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洪和尚
【宋】善洪和尚(?—?) 僧人。继唐玄奘到西天取经后,我国又一位去西天取经的僧人。善洪和尚先在襄阳鹫岭寺出家,后慕名到洪山禅寺潜心修行。真宗成平五年(1002)春,受众僧之托,从洪山禅寺出发,前往西天取经,自秦州(今甘肃天水)出国,翻越大小雪山75座,涉险渡过大小河流35条,历经39国,历时13年,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4月返回京都(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善洪和尚西天取经在京都引起很大轰动,真宗赵恒到便殿召见,并赐紫衣银绢。不久善洪和尚回到洪山禅寺。病逝后,同佛牙、舍利并葬于大洪山。其事迹见于《大洪山志》。
慈忍大师
【唐】慈忍大师(?—?) 禅宗高僧。原法名善信,元和年间为洪州(今属江西)开元寺僧人,师承道一(马祖)大师,系禅宗祖师慧能第三代弟子。云游五台山后南下大洪山,山主张武陵施山捐地为其兴建寺院,成为灵峰寺(俗称洪山禅寺)开山祖师,继开佛教曹洞宗派,以后历代兴建寺庙多达26处。善信和尚90岁圆寂前,割去自己双足留在寺内,表示升天之后也要为乡人利益奔走,唐文宗李昂特赐号“慈忍大师”,并御书“幽济禅院”匾额送给灵峰寺。金兵南下后,灵峰寺受损,荆湖制置使孟珙和都统张顺重命人将灵峰寺部分僧侣及寺中宝物佛足迁往武昌东山,改东山寺为洪山寺(今称宝通禅寺),东山也易名为小洪山。今洪山禅寺寺塔及周围历代碑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事迹略见于《宋高僧传》卷10《道一传》。
贞 倩
【唐】贞 倩(?—?) 僧人。姓氏不详,名贞倩。出身富裕之家,中年破产后浪迹四方,终无所就,遂归于仙城山为僧,学于紫阳道人,造诣颇高。贞倩乐于以文会友,专程去江夏拜访李白,二人促膝谈诗论文,情投意合。李白亲自赠与诗文手稿(以前只有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得其手稿。李白辞世后,李阳冰将所藏李白诗文结集为《草堂集》刊行)。贞倩返回随州时,李白作诗以“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称赞随州,在他看来,随州是产生“圣人”的摇篮,神农、季梁、紫阳道士之后,“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可惜贞倩所收藏的李白诗文手稿下落如何已无从知晓。其事迹略见于《李太白全集》卷27。
胡紫阳
【唐】胡紫阳(?—?) 道士。俗姓胡。9岁出家。20岁游历衡山,拜天师李含光为师,成为道教上清派第十四代弟子。回到随州后,在仙城山(今府河现光山)苦竹院建餐霞楼,谈经修道,声名远播,“禀训门下者三千余人”(如著名道家人物元丹丘),与慕名前来学练道法的李白“结神仙交”,友谊深厚。又与“郡督马公”马正公一起撮合李白与已故宰相许圉师(安陆人)孙女之姻缘。天宝初年,明皇聘为西京太微宫使。因受其他道人排斥,便回归故里,途中病逝,遗体运回随州后葬于城东新竹山,李白亲撰碑铭,甚多溢美之词。李白与胡紫阳交往频繁,写下了大量诗文,流传至今的有《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等。今随州拟重建餐霞楼,保护现光寺等文物古迹,扩建成现光山旅游名胜区。其事迹略见于《李太白全集》卷30。
净 业
【隋】净 业(574—616) 高僧,佛学教育家。俗姓史。幼年出家,精研律部,师从慧远高僧学习涅盘等经。开皇中任终南山悟真寺住持。大业四年(608)入鸿胪馆教授蕃僧。大业九年(613)诏住长安禅定寺。晚年从昙迁禅师学习“摄论”,将其净土思想传授于净土宗祖师善导。其事迹见于《续高僧传》卷12《净业传》。
双泰真
【南北朝】 双泰真(?—?) 南朝孝子。有膂力,事母至孝。宋顺帝升明二年(478),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沈攸之征募勇士,召之不肯去。当泰真至江陵贩运货物时,攸之强行将其留下,补为队副。不久,泰真叛逃,攸之使甲士20人跟踪追寻,泰真堵杀数人,余者不敢近身,遂得脱。然不敢返家,唯恐连累其母。后闻母被捕,出而自首,唯求释放其母。攸之为其孝行所感动,释其母,赦其罪,且补为队主。其事迹略见于《南史》卷37《沈攸之传》。
陈 牧
【汉】陈 牧(?一25) 、廖 湛(?一26) 农民起义军领袖。柳林古城畈人。西汉末年,王莽称帝,政治腐败,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公元17年,京山新市人王匡、王凤叔侄率众在大洪山起义,称“新市兵”。地皇三年(22),陈牧与廖湛率千余人在平林(今古城畈)响应,称“平林兵”。“新市兵”北入南阳攻打随州时,“平林兵”与“新市兵”汇合,称“绿林军”(大洪山又名绿林山,绿林军因此而得名,绿林好汉即典出于此)。“绿林军”攻打枣阳时,舂陵豪强刘玄、刘秀(均为枣阳人)率“舂陵兵”加入“绿林军”。地皇三年(23),起义军拥刘玄为汉帝,年号“更始”,改起义军为汉军,封王匡为比阳王,王凤为宜城王,陈牧为阴平王,廖湛为穰王。“绿林军”和山东的“赤眉军”推翻王莽统治后,陈牧遭刘玄疑忌,中计被杀。陈牧遇害后,王匡、廖湛率兵归“赤眉军”。公元26年,廖湛率“赤眉军”18万人攻打刘玄所封汉中王刘嘉,失败遇难。后王匡、王凤投降刘秀,被刘秀部将所杀。刘秀消灭“绿林军”和“赤眉军”后,建立东汉。大洪山绿林起义遗址“两王洞”尚存,并建有绿林起义纪念馆。二人事迹略见于《后汉书》卷11《刘玄刘盆子列传》。
曾侯乙
【战国】曾侯乙(?—前433) 军事家,艺术家。姓姬,名乙。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世服于楚。公元前433年去世后,楚惠王不忘随国救父救国之恩,连同楚国的令尹、封君为其赐赠器件万余件。1978年考古队在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的以编钟为代表的大量文物以其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而震惊世界,这些文物是古代铸造史上的顶峰,纺织史上的突破,美术史上的奇葩,音乐史上的绝响,天文史上的界碑。其中编钟被誉为“国宝”、“稀世珍宝”、“音乐殿堂”、“精神世界的圣山”、文明古国的象征”、“世界第八大奇迹”。随州亦成为“古乐之乡”、“编钟故地” 、“文物之都”。对其研究的著作有《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曾侯乙墓文物艺术》(谭维四,湖北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曾侯乙墓》(谭维四,三联书店2003年版)等多种。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15404件,其中国宝9件(套),国家一级文物143件(套)。随州市1989年命名“侧立的青铜鹿角立鹤”(国宝,简称鹿鹤)为随州市市标,1993年建设了编钟陈列馆。1995年,湖北省政府命名“随州市擂鼓墩遗址博物馆”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随州有编钟网、编钟大道、编钟大酒店、编钟文化公司等。曾侯乙墓及周边擂鼓墩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侯乙墓景区200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AA级旅游区。今随州拟将擂鼓墩编钟文化城建成东方古音乐研究中心。
随 侯
【春秋】随 侯(?—?) 政治家。姬姓,名不详。春秋末期随(曾)国国君。世服于楚。前506年,吴国、蔡国、唐国(遗址在今唐镇)在孙武、伍子胥指挥下联合伐楚,攻占楚郢,楚昭王奔随避难。吴军尾追而来,索要楚王,随侯不愿背弃随、楚世代盟约,拒绝吴军要求。楚昭王感其盛德,与随侯重订友好盟约。昭王联合秦军灭掉唐国后,从随国返回楚郢。前494年,随侯出师与昭王一起讨伐蔡国。昭王及其后代以诸侯之礼相待于随国。昭王在随避难的地方“昭王城”遗址尚存(北郊星光村“荒草子遗址”)。今随州拟修复楚昭王纪念馆,将其建成随州战事博物馆。
季 梁
【春秋】季 梁(?—?) 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又称季氏梁、季仕梁。春秋初期随国大夫。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李白誉其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季梁对随楚关系格局影响重大,辅佐随侯期间,提出 “夫民,神之主也”的唯物主义思想(比孔子早200多年),“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政治主张以及“避实击虚”的军事策略,使随国成为“汉东大国”。被周天子称为“荆蛮”的楚国虽“三次征伐”随国,皆“结盟而还”。可惜当时的随侯并非明君,对季梁诸多治国方略始纳后弃,致使四面树敌,前690年在与强楚青林山一役中丧国辱邦。作为亡国之臣的季梁因此郁郁而终,死后葬于城东义地岗,建有墓祠,为后世所敬重。抗战中,墓祠被毁,残存的墓丘也在1958年被夷为平地。今随州有季梁街、季梁驾校、季梁酒店等。东城季家湾有季姓数十户,相传为季梁后裔。义地岗东周古墓群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机电工程学校内季梁墓遗址上塑有其雕像和季梁文化壁画。今随州拟重修季梁祠,建成以展示季梁功绩为主体的“季梁公园”。
神农炎帝
又名: 烈山氏 神农氏 赤帝
性别: 男
民族: 华夏族
相关事件: 华夏形成 涿鹿之战 阪泉之战
相关人物: 蚩尤 黄帝
生平简介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人文始祖。又称炎帝、赤帝、烈山氏、神农氏。历山九龙山人。三皇之一,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相传为远古姜姓部落首领。炎帝部落与皇帝部落在与南方蚩尤部落的战争中结成联盟,并打败了蚩尤部落,后来皇帝部落进而统一了中原各部落。炎帝神农是人不是神,是古代长江文明的标志,是南方氏族部落的杰出代表,其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有:首创种植业、农业生产工具、煮盐业、纺织业、原始天文学和历法学,首作琴瑟,始作集市,制作陶器,发明医药,始有地理观念等。今随州有烈山大道、烈山宾馆、神农公园、神农牌大米等。厉山镇建有国家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名胜区”,每年农历4月26日炎帝神农诞辰日均有大型祭祀活动。
刘逵
北宋随州随县人。第进士,调越州观察判官。入为太常博士,迁礼部、考功员外郎,国子司业。崇宁中,历秘书少监、太常少卿、中书舍人、给事中等。除户部侍郎,使高丽。擢同知枢密院,拜中书侍郎。蔡京罢相,劝徽宗毁元祐党碑,放宽上书邪籍之禁。为余深等所劾,罢知亳州。蔡京复相,再贬镇江节度副使,居安州。京再罢相,立即起知杭州。以醴泉观使召。旋卒,赠光禄大夫。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