销”一体化和“双订单”等产业扶贫模式,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相对贫困户能够持续稳定增收。制定扶贫资产管理相关指导意见,进一步落实镇、村管控的主体责任,强化扶贫资产的运营监管和效益发挥,防止资产闲置和流失,确保扶贫项目持续发挥效益。引导经济薄弱村多元化发展村集体产业,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乡村“产业增效、农户增收、集体经济壮大”的多赢局面。加大扶贫产品认证力度,加快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建设,加大互联网销售力度,积极拓展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持续开展各级预算单位和工会采购扶贫产品活动,切实帮助相对贫困群众增收。

四是注重稳岗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使有意愿的农户都能掌握一门以上的劳动技能。搭建平台畅道就业渠道,通过“春风行动”、企业招聘会、招工信息进镇村等方式,为有就业愿望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利用光伏收益科学开发公益性岗位,让已脱贫的弱劳动力、半劳动力就地就近稳定就业。

五是立足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加大扶贫宣传,挖掘和选树脱贫致富典型进行正向激励,全方位展示扶贫成效、培树先进典型,引导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和志向,通过辛勤劳动、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加强农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选优配强“两委会”班子,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

六是加强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规划衔接,科学编制“十四五”脱贫成果规划,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各地各相关部门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要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拿出过硬的政策措施保障落实。抓好政策衔接,保持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政策举措,要向出列贫困村、脱贫人口和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倾斜,并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作为乡村振兴重点考核内容。加强机制衔接,继承发展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将组织领导、驻村帮扶、资金投入、社会参与、考核评估等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做法吸纳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创新推进乡村振兴方式方法。落实队伍衔接,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作用。(市扶贫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