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随州市民宿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 发布时间:2020-09-30 08:20
  • 信息来源: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民宿,是指利用当地闲置资源,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民宿有别于旅馆或饭店的特质,不同于传统的饭店旅馆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并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的成效显现,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愿意选择乡村作为周末和节假日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近年来民宿作为一个新兴旅游业态在随州蓬勃兴起。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预测,2020年我国共享住宿市场交易规模有望达到500亿元,乡村民宿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乡村民宿的现实意义

(一)能够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和产业升级。各地乡村在交通、水电、移动通信等大型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后,乡村已经具备民宿发展的前提条件。民宿投资规模小,建设与运营相对简单,方式灵活,可以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能有效利用闲置房屋,盘活资源。在民宿发展得好的乡村,还可以发展创意农业,带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促使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集群化发展也可以推动新兴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构建产业生态系统。

能够成为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村民将自家空置房间拿出来加入旅游合作社,参与民宿日常经营和管理,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民宿扶贫源源不断地造血,授人以渔,让贫困户脱贫致富,消除贫困基因,实现自力更生,发家致富。

能够凸显当地文化自信。乡村旅游,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灵魂,民宿的个性化、特色化要求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启发文化创意理念,融入本地文化元素。在发展中注重本地地域特色,挖掘本地文化,体现乡土风情,做出差异化和亮点,凸显本地文化特色和展现对本地文化的自信。

二、我市乡村民宿发展的初步探索

民宿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在随州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目前随县洪山镇、淮河镇、厉山镇、曾都区洛阳镇、大洪山长岗镇、广水市武胜关镇桃源村、随县淮河龙泉村等地均在开展民宿建设,具有一定成效和引领示范作用,以下四种类型的民宿比较有代表性。

(一)政府引导型民宿。曾都区洛阳镇胡家河村白果宿下民宿通过当地政府引导,确定了“组建一个合作社、引进一个运营商、盘活一个民宿点、带富一方老百姓”的工作思路,以民宿点为平台,以运营商为依托,以合作社为载体,以共同利益为纽带,构建“运营商+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镇工作专班通过亲情招商,引进第三方企业(即运营商)垫资装修和承租经营,运营商每年向合作社缴纳管理费作为农户享受红利,农户按所提供经营面积占比分红,分红优先用于抵扣装修垫资,扣完即可开始盈利。

(二)公司运营型民宿。广水市桃源村引进了武汉半农公司在彭二湾、江家桃园分期打造两个民宿群。运营方式是半农公司统一物业管理和对外推广,其中样板区由半农公司直接投资并管理运营,其他房屋以招商方式实行“一院一主人”,投资者可自主经营,可委托半农公司经营,也可以通过半农公司委托专业经营团队运营。

(三)能人返乡型民宿。随县琵琶湖山里民宿是由当地的返乡年轻夫妇自行设计、自己运营的民宿。通过对17间知青老屋和2栋湖边别墅的自己设计和亲手改造,利用在水边的绝佳环境,保留了原来茶园和湖泊,树林的样貌,成为我市的网红民宿点。民宿推崇让设计融入生活,实现建筑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改造材料突出在地化优势,顺势而为,让建筑融于自然的理念。

(四)村委会自主型民宿。随县淮河镇龙泉村汪湾民宿是村委会收购农户废弃的房屋,经过修旧如旧式的改造,形成的一个古朴风格的小型民居集聚区。

三、我市乡村民宿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推动力不足,集群品牌不突出。我市目前的乡村旅游基本上停留在低层次开发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大多数农家乐经营项目仅限于吃饭、喝茶、打牌;对地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的人文旅游,由于乡村旅游发展不够成熟,因此对乡村民宿兴起的推动力不足。

(二)风格杂乱,地方文化不突出。民宿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民宿文化,主要通过本土文化来挖掘,通过营造放松氛围来体现。我市的民宿大多仍停留在家庭旅馆或者招待所阶段,没有休憩的氛围,没有娱乐的空间,没有民族文化的显现,没有交流与互动,无法让游客“慢下来,静下来”。

(三)经营管理缺位,优质体验不突出。我市的民宿多为本地居民经营,没有较好的经营经验,服务意识淡薄,不能给客人良好的住宿体验。且民宿都是依托于现有的居民点,由民房改建而成,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随着游客住宿要求的提升,虽然部分民宿主人赋予了民宿较好的室内装饰住宿条件,但是民宿本身的硬件设施和外部基础设施条件仍然存在缺陷。

四、对策建议

(一)突出引导和规范。民宿在对“促进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美丽乡村建设”“知识青年返乡创业”“农村闲置资源利用”等多方面问题都可以提供解决方案,不仅对农民能产生收益,对乡村旅游也会注入新的生命力,具有良好的前景,所以发展民宿有利且是大势所趋。下一步我们要引导各地民宿建设科学发展,切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色,并且用心维护和打造,因地制宜做出特色。同时,适时提供规范的培训指导,引导民宿建设者、民宿主人提高民宿建设、运营的全方位技能。

(二)突出宣传和推广。民宿作为新的旅游产品,有一些目前还养在深闺人未知,要将民宿产品纳入全市旅游宣传大局共同推动。一是注重整体包装推介。强化精品民宿品牌意识,积极推行区域品牌运营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宣传、统一推介,打造具有随州特色的民宿品牌。二是创新营销模式。通过运用新媒体、讲述民宿故事、展示入住体验、客群营销等方式,广泛传播精品民宿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三是推出随州民宿旅居精品线路。将精品民宿与周边景区、休闲体验、体育健身、非遗、美食、民俗文化等融入一体,打造精品旅居线路,提升随州民宿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带动力。

(三)突出扶持和创新。一是及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强对精品民宿发展的指导、激励和督导,安排精品民宿发展专项资金,出台民宿管理办法等相关优惠政策,并督促相关乡镇、街道出台相应政策,抓好落地落实。如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通过小额贷款、贴息贷款等形式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发展民宿。二是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运营机制。民宿的核心在于运营,推动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实际的运营机制。创新利益联结,探索多种经营模式。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贫困户利用自有闲置资源积极参与民宿经营和服务。鼓励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民宿建设,探索农户自主经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创客+农户”“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鼓励线下酒店、OTA短租平台、民宿连锁品牌、住宿运营服务商积极布局民宿,推动平台或自营共同发展,打造一站式服务,引导跨界融合。三是加大协调力度,积极破解民宿办证难题。推行点状供地、土地流转等模式,因地制宜制定涉及民宿的公安、消防、环保、林业等方面的管理规定,简化审批手续,推进精品民宿持续健康发展。

(四)突出招商和配套一是注重精准招商。通过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参加招商峰会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品牌客商,并主动对接本地企业、城乡居民,鼓励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人员等兴建精品民宿。二是完善配套服务。加大民宿发展区域道路、通信、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及智慧旅游建设力度,建设户外休闲、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休闲配套设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三是全力助推民宿项目建设。做好民宿项目的联系指导服务工作,加快手续办理,及时化解相关矛盾纠纷,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尽快完工投入运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市文旅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