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品质随州
新城崛起,从“一河两岸”到“生态绿城” ——地级随州市成立20周年系列述评之二
  • 发布时间:2020-06-19 08:56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老城区“单核”驱动,到“一主一副、双轴多组团”全面发展,新时代,随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品质随州引领,把对高品质的追求贯穿融入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全方面和各环节,不断放大自身优势,努力打造特色品牌,持续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
  今昔对比,随州城市发展变化翻天覆地,“鄂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一河两岸”拉开城市框架  城市建设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于城市建设发展有着不同要求。
  受水河和汉丹铁路的切割和限制,随州城市建设发展长期被“禁锢”在汉丹铁路和老316国道(交通大道)、明珠路和汉东路合围的区域内。城市建设规模小、档次低,与地级市的定位与要求不太协调。
  2000年,地级随州市成立后,随州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重新定位,并根据中央、省级重大发展战略多次进行优化调整。城市性质先后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北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湖北省新兴旅游城市”,调整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北地区性中心城市,湖北省旅游城市”,再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和中国专用汽车之都,鄂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上,从2000版城市总规的“一城四片,组团布局”,调整为2009版总规的“东拓、西抑、南控、北调”,再到2016版总规的“东进、西优、南拓、北调”。
  思路清,方向明。在规划指引下,随州城市建设发展突破河流、铁路限制,东南西北建新城,城市格局面貌焕然一新。
  2006年,汉十高速建成通车,打开了随州“南大门”。府河大桥连通两岸,政务中心、碧桂园等项目先后落地。
  2009年,汉丹铁路东移,新火车站投入使用,随州进入“动车时代”,城市建设翻开新的一页。在新火车站和文化公园的拉动下,城东发展迅猛。
  西优、北调,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城西、城北片区建设也各显特色。
  “不求其大、但求其精;不求其洋、但求其美”,我市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规模,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市时的20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80平方公里,人口承载能力由20万人增加到80万人。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路网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骨骼结构。地级随州市成立20年来,汉十、随岳、麻竹等3条高速公路先后建成;汉丹铁路改造东移、新建汉十高铁及随州南站,构筑起对外交通的“大跑道”。
  城市内部路网也更加丰富多元。基于随州带型城市交通特征的“十二横九纵”骨架路网体系基本形成,随州中心城区城市道路总长达355公里,比20年前增长了6.5倍。
  河流,一度阻隔了随州城市发展。如今,成为随州最灵动的城市名片。“一河两岸”拉开城市框架,湖水之上,府河大桥、编钟大桥、青年路大桥等十桥飞架,是20年来随州城市建设发展最好的见证。
  如今,随州城市发展布局更加科学,建设城东、拓展城南、优化城西、调整城北、提升老城区,形成了五区互通、功能互补、协调互动的城市空间格局。一座绿色生态、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
“生态绿城”厚植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大意义提到了战略高度。随州被省委省政府赋予“构筑鄂北生态屏障”等新定位,并纳入全省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
  市委、市政府将打造生态绿城作为建设品质随州的重大战略部署,城市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倾注民生情怀,厚植民生福祉。
  两水汇湖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从百年前的护城河,到今日的白云湖,水系一直是随州城市空间形态流变的轴心,是随州城市重要的地域文化载体。我市坚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推动形成分工合理、设施完备、功能互补、特色突显的城市空间布局。
  2006年,我市在白云湖下游再建一座大坝,高标准建设“一河两岸”,城市建设围绕山水生态做文章。
  依托白云湖这一天然轴带,随州博物馆、青铜古镇、随城山森林公园、“一河两岸”风光带、政务中心、滨湖体育场、凤凰酒店、万达广场等纷纷建成。如今的“一河两岸”,集合经济商贸、综合交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生态景观等多重功能,逐渐发展成为随州商务集聚的经济带、传承历史的文化轴、通行畅达的交通线、生态现代的景观廊和亲水宜居的生活区。
  出门是风景,满目皆翠色。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建设绿色家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城市公园广场由1个增加到如今的17个,城市绿地面积增加至1700多万平方米,园林式小区增至130多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81平方米,“一河两岸”滨湖风光带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打响蓝天碧水保卫战。我市投资10亿余元,治理城市黑臭水体15.42千米,中心城区14条黑臭水体治理基本完成。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4%,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围绕保护“母亲河”府澴河,我市以“河长制”、环保督察等为工作指引,上下游、左右岸系统治理,全域发力。
  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委、市政府把解决城区空气“异味”扰民问题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奋力打造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高地。
  二十年来,随州城市生态环境面貌显著改善提升,洁美随城、爱国卫生运动等成为常态。生态绿城建设,让随州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品质提升铸就幸福之城
  城之美好,民之所向。
  二十年来,随州城市建设坚持以特取胜、以质取胜,城市建设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化;由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转变。这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干部群众拼搏实干、共同努力的结果。
  与此同时,也应清醒看到,全市经济体量、人口规模等相比其他地级市依然偏小,这与我市良好的地理交通区位、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极不相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推动随州这座体量小、底子薄的城市迈过高质量发展的坎,在持续高涨的市场竞争、区域竞争浪潮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结合实际作出了打造品质随州、建设生态绿城的战略部署。
  打造品质随州、建设生态绿城,我们在城市发展中,要突出规划引领,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坚持以特取胜。针对“一河两岸”天际线特色不鲜明、效果不佳,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挖掘不够等现实短板,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研究,打造“古城印象”、青铜古镇、高铁小镇等一批城市亮点板块。
  “三分建,七分管”,我们要坚持精建细管,用“绣花精神”治理城市,解决市民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方面的烦心事,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一座有温度、有质感、有品位的城市,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随着品质随州战略深入实施,未来,随州必将更加生态美丽、宜居宜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