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起源是与石头分不开的,人类从四肢行走,到站立行走,从认识工具到制作工具首先就是石器,人类在不断进化中也是与石器分不开的,伴随着石器的利用;随着石头的制造越来越精致,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
石器时代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三百多万年,这三百多万年又分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来到世间,开始只是居洞而生而息。所谓的洞也就是石洞,人类降临到世间就注定离不开石头了。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不是被动地利用石器,不光是利用石器,而是利用石头制造石器工具与石刀、石斧,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益,用这些石器而获取更多的食物,从而大大加快了人类进化速度。
石头是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史、发展史,一直到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也离不开石头。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石器细致入微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各种石器了。
人类走出洞穴,住房用石头,植五谷后,各种石器用具又应运而生。像石碾、石礳、石磙、石碓。人们不光要求各种石器适用,还要求各种石器越来越精致。从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因此社会就出现了师承的石匠;从石匠中又派生出专门靠从事石头吃饭的石雕师、石刻师、玉雕师,石器不光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经过石雕师、石刻师的精雕细琢,用各种石雕、石刻品装饰人们的生活,和用石碑记录社会和个人家庭所发生而值得记录的事情。
用石狮、麒麟守家镇宅、镇邪,石人、石马、石像给亡人守墓,古代的大小桥梁都是用石条飞架。现存有闻名于世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卢沟桥上的石狮到如今没人能数清,用青石板垫地防潮等等。
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到底用了多少石头简直是无法统计。
灵壁石、太湖石若与有缘人相遇,用来造园、造景,广泛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装点、装饰着人们的生活。
石头还不断丰富人们的语言宝库,像“石破天惊、”“石沉大海、”“火石头掉进茅坑里,又臭又硬,”“石头扔向天,总要落下地,”“石头掉进米缸里,永远变不成粮食,”“石头混进鸡窝里,永远卵不出小鸡来,”“石磙就压不出个屁,”“眼睛里渗不得石子”等等。与石头相关的成语、语言数不胜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玉石逐步被人们所知,玉石不光装点着人们的生活,还提高着人们的生活品质。
各种玉石被精雕细琢变成了各种玉器,被制成金镂玉衣,拥有玉器的多少,是身份、财富的象征。帝王活着的时候,用最好的玉雕刻成玉玺,拥有金银珠宝无数,死后用金丝穿坠成金镂玉衣,嘴里含着夜明珠。手指上戴着钻戒,活着享受着人间荣华富贵,死后浑身都是珠光宝气。
玉的门派众多,高深莫测的金石玉器文化,真让人高山仰止,是一部让人赏读不完的书。
历史上最著名的“随侯珠”“和氏璧”;随侯珠就出自我们随州。
“随候珠”那可是享誉春秋朝野的一颗宝珠。《淮南子》记载“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人们把随侯珠和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也称“随珠和璧”“随珠荆玉”等,意为稀世珍宝,是珍宝中的极品。
随侯珠顾名思义,就是随州王侯获得的一颗宝珠。随侯珠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随州志》、《搜神记》、《淮南子》、《庄子》,司马迁的《史记》、《春秋》,李斯《谏逐客书》、《墨子》、《旧《辞海》这些史料中都对随候珠有记载,一是随侯珠的珍贵才使这么多史记纷纷收录记载,二是随候珠这颗宝珠真实存现于世。
公元前楚武王芈通发兵灭掉了随国,随珠落于了楚国王宫。二百年后的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50年),秦国使者想观赏楚国王宫珍藏的宝物,楚宣王对令尹子西说:“秦欲观楚之宝,吾和氏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
后来秦国灭掉了楚国,和氏璧、随侯珠落入了秦始皇之手,成为秦王赢政的心爱之物。秦王丞相李斯上《谏逐客书》谏言:“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秦朝时期,随侯珠收藏在秦宫内,秦始皇死后,随侯珠就此下落不明。
《拾遗记》记载:“昔始皇为豖,敛天下瑰异,生殉工人,倾远方奇宝于豖中......衔火珠为星,以代膏烛,光出墓中,精灵之伟也......”意思是一颗发光的珠子把漆黑宽大的墓室照得通亮,在墓中以珠代烛。
后人根据这段记载,认为随侯珠被秦始皇带进秦墓之中了,已照亮漆黑宽大的地宫。可见秦始皇对随侯珠的喜爱。
随候珠到底是怎么得到的,史记上和民间有多种版本的说法。
随侯珠确实是春秋战国时期随国的珍宝,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传说春秋时期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见后心生恻隐之心,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此地便叫“断蛇丘”。断蛇丘地名至今仍在,就是随侯救过断蛇的地方。一年之后,蛇伤好后,衔来明珠来报答随侯。“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明月珠’。
蛇采用什么形式送的明珠呢?民间一说是随侯在白云湖乘船时,遭遇风浪,一大蛇于水中衔珠献上;另一说法是随侯深夜梦见一大蛇衔来明珠报恩,醒来时果见一明珠将室内照得如同白昼。
这些都是神话传说,不可能是真的,可随侯珠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到底随侯珠怎么得来的,到现在一直是个迷,是个历史悬案,包括它的来世今生一直是一大历史悬案。人们也不必太纠结它的来世今生。我们知道随侯珠是产自随州的一颗一寸见方,能发光的宝珠罢了,但随侯珠的来世现在也无法确切考证了,它的今生仍是一个谜。随北有大量的萤矿石,这种石头就能发光。
千百年来世人对出自随州的随侯珠的喜爱一直在传承,人们一提起夜明珠,就会津津乐道地讲起、想起随侯珠,也许随侯珠还能现世,假如有那一天,随侯珠之谜就能迎刃而解。
《庄子》:“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以随侯珠又形成一句成语:“随珠弹雀。”意思是:用珍贵的夜明珠当成弹丸去猎捕鸟雀,比喻做事不知衡量轻重,得不偿失。就今天的俗语:“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天天去做得不偿失的事。“随珠弹雀,”“高射炮打蚊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了随州的随侯珠,必然要写和氏璧,因随侯珠、和氏璧是战国时期密不可分的两件富可敌国、价值连城的珍宝。历史上的“珠联璧合”成语就出自随侯珠和和氏璧,用来形容事物的美好和完美。“得之者福、失之者贫。”得到时都有神奇和曲折的故事,到秦始皇手里又神秘地消失了。
和氏璧剔透明洁,色彩迷人,是财富和权利的象征。它在历史的几百年飘荡中,每一个传承环节,都隐藏着一段悲欢离合、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楚国境内,有座风景优美、盛产宝物与随州相邻的南漳保康一带的荆山,当时有一位饱读诗书、知识渊博的人,这人名叫卞和,善于识宝,亦知“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故此,卞和上荆山寻宝。当天,适遇天下大雨,卞和行至半山腰,偶然间见到一块平整光滑的石头,雨水滴在上面就像珠子样滚落,发现宝玉的人一定要与宝玉是有缘之人。卞和冒雨上山,与宝玉相遇,定是人玉有缘,卞和见该石眼前一亮,他断定这是一块名叫“璞”的宝石。于是卞和将这块石头搬回了家。卞和将“璞”献给当时楚国执政的厉王,卞和想让这块宝石在王宫里发挥它更大和应有的作用。
厉王见了这块不起眼的石头,心生不快,当即传来一名雕琢玉匠前来验证一下该块石头是否是块宝石。岂料这玉匠是个不识宝的蠢货,他随便乱琢了一下,就说该石是顽石一块,并非宝石。
厉王听后大怒,怒斥卞和是刁民,竟敢以顽石来打扰、戏弄本王,厉王一怒之下,下令砍断了卞和的左脚。可怜的卞和好心却无辜获罪,拖着残脚抱着璞玉哭着回家了。
后厉王驾崩,武王即位,卞和拖着残腿又将璞玉献上,武王仍然认为是块普通的石头,认为卞和又想拿块普通的石头戏弄本王,既然父王砍去了他的左脚,那么自己就砍去他的右脚,看他往后还怎么到王宫来欺君?可怜的卞和又以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脚。光阴荏苒,武王驾崩,文王即位。卞和还是忧心这稀世珍宝被埋没,他抱着璞玉来到荆山脚下哭了三日三夜,他的眼泪哭干,哭到双眼流血,他觉得他对不起这块宝玉,愧对与这块宝石有缘,自己没能力让这块宝玉能光耀于天下。此事惊动了文王,文王心中细想,此人为献宝失去双脚,总不会是想骗取功名利禄的小人,为探明原因,文王派人去询问卞和为何哭泣?卞和终于等到了一个愿意听他说心里话的明君,卞和随即进宫,向文王说明其中的道理,此块宝玉外形虽然与一般石头没有两样,但是该石头内的结晶,是吸取了千百年大地之精华,凝结而成的无价珍宝,只要将此石剖开,文王便能发现该石的珍贵。文王不再找其他人来辨认,直接招来玉匠照直剖开璞玉,璞玉一剖开,只见里面有一块两寸见方的宝石,其色晶莹剔透,闪烁发光,顿时室内熠熠生辉。文王大喜,令玉工精雕细琢,当成国宝收藏于宫,为念及卞和献宝之功,文王赐这块宝石为“和氏璧”。卞和为了献宝而失去了双脚,因此他那种坚持真理、不折不挠的顽强精神,赢得人们的敬仰,人们就将他的坐像捏成泥人,尽管卞和没有了双脚,可他还能坐稳,人称不倒翁。不达到目的,意志永远不倒。现在市场上的不倒翁,就是卞和的化身。
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之臣,特将和氏璧赐赉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和氏璧借人欣赏,不料,宾客散去后,和氏璧竟然不知了去向。
五十年后,一个赵国人在集市上用五百两黄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莫及的是,经玉工鉴定,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于是和氏璧就珍藏在赵国。
秦昭王得知此事后,送了一封信给赵王,说秦国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换取玉壁,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壁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壁,又将该玉送回赵国。
公元约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落入秦国之手,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在史料、史记中消失了。有人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也有传说,秦始皇喜欢这块和氏璧,和氏璧被陪葬在了秦皇陵。总之,世人往后再也没见过这块和氏璧了。
要说世上最神奇的石头莫过于孕育齐天大圣孙悟空那座石头了。
据传王母娘娘坐在一巨石小息,适逢月经来潮,王母娘娘起身走后,来了一个多事的公猴,公猴照着王母娘娘坐过的巨石洒了一把尿,经过多年四季轮回的孕育,孙悟空从石头里蹦了出来。孙悟空七十二变,偷吃蟠桃,大闹天空,天不怕,地不怕,疾恶如仇,后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帮唐僧度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终究取回“阿弥陀佛”经书回大唐。世上还真没这么神奇的石头。
假如吴承恩老先生写《西游记》时,取材于桐柏山的话,桐柏山怪石林立。真“三国”、假“风神”,“西游记”哄死人。“西游记”必然是神话传说,随州桐柏山的巨石里蹦出一个孙悟空来也不足为奇。
随州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既然有山,必然是产石头的地方,桐柏山的石头伟岸险峻、大气磅礴,大洪山的石头灵秀精致,要说随州的石头那是三日三夜也说不完。随州以石为题的神话传说,那可是真正的罄竹难书(磬竹难书),擂鼓墩曾侯乙出土的石磬,石头在随州这块土地上,几千年前就会唱歌,石磬伴随着编钟奏出各种绝妙的音乐来,让美妙动听的音乐改写了世界的音乐史,神奇的编钟在二千四百多年前就能奏出一钟双音,完整的乐律整整比西方的乐律早六百多年。
在桐柏山南麓的淮河原始部落,在崖石上古人留下一幅幅崖画,让今人乐此不疲的去解读。不光是淮河原始部落有崖画,在整个随北、随南只要是有石头的地方;人类能活动的地方,都能找到崖画。
崖画成了一门自然学课,有专家学者钻进深山老林去寻找崖画的踪迹,去破解古人进化和生活的迷码。
以我个人之见,古代的随州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山石、崖石上都会留下人类活动的痕迹,这种痕迹从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近代。个人认为这些崖画大多是放牛娃留下的。放牛娃们将牛羊赶上山,放牛娃们闲得无事,有艺术天赋的放牛娃,就在崖石上凿些牛首、羊首,连阴雨下长了,放牛娃盼望天晴出太阳,就在崖石上凿个太阳。而且这都是发生在青铜时代以后,想想看,若没有铁、铜器,能在石头上凿出各种图案吗?
通常稍平整的石头上凿出的两排石窝或多排石窝,那是放牛娃用来玩游戏的。我小时候与放牛同伴上山放牛,就在这种石窝里玩过游戏,这种游戏叫“赶潮”。就是一人占着一排石窝,用两颗制作好的圆石子,用一颗石子把石窝里的石子往另一个石窝里赶,每人一次机会,若你的石窝里的石子没被赶到另一石窝或石窝里石子被撞击出窝,你这一盘就出局,轮到另一个人赶石子,这样看谁先把石子赶到石板上的最后的一个石窝里,那就谁得胜,这就叫“赶潮”。这样的石窝在山上只要有石头的地方几乎到处都有。这种游戏可两人玩也可多人玩,只要谁先把石子赶到最后一个石窝,谁就是获胜者。
我看到还有“金木水火土”的游戏棋盘等等。
最晚的崖画我在山上看到的是解放初期的,在我村王家寨山上,放牛娃用铁钉凿出一个戴草帽的农民干部,凿这幅崖画的人叫聂世安,现在七十八岁,还健在。他凿那幅画时才几岁,崖画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而与时俱进。
对山里石头上的崖画不必过度解读,我想大多是放牛娃所为。因为放牛娃常年在山上放牛太无聊了,要自找乐趣,因而创造了崖画文化,不必太把崖画神秘化了。
桐柏山万和、吴山、天河口整个山都是宝,有的一整座山就是黄金麻,黄金麻是一种非常名贵的一种装饰石料,这些年在这些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可环保没能很好的解决,造成了周边的环境严重污染,现代科技不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情况下,这是超吃子孙饭,建议不要盲目开采,等将来科技发展,能解决污染时再开采也不迟。
在随州还有一种神奇的石头没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据我所知有三处(不全面),一处是万店镇塔儿湾的黑石头山,一处是南郊羊子山村二组,一处是市职业学院那一带。万店黑石头山、南郊羊子山的石头裸露在山上,职业学院的那一带的石头大多被埋在土中。
以万店黑石头山的石头为例,因石头是黑色的,该地顾名为黑石头山。这种黑石头不是由本地山上所生、所长,它是裸露在山上的土层上,这些黑石头七零八落地散落在一平方公里的两座山上,各种石头奇形怪状,鬼斧神工,大的近百吨,小的成石子。而且这种石头浑身成蜂窝状,石头含铁量非常高,比平常的石头要重,比重有1:4,天长日久,当地老百姓根据石头的形状,给几个有名的石头起名为棺材石、水牛石、蛤蚂石、老鹰石等等,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让你走进石林,非常震撼和惊讶,而且每个有名的石头,都有一个传奇的神话故事,当地老百姓还在有的石头下烧香、许愿、拜佛。
这些奇怪的石头到底来自哪里?也许是来自地球外的陨石。可能陨石坠落时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地壳的运动,沧海变桑田,也许这些石头随着地壳的上升,浮现到了世面;可世上没有也许,这些石头到底怎么形成的,还得让科学给出合理的解释。
这片怪石林立的黑石头,还等待有心人去破解、去开发,成为人们走进自然,了解科学;成为人们赏石游玩的地方。
随州的山,随州的水、随州的石,随州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随州的石头不光能唱歌,而随侯珠宝石还演绎出千年动人传奇故事。
随州的石头承载着、铭记着人类的苦难和辉煌。也许随便在随州的土地上遇上一块石头,说不定这块石头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有讲不完的有血有泪、有爱有恨、有善有恶、有喜有悲的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