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随州优质稻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 发布时间:2020-05-07 14:04
  • 信息来源: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在当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从“吃饱”向“吃好”转变。我市稻米行业正处于转型阵痛期,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加工企业竞争力不强,大力推广优质稻,大幅提升优质大米的有效供给,显得尤为重要。为推动我市优质稻产业向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我们深入基层一线,对全市优质稻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检视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措施。

一、全市优质稻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优质稻,是全省中稻种植重点区域。全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80万亩以上,占粮食总面积的60%左右,水稻年产量100万吨以上,占粮食总产量的70%左右,平均亩产600公斤以上。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优质稻产业开发,优质品种面积持续扩大,优质率达75%以上;全市常年加工稻米的企业90余家,年实际加工量60万吨左右;现有大米品牌20多个,正在打造“随州香稻”公共品牌。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质的品种资源,标准化的栽培技术与先进的加工工艺,造就了随州大米浓郁的地域特色,推动了优质稻产业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措施

近年来,我市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部门推动、自愿种植”原则,以推广优质稻品种为基础,以实行优质优价收购为突破,以“双订单”合同为保障,培育精品品牌,积极推动优质稻产业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推广适宜优质品种。我们对全市重点种子经销企业、稻米加工企业、种植合作社优质稻品种产销进行调查,综合考虑后重点推广晶两优华占、晶两优534、黄华占、鄂香2号、隆两优黄莉占等10多个优质品种。坚持先试验示范再推广的原则,在何店、均川等地开展了优质稻品种展示和试种,并以稻米加工企业为主体,引导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订单种植,不断扩大优质品种规模,主推品种的市场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二是实行“双订单”模式。“双订单”就是种子经营企业与农户签订优质稻种植合同,确保农户种植的优质稻不出问题;稻米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加价收购合同,让农户能稳定增收。经过两年来的大力示范推广,“双订单”模式有力促进了我市优质稻品种更新,优质稻面积增加,实现了稻米加工企业、种子经销企业、种粮大户三赢的好局面。2019年“双订单”推广面积30.32万亩,带动全市发展优质稻面积150.4万亩,其中500亩以上订单种植基地120个

三是加强品牌宣传推广。优质稻米品牌品鉴和品种展示活动为平台,组织种子企业、稻米加工企业、种植合作社参与省内外各种现场观摩、品鉴评优、产品展销会等活动,展示具有随州地域特色的优质大米,提升广大消费者对随州大米品牌的认知度。同时,以随州市稻米产业协会为平台,申报了“随州香稻”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请袁隆平院士为随州香稻题字,为后续品牌影响力提升奠定了有力基础。

四是开展优质稻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助推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各地围绕优质稻产业优势,积极引导种子经营企业、稻米加工企业、种植合作社、稻米产业协会参与到优质稻产业扶贫工作中。种子企业为贫困户低价提供优质品种,种植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种植优质稻,稻米加工企业加价收购贫困户种植的优质稻产品,农业部门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多方合力推进产业扶贫,2019年新发展优质稻产业增产增收的贫困户达3000户以上。

三、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种子品种多,主导品种少。目前我市水稻种子市场流通的品种有200多个,一些新研发的品种也常作为示范种植推广流入随州境内,造成我市水稻普遍存在品种多而杂,主导品种散而少。

二是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少。我市现有粮食加工企业96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不足30家,一大半加工企业处于半开工状态或“僵尸”状态,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业链条短,发展步履艰难。

三是大米品牌多,知名商标少。随州现有“鹦鹉”“武胜关”“棋仙峰”等大米品牌25个,但企业品牌知名度都不高,多数企业仍然以生产低端大米为主,大米品质多年来没有根本性改变,同时加工企业又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国家粮食收储上,难以创建稻米精品名牌。

四是掺混收储多,优质不优价。由于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质量标准并不完善,农民种什么稻卖价都一样,大量低质高产不受市场欢迎的水稻进入粮食储备库,从而导致掺混现象普遍,收储优质难优价。

五是市场份额少,大米价格低。目前随州大米市场长期被京山、钟祥、东北、泰国等外地大米占据,除部分大米经营门店能偶尔看到本地的鹦鹉娇子、王老头农家米等少数大米外,中百、购物中心、大润发等超市几乎难以寻觅到本地产品,本地大米市场占有率不到20%,且主要集中在乡镇。而价格上本地大米一般在每斤2.1-2.5元,外地大米价格每斤最少在3元以上,最高的能达到每斤8元多。

四、有关对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选准优质品种。坚持市场导向,以目前我市种植面积较大、产量稳定、品质较好、企业收储较多的优质稻品种为主,引导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自愿种植,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同时要加大对优质稻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力度,逐渐提升加工企业、种子经销商、农民对优质稻品种的认可度。

二是进一步打造种植基地。根据我市各地的气候条件和优质稻生长所需的环境,因地制宜选择生产条件较好、基础设施齐全的重点区域、重点村组,连片种植同一个优质品种,集中打造亮点多的优质稻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稻米质量和品质。

三是进一步推广订单生产。筛选出一批有实力、信誉好、有意愿的种子企业和加工企业参与到“双订单”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让农户放心种植优质稻,企业有稳定的优质稻粮源,为加工企业实行单收、单储、单加工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主体、企业“双赢”。

四是进一步打造公共品牌。以稻米产业协会为平台,挖掘本地优质稻品质优势和文化特色,制定“随州香稻”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随州香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批后,要及时组织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加强“随州香稻”品牌宣传,打造“随州香稻”区域公共品牌及系列品牌大米,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要,让随州优质稻米真正扎根随州,畅销省内外。

五是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研究制定优质稻产业发展奖补政策,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或从“产粮大县”奖补资金中列支一定资金用于扶持稻米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支持“双订单”生产、产品精深加工及品牌打造等方面,以优惠政策激励优质稻产业做大做强。(市农业农村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