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州市科技创新新闻发布会召开
  • 发布时间:2024-12-17 15:49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陈刚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12月16日,全市科技创新新闻发布会召开,通报2024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我市全面落实《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104家创新主体获“免申即享”,全市共兑付2023年度财政奖励近2700万元,同比增长20%。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9789万元,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8.39亿元。2023年度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8.04亿元,同比增长36.7%,增幅全省市州第二。2024年,随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20家,同比增长36%;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05家,同比增长54%;增幅均为全省市州第二。


发布会上,市科技局通报2024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市科技局、省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有关负责人分别就相关工作举措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荆楚网、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随州日报、随州广播电视台、随州发布、随州市政府网、随州论坛、云上随州等新闻媒体记者参加发布会。


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市科技局局长白玉涛


深化改革力度,涵养良好科创生态


全面落实《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104家创新主体获“免申即享”,全市共兑付2023年度财政奖励近2700万元,同比增长20%。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9789万元,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8.39亿元。2023年度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8.04亿元,同比增长36.7%,增幅全省市州第二。


强化主体培育,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024年,随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20家,同比增长36%;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05家,同比增长54%;增幅均为全省市州第二。


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新能源、先进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组织相关企业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立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0项,争取项目资金1600多万元,同比增长23%。


聚集创新要素,加速成功转化落地


加强柔性引才,组织申报省级科创团队3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基地3个、省级科技特派员17个,新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7个,获批省级科技专员项目3个,备案市级科技副总40人次。


以用为导向,推动科创链平台建设


按照“三网一包”架构,加快推进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天网方面,联合市金控集团与湖北省科创供应链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千余家企业入驻随州专区,发布需求238项,完成对接109项。地网方面,建立“1+4+N”服务机制,上门为300多家企业采集科创需求信息。金网方面,推动“创新积分制”规范实施,全市累计发放科技企业贷款12.63亿元。政策包方面,围绕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招引及税收优惠等方面,汇总省、市科创政策38项;集合专用汽车扶持政策48条。


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有哪些

看看现场解答


01

记者提问

请问在我市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市科技局副局长汪小春

答:1.主动对接,融入天网。组织专班到各县市区、随州高新区举办专场推介活动,引导企业入驻天网平台。目前,入驻企业1007家,发布需求238项,完成对接109项。


2.确立平台,搭建地网。与湖北科创供应链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随州专区设立专汽、香菇板块,并聚焦我市2236产业集群,围绕产业建设、基金投资、项目招引、创新资源导入、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3.创新服务,完善金网。联合市人行、财政、金控集团制定实施《随州市企业创新积分制工作实施方法(试行)》。目前,为6家入驻企业融资3890万元。


4.梳理分类,汇总政策包。制定《关于加快融入湖北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推广应用的实施方案》。围绕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招引及税收优惠等方面,汇总省、市科创政策38项。

02

记者提问

湖北省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企业进行了哪些科技合作项目,取得了什么成效?


省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谭罡风

答:1、企业服务。截止到2024年11月底,研究院组织专家教授65人次,走访服务企业185家次,提供技术问诊90家次,解决各类技术难题35个。
2、校企技术创新中心。研究院牵线搭桥,促成武汉理工大学与湖北重汽华威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成立了校企技术创新中心。
3、技术开发。今年和25家企业形成服务合作意向33项,形成新大运专汽、润力专汽等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合同12项,签约项目合同金额700余万。
4、标准建设。研究院编制的应急指挥车团体标准和参与的大流量排水抢险车团体标准,已于2024年6月成功发布。

03

记者提问

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主体培育和新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带来的经济效益如何?


市科技局高新技术科科长袁小叁


答:一是创新主体拔节生长,高新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2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05家,两类创新主体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6%、54%,增速均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二是核心科技持续突破,高新技术成果竞相涌现。聚焦我市2236主导产业,开展前沿技术和应用研究,打造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联合创新体系,今年以来,我市高新技术领域共获得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1610万元,撬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3.8亿元。


三是高新产业持续发力,经济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前三季度,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3.39亿元,同比增速10.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