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上州下州”“刘随州”
  • 发布时间:2014-04-22 08:47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苏杰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随州作为隋王朝的发祥地,名称亦曾改为“隋州”,后又为汉东郡,领有八县之地;但“隋末乱离,毒被海内,率土百姓,零落殆尽,州里萧条,十不存一。”因而,唐朝前期,随州因人口稀少而屈居“下州”。唐代诗人“刘随州”以“五言长城”而任随州刺史,给随州扬了名,但使随州重返“上州”之列的,还是其继任者李惠登。 

由隋至唐屈居“下州”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为西魏攻取随州,并因功被代西魏而立的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22岁即出任随州刺史,后又袭父爵为随国公,一旦时机成熟,干脆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大隋王朝。随州之于杨忠杨坚父子,自然是“福地”中的“福地”,也当然地享受着相当“级别”的待遇,在隋初“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中,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许多州被降格了,而“隋州”自然得以保留。隋炀帝杨广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隋州”改置为汉东郡,领随、土山、安贵、顺义、光化、平林、上明、唐城等8县,仍不失为大隋王朝发祥地的气派。 

  尽管隋文帝杨坚用心良苦,将“随”字的“走之”旁去掉而为“隋”,但大隋王朝还是很快就“走”了,从杨坚称帝到杨广被杀,仅38个年头儿。 

  而且,唐之代隋,不同于以往温文尔雅、三辞而后受的政变式“禅让”,而是群雄并起、你死我活的枪杆子里面夺政权。尽管唐高祖李渊在占领长安之后,也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随后也过了一下“禅让”的瘾儿,但那只是局部的权宜之计,无关乎战火四起、生灵涂炭的全局。 

  正如唐太宗在其《劳邓州刺史陈君宾诏》里所称:“隋末乱离,毒被海内,率土百姓,零落殆尽,州里萧条,十不存一。” 

  据《隋书·地理志》、《唐书·地理志》等记载,在隋炀帝大业年间,随州有户数47193户。而唐代贞观年间随州辖境大体相当于隋代汉东郡,但户数仅为隋的5.2%,损户近95%,可见隋末战乱是如何残酷,至唐“贞观之治”的时候,随州人口仍然稀少,可见“十不存一”,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而,随州就不得不屈居“下州”。唐朝前期,州有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当时全国共有327州,其中有上州(包括辅、雄、望、紧州)109个;中州有29个;下州有189个,随州名列其中。唐代上、中、下州的划分主要依据人口多少而定,武德年间3万户者为上州;开元十八年规定4万户以上为上州,2.5万户为中州,不满2万户为下州。人口的多少,成为当时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极重要指标。 

  随州人口的锐减,也证明了隋唐之际,在此地战争的严重影响。随州作为南北要冲的战略位置,屡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老百姓自然是非亡即逃,走为上计。唐朝建立初年,各地尚存若干割据势力,其中王世充盘据洛阳,自立为帝,国号郑,以洛阳为中心,西与李唐政权对峙,南控襄阳、随州,与占据江陵的萧铣政权相邻。王世充以魏王王弘烈镇襄阳,徐毅为随州(即隋汉东郡)总管,成为抗拒李唐的重要势力。 

  唐武德三年 (公元620年),唐军攻克襄阳樊城,随州总管徐毅见大势已去,遂“举州降”。徐毅降唐后仍为随州刺史,但很快,唐朝便以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公主夫婿王裕出刺随州,直接将随、荆、襄等战略要地之州,掌控在皇亲国戚手中。 

“五言长城”随州刺史 

  一个诗人出任随州刺史,其贡献并不在于其政绩如何,而在于他以“刘随州”传世,增加了随州的知名度。如果他来随州任刺史时还年轻一点,卸任后再“进一步”,便不会有“刘随州”一名了。 

  自隋至唐300多年间,任随州刺史(郡守)有姓名可查者近50人,而冠名“随州”者,仅刘长卿一人。 

  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刘长卿正在随州刺史任上。当时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763年)虽然已经平息,但大唐元气大伤,各地割据势力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是年,成德、魏博等镇连结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兵反唐,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奉诏讨伐,六月,李希烈统帅大军进驻随州。刺史刘长卿以诗记其事,称李希烈“问罪襄阳,军次汉东境上”,受到随州百姓的欢迎,“井税鹑衣乐,壶浆鹤发迎”——屡经乱离之苦的黎民百姓,对于国泰民安的向往,跃然诗中。 

  可惜的是,此时平叛的李希烈,不久之后也成为反叛的主角。而“刘随州”,也在这乱局之中辞官而去。 

  对于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并没有专门传记,其事迹多散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及他自己的诗集中。 

  刘长卿生卒年未有确论,各家说法相差甚远,综合看来约生于709-725年间,去世于786-790年左右。如此,刘长卿任随州刺史时,已是人生暮年,若从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刘长卿生年为709年,“刘随州”此时已年过古稀,纵然有才,已是时不我待,何况又身逢乱世。 

  刘长卿在唐玄宗时即考中进士,并以诗名世,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 

  “君门献赋谁相达,客舍无钱辄自安。且喜礼闱秦镜在,还将妍丑付春官。”此诗写于刘长卿刚入长安尚未考试前,身居“客舍”,“无钱”而能“自安”,是自信有才。且在应试的士子诸生中享有较高的名望和影响力,“天宝中,则有刘长卿、袁咸用分为朋头”。而对其诗更是信心满满:“长卿尝谓:‘今人称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李嘉、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每题诗不言姓,但书‘长卿’,以天下无不知其名者云。”“何得与余并驱”——天下无敌、自信满满,溢于言表! 

  但刘长卿的自信与自傲,却给他的一生埋下了一个不妙的伏笔。 

  在仕途上,“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唐“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有吏干,有诗才,而遭遇如此,一是因其生不逢时,社会动乱,危机四伏,不能“兼济天下”,也难以“独善其身”。“羁人怀上国,骄虏窥中原。胡马暂为害,汉臣多负恩。羽书昼夜飞,海内风尘昏。”刘诗如此描述安史叛军侵占长安后的紧张局势和自己的无奈心情。 

  二是因其恃才傲物,所谓“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所以有人感叹其“两逢迁斥,人悉冤之”的遭遇:“皆自取之。” 

  在其 《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御》诗中吟道:“江海今为客,风波失所依。白云心已负,黄绶计仍非。累辱群公荐,频沾一尉微。去缘焚玉石,来为采葑菲。州县名何在,渔樵事亦违。”才踏上仕途,即遭不虞,意欲淡泊名利,反躬渔樵,而难解苦闷和抑郁之情。 

  “传闻阙下降丝纶,为报关东灭虏尘。壮志已怜成白首,余生犹待发青春。”两京已复,安史之乱基本平定,唐王朝大赦天下,刘长卿因之出狱并被贬南巴县尉,虽成“白首”而“犹待发青春”,仕途之意,仍是“春风吹又生”。 

  刘长卿仕途的终点是随州刺史,是其所任的最高官职,以晚年而为方面大员,不知是否遂其生平所愿。而其诗集,也以“刘随州集”传世,给我们的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如今,一千多年之后的学子,仍时时学习咏诵着他的诗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歌谣其能”重返上州 

  较之于刘长卿的正史无传,使随州重返“上州”之列的李惠登,是在《旧唐书·良吏传》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李惠登本是李希烈的属将,在李希烈反叛之后,“授惠登兵二千,镇隋州。” 

  公元781年,刘长卿诗咏“壶浆鹤发迎”的李希烈军,尚是忠于大唐王朝的正义之师。当时,身为淮西节度使的李希烈,被唐德宗加封了“南平郡王,兼汉北都知诸兵马招抚处置使”等头衔,奉诏讨伐叛唐的梁崇义。梁崇义企图突围南下江陵,“以通黔、岭”,兵至随州四望山,遭唐军迎头痛击,“大败而归,乃收兵襄、邓”。李希烈从随州乘胜追击,一路击溃梁崇义部将的抵抗,直捣襄阳,梁崇义兵败自杀。 

  公元782年,唐德宗命李希烈兼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再去征讨割据淄青的李纳。对于皇上的诏命,李希烈这一次没有当作一回事,或许是“给人家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的想法,他反与李纳通谋,并与叛乱的河北藩镇朱滔、田悦等勾结,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 

  据旧唐书、新唐书《李希烈传》载,“希烈破崇义众,遂讨平之。录希烈功,加检校右仆射、同平章事,赐实封五百户。”对李希烈平定梁崇义叛唐之功,唐王朝是既给荣誉头衔,又给实际好处,但于李希烈的胃口来说,这已经远远不够了。所以,唐王朝再次派差叫他去平叛,并“加希烈检校司空,兼淄青兖郓登莱齐等州节度支度营田、新罗、渤海两蕃使”——这些虚衔,已根本不能叫他动心,此时叫他动心的,是如何称王称帝。于是与李纳等 “潜与交通”,“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各僭称王,滔使至希烈,希烈亦僭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此次称王,近似于抱团取暖的“团购”模式,唐王朝中央政权的衰弱、地方势力的野心膨胀,可见一斑了。 

  自封为“建兴王、天下都元帅”的李希烈,自然要大显军威,攻城略地,“袭陷汝州”,“侵抄州县,官军皆为其所败,荆南节度张伯仪全军覆没。”又北侵汴州,南略鄂州,大破哥舒曜军于襄城,乘胜攻陷汴州。 

  于是,李希烈即皇帝位,国号楚。但好景不长,几次败仗下来,李希烈即“缩气不敢摇,啖牛肉而病,亲将陈仙奇阴令医毒之以死。”俗话说,倒霉时喝凉水也塞牙,这李希烈帝运尽时,吃牛肉也生病,而且病而不治,成为亲信将领毒死他的良机。这一年,是公元786年。 

  而随州“遭李忠臣、希烈歼残之后,野旷无人。”李忠臣为李希烈的 “主公”,曾为淮西节度使,“忠臣军政不修”,“荒纵不事”,也是祸害随州这个地方的罪人。 

  而李惠登,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登上了舞台,在唐德宗贞元初年即“举州归顺”,唐王朝授李惠登为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惠登朴素不知学,居官无拔萃,率心为政,皆与理顺。利人者因行之,病人者因去之”,李惠登不同于刘长卿,没有多少文化,但他全心为地方、为百姓服务,有利的就做,有害的就除,于是“二十年间,田畴辟,户口加。诸州奏吏入其境,无不歌谣其能。”其上级将他的政绩向朝廷报告,朝廷又给他“加御史大夫,升其州为上。寻加检校国子祭酒。及卒,加赠洪州都督。” 

  “升其州为上”,说明随州在李惠登20年的治理下,由“野旷无人”而休养生息,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都达到了当时“上州”的标准,而朝廷给予李惠登“御史大夫”、“检校国子祭酒”、“洪州都督”的荣誉称号,不仅是提高他个人的“级别待遇”,更是对“良吏”这一群体的褒奖与鼓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