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随州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保护
  • 发布时间:2013-03-08 10:53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苏杰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随州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据史籍记载和文物佐证“随于上古为列山氏”是炎帝神农诞生地,大舜耕耨之乡;商至春秋战国,随州地域有厉,随、唐三国,公元前569年,楚灭厉(赖),公元前506年灭唐;战国末灭随,公元前280年,楚献汉北随、唐诸地于秦,始为秦地。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三十六郡,随为随县;晋为随郡;南北朝为随州;以后各朝为州,最多辖10县,北周大象二年(280年)杨坚袭父爵为随国公建随国领20郡;  此后为州为县不一。中华民国时期,随县先后是湖北省第五、第三行署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随为随县: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市;现为湖北省省辖地级市。
      随州由过去的消费城市发展成为以旅游业和机械;纺织、化工、轻工、建材、食品工业并存,各项基础设施配套较为齐全的新兴城市。
      名城随州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保护
      (—)、保护单位及保护类型
      随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上地下文物极为丰富,经文物部门普查,共详查文物点787处,其中古墓葬(群)135处、古遗址162处、古石刻304处、古建筑152处,近、现代革命遗址9处。经上级主管部门核查现已公布全市文物保护单位175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7处、市级165处,以上保护单位中古建筑19处、古石刻14处、古文化遗址62处、古墓葬(群)46处、革命纪念地遗址8处、其中分布在城区文保单位国家级1处、省级1处、市级8处。(详见文物古迹保护单位一览表)
      随州不仅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观亦为奇特。经风景名胜资源普查,共详查风景名胜点9处,经上级部门审定,现已批准风景名胜区5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市级4处。
      (二)、主要文物古迹及特色
      随州文化古老,从夏商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建制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各种自然的、人丈的、政治的、经济的因素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历史文化特征与城市形态特色:
      1、奇异独特的城市形态
      (1)  一市三都连成一线。
      随州幅员辽阔,在市域范围内,古有三个诸候国国都,即遗(曾)都、厉都,唐都,三都沿随枣走廊,从东偏南到西偏北,连成一线。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三都”分别在现随州市城区、厉山镇镇区、唐县镇镇区及附近地区。如今三都已毁,但“三都”的地下埋藏着难以估量的珍贵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这在当今一个城市中曾有三个古代国都,实为少见。
      (2)  随州古城,形似琵琶。
      随州现有古城,即汉东故国旧址,实属明清建筑遗存,至今仍保留完整的护城河及三段残存城墙,古城格局清晰可见,随州明清古城,设有内、外二城;即:青城、土城。城高三丈,周十里,设有十三个城门,青城有东门、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和北门,各门有楼;土城有近圣门、龙会门、聚奎门、阳和门、汉东门、顺德门、玉波门、霖雨门。其中:汉东门建有一楼,高三层,曰:“汉东大郡”为历代名儒显宦,文人墨客登眺吟咏之所,城外设护城河二道,深丈余,建闸五处导水入城,注入大小通津河,使整个城区清水环绕,景色如画。在城市格局上,改我国古城“构图方正,轴线分明”的布局形式,  而是巧借城南随城山和派、浈二水,面山临河筑城,  运用上园下椭的对称布局形式,构成了我国少有的形似琵琶的古城布局特色。
      2,古城环境,自然优美。
      随州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山水相映、曲水回萦。城区东、西、南三面环山,连岗叠翠,激、浈二水穿城而过,潺潺流长,随州城区限定于三山二水河谷平地之间,清澈的河湖水面,繁华的古都新市,葱绿的诸山环抱,组成三层不同空间层次,形成了“三山合围、二水入城”的山水形胜自然环境特色。
      3、文物古迹,类型较多。
      数千年来,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乱和历代政权的更替,随州古城也在盛衰循环的发展中演进,众多的名胜古迹也随着历代兴衰的政局,不断地破坏、恢复和新增。但至今.在市内仍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1)  名人遗迹和故居
      随州名人故居遗迹较多,较著名的有:炎帝神衣诞生地一—神农故里;楚昭王避难公宫——昭王城;隋文帝杨坚故居一—龙居山;欧阳修少时其母以获划地教其读书处——白云书院及李氏东园;唐李白学道处——仙城山、苦竹院及餐霞楼;宋太祖客随显圣故居——乌龙巷等,其影响深远的是炎帝神农故里。
      炎帝神农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他和黄帝轩辕氏一起被海内外炎黄子孙尊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由他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兴贸易、制历时”开创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先河,特别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坚韧不拔、忘我献身的精神,延续至今,已成为随州人的民风民性,成为凝集海内外炎黄子孙“励精图治,振兴中华”的无形力量和象征。神农故里更成为不分国籍,不论信仰,所有华人广泛接触,友好交往的圣地。至今神农故里尚存神衣洞和明代碑刻。
      (2)  地下文物
      ①  古墓葬
      随州地下文物丰富,是其主体特色之一,古墓葬则成为蓄存历代历史珍品的博物馆,在全市已发掘的古墓葬中,地处城西的擂鼓墩曾候乙墓当属之最。
      擂鼓墩古墓葬保护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探明,春秋战国时期古墓葬近200多座,初认足春秋战国时期的侯王、显宦墓葬区。1978年在此发掘的曾侯乙墓距今2400多年,出土青铜、金、玉、漆木器等珍贵文物一万余件,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制作之精,保存之好,在同期墓葬发掘中是罕见的,特别是64件大型青铜编钟和编磬、鼓、瑟、琴、笙、箫、笛等乐器,更是类全量多,精美完好,尤其是举世无双的青铜编钟,埋藏地下二千多年,仍音色优美,音域宏广,古今乐曲都能演奏,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是“同埃及金字塔,西安兵马俑、万里长城和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文化、古代科学的代表作,是青铜器的王国”,而震惊全国、震惊了世界。更让人震惊的是,继一号墓发掘不久,1981年又在其附近100多米处的施工中,又发掘了擂鼓墩二号墓,再次出土了成套大型编钟,使擂鼓墩闻名遐迩,更给擂鼓墩披上了神秘色彩,更为神奇的是擂鼓墩还是一个较大的墓群,  目前已探明的还有九座大墓、100多座中、小墓,被中外有关专家誉为“地下博物馆”,而称著于世。   
      曾候乙古墓的发掘,不仅展示了2400多年前随(曾)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国力,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的天文,军事、冶金铸造、文字、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及地下建筑等具有重大价值。
      ②  古遗址
      据统计市域现已发掘古文化圾址65处。其中旧石器时代1处,  新石器时代1.7处,夏商时代1处,西东周时代30处,战国时代8处,汉代11处。其中:西花园、止皮垭二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较为典型。位于漂水东岸的渐河西花园新石器时代遗址,距市区9公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