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深化财政供给侧改革  聚力产业新城建设
  • 发布时间:2020-06-28 11:02
  • 信息来源: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打造产业新城,让产业有品质的成长,是建设品质随州的重要内容。产业既是城市之基、兴城之要,也是财政之源、兴财之首。近年来,全市财政聚力推进产业发展,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杠杆作用,运用减税降费、奖励补贴、担保融资等政策措施,调动多方资源促进产业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与财政收入互促共赢、发展壮大的良好局面。但与打造产业新城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从财政供给侧的角度看,还存在财政产业政策导向不够鲜明,产业激励政策效率不高,产业发展预算资金结余较多,解决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支撑力不强等问题。必须深化财政供给侧改革,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聚力推进产业新城建设,为品质随州建设提供强大动能。

    一、主要做法

(一)加大财政投入,搭建产业发展保障平台。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压减散小低效项目,盘活存量资金,集中财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17年市本级共统筹安排经济发展类资金9600万元,2018年安排1.53亿元,2019年安排1.25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全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积极向上争资立项,近三年共争取到位各类财政资金14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二)完善激励政策,搭建产业发展政策平台。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炎帝人才计划、招商引资、新旧动能转换、科技成果转化、财政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一揽子政策和措施,支持招商引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企业科技创新、技改扩能、品牌创建、挂牌上市、外贸出口、农产品加工等,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大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2017年市财政兑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资金5999万元,2018年达9700万元,2019年达8900万元。一系列促进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和兑现落实,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激励环境。

(三)破解融资瓶颈,搭建产业发展融资平台。一是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统筹财政资金,出资2.4亿元,全力支持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做大作强,目前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合作银行达到9家。二是建立中小微企业搭桥贷款机制。累计出资1.46亿元设立企业续贷周转金,支持金控集团开展过桥贷款业务。三是建立政银合作机制。出资1.6亿元设立风险补偿金,支持建行开展“助保贷”、工行开展“政银结合贷”、邮政储蓄银行开展“保证保险贷款”。2019年,通过担保、“过桥”、增信等形式,全年为256家企业融资贷款17.04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四是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出资1亿元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市金控集团引进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源,投资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2019年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推动设立2亿元汽车产业发展基金和20亿元湖北长江(随州)产业发展基金,融投资体系实现新突破。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推进水利、交通、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建设,全市纳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共14个,总投资75.01亿元,其中2个项目分别入选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项目。五是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在落实省级财政支持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对境内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企业给予2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对在“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奖励,对成功发行债券的企业,按照发行额的3‰予以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四)优化营商环境,搭建产业发展环境平台。一是营造宽松的税费环境。严格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严格执行收费清单制度,凡是中央、省明令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凡是有收费上下限标准的一律取下限,凡是明确降低收费标准的一律取最低收费标准,坚决遏制各种乱收费行为,形成最宽松、最优惠的税费环境。2017年仅推行“营改增”、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为企业减负4.76亿元,2018年全市减税降费退税近20亿元,2019年全市减税降费达8.8亿元,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二是营造阳光的政务环境。以市政府门户网站、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为平台,向社会公开财政政策法规、资金分配拨付、业务工作流程,网上解答群众咨询与疑难,方便单位和个人了解财政政策,办理财政业务,推动业务办理大提速。三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持续开展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工程”,统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和“双评双治双促”活动,推行保姆式服务、一站式服务、限时服务和服务承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受宏观经济下行和减税降费叠加影响,近年来财政收入增幅持续下降。同时,落实公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收支矛盾日益突出。随州市本级财政连续几年收不抵支,通过压减支出、调入存量资金勉强维持平衡,目前财政存量资金已消耗殆尽,财政可持续运行问题日益凸显。

(二)地方财政支持发展能力薄弱。随州建市晚、底子薄、财力弱,属后发地区。近年来,市级财政通过收结余、压项目,千方百计筹集资金1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与其他市州相比规模小,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弱,对外资外商吸引力不强。我市融资担保平台—市金控集团财政注资已达4.86亿元,但基金规模仍然较小,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的能力较弱。

三、支持打造产业新城的建议

(一)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打造优厚的税费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放水养鱼,涵养税源,帮助企业在经济下行的困难中降成本、增效益、渡难关、添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着眼于“快”,紧盯中央减税降费新政策、新措施,第一速度跟进、细化、落实,让企业第一时间享受政策红利。二是着眼于“准”,聚焦制造业、小微企业、科创企业等最活跃市场主体,精准施策,打好政策组合拳,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三是着眼于“实”,严格依法治税治费,严格执行涉企收费“清单制”,加强政策宣传辅导,细化征管服务措施,确保政策落地见效,让政策红利惠及所有纳税人,打造最优厚的财税政策环境。

(二)更大力度政策激励,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支持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各项奖励补贴政策,推动各项政策优化组合、精准发力,增强政策对主导产业、市场主体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一是突出抓“第一主业”。坚持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应急、地铁装备、香菇、编钟文化“四大产业基地”作为全市“第一主业”,财政政策资源向“第一主业”集聚,从打造全产业链入手,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做大做强“四大产业基地”。二是突出抓“第一动力”。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推进科技投入统筹配置,灵活运用“前补助”“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突出抓“第一资源”。树牢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加大对人才的奖励激励力度,对在随州投资兴业的企业家和创新创业人才、作出贡献的招商人才,既给真金白银奖励,又给政治荣誉激励,在全市形成崇尚企业家、崇敬科创人才、尊重招商人才的浓厚氛围,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三)更大力度资金投入,打造优秀的金融环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积极抓住改革财政投入方式、推进金融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运用资金存放、资本注入、奖励补贴等方式,调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帮助产业发展活血化瘀,打造优秀的金融环境。一是加大“投”的力度。积极统筹整合资金,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增加对市金控集团财政资本投入,壮大市金控集团资本实力,推动企业积极对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基金等,吸纳社会风险投资基金,在我市设立相关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骨干企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加大“促”的力度。实施财政资金存放招标与金融机构存贷业绩挂钩、“集合贷”“成长贷”等增信贷款方式,调动金融机构主动贷款的积极性。推动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加入省再担保集团,建立“4321”政银担合作新机制,增强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继续做大续贷周转金规模,用活用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加大“奖”的力度。落实金融机构支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奖励政策、担保低费率补贴政策,促进金融机构积极放贷。加大对企业上市和债券融资的奖励力度,促进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增强搏击市场的能力。

(四)更大力度推动改革,打造优异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标志。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发挥财政改革在整体改革中“定盘星”“突破口”作用,优化制度供给和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加快补齐营商环境短板,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优良土壤。一是推动政务服务提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压一般保“三保”,支持机构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加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保障力度,加快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实现相关政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推动“一门一网一次”改革提速增效,让市场主体享受高效便捷服务,打造一流政务服务窗口形象。二是推动公共服务提能。加大财政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债券资金,采取PPP模式与社会资本深度合作,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教育医疗、市容市貌、社会治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增强产城融合核心竞争力。三是推动社会服务提效。进一步健全财政政策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就策,完善公租房等政策,制定购买社会服务目录清单,加大购买社会服务力度,积极推动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开展绩效评价,强化监督管理,促进社会服务提质提效,打造优异的营商环境。

(五)更大力度向上争取,打造优越的外援环境。进一步调动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性,激发向上争取合力,有效弥补短板和不足。一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农林水利、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逐个行业梳理国家、省政策资金投向,结合我市发展定位和实际,群策群力谋划包装,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二是针对我市财政支持产业发展能力弱的问题,积极争取省级增加对随州市本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在测算我市高质量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安排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基金上向我市倾斜。三是积极争取省增加我市调度资金,扩大续贷周转金规模;协调省再担保基金、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加大对我市金控集团注资力度,帮助我市加快银政担合作新模式建设,做大做强担保基金,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四是争取加快推进随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基金落地启动。随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基金设立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必将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市县域经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尽快推动基金实质性运营,应积极争取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支持,协调省高新产业投资集团、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加快进行前期调查等各项工作,及时出资到位首期资金,尽早促进基金启动运营。(市财政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