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品质随州
新城崛起,从“一河两岸”到“生态绿城” ——地级随州市成立20周年系列述评之二
  • 发布时间:2020-06-19 08:56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老城区“单核”驱动,到“一主一副、双轴多组团”全面发展,新时代,随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品质随州引领,把对高品质的追求贯穿融入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全方面和各环节,不断放大自身优势,努力打造特色品牌,持续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
  今昔对比,随州城市发展变化翻天覆地,“鄂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一河两岸”拉开城市框架  城市建设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于城市建设发展有着不同要求。
  受水河和汉丹铁路的切割和限制,随州城市建设发展长期被“禁锢”在汉丹铁路和老316国道(交通大道)、明珠路和汉东路合围的区域内。城市建设规模小、档次低,与地级市的定位与要求不太协调。
  2000年,地级随州市成立后,随州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重新定位,并根据中央、省级重大发展战略多次进行优化调整。城市性质先后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北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湖北省新兴旅游城市”,调整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北地区性中心城市,湖北省旅游城市”,再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和中国专用汽车之都,鄂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上,从2000版城市总规的“一城四片,组团布局”,调整为2009版总规的“东拓、西抑、南控、北调”,再到2016版总规的“东进、西优、南拓、北调”。
  思路清,方向明。在规划指引下,随州城市建设发展突破河流、铁路限制,东南西北建新城,城市格局面貌焕然一新。
  2006年,汉十高速建成通车,打开了随州“南大门”。府河大桥连通两岸,政务中心、碧桂园等项目先后落地。
  2009年,汉丹铁路东移,新火车站投入使用,随州进入“动车时代”,城市建设翻开新的一页。在新火车站和文化公园的拉动下,城东发展迅猛。
  西优、北调,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城西、城北片区建设也各显特色。
  “不求其大、但求其精;不求其洋、但求其美”,我市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规模,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市时的20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80平方公里,人口承载能力由20万人增加到80万人。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路网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骨骼结构。地级随州市成立20年来,汉十、随岳、麻竹等3条高速公路先后建成;汉丹铁路改造东移、新建汉十高铁及随州南站,构筑起对外交通的“大跑道”。
  城市内部路网也更加丰富多元。基于随州带型城市交通特征的“十二横九纵”骨架路网体系基本形成,随州中心城区城市道路总长达355公里,比20年前增长了6.5倍。
  河流,一度阻隔了随州城市发展。如今,成为随州最灵动的城市名片。“一河两岸”拉开城市框架,湖水之上,府河大桥、编钟大桥、青年路大桥等十桥飞架,是20年来随州城市建设发展最好的见证。
  如今,随州城市发展布局更加科学,建设城东、拓展城南、优化城西、调整城北、提升老城区,形成了五区互通、功能互补、协调互动的城市空间格局。一座绿色生态、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
“生态绿城”厚植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大意义提到了战略高度。随州被省委省政府赋予“构筑鄂北生态屏障”等新定位,并纳入全省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
  市委、市政府将打造生态绿城作为建设品质随州的重大战略部署,城市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倾注民生情怀,厚植民生福祉。
  两水汇湖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从百年前的护城河,到今日的白云湖,水系一直是随州城市空间形态流变的轴心,是随州城市重要的地域文化载体。我市坚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推动形成分工合理、设施完备、功能互补、特色突显的城市空间布局。
  2006年,我市在白云湖下游再建一座大坝,高标准建设“一河两岸”,城市建设围绕山水生态做文章。
  依托白云湖这一天然轴带,随州博物馆、青铜古镇、随城山森林公园、“一河两岸”风光带、政务中心、滨湖体育场、凤凰酒店、万达广场等纷纷建成。如今的“一河两岸”,集合经济商贸、综合交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生态景观等多重功能,逐渐发展成为随州商务集聚的经济带、传承历史的文化轴、通行畅达的交通线、生态现代的景观廊和亲水宜居的生活区。
  出门是风景,满目皆翠色。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建设绿色家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城市公园广场由1个增加到如今的17个,城市绿地面积增加至1700多万平方米,园林式小区增至130多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81平方米,“一河两岸”滨湖风光带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打响蓝天碧水保卫战。我市投资10亿余元,治理城市黑臭水体15.42千米,中心城区14条黑臭水体治理基本完成。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4%,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围绕保护“母亲河”府澴河,我市以“河长制”、环保督察等为工作指引,上下游、左右岸系统治理,全域发力。
  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委、市政府把解决城区空气“异味”扰民问题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奋力打造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高地。
  二十年来,随州城市生态环境面貌显著改善提升,洁美随城、爱国卫生运动等成为常态。生态绿城建设,让随州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品质提升铸就幸福之城
  城之美好,民之所向。
  二十年来,随州城市建设坚持以特取胜、以质取胜,城市建设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化;由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转变。这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干部群众拼搏实干、共同努力的结果。
  与此同时,也应清醒看到,全市经济体量、人口规模等相比其他地级市依然偏小,这与我市良好的地理交通区位、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极不相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推动随州这座体量小、底子薄的城市迈过高质量发展的坎,在持续高涨的市场竞争、区域竞争浪潮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结合实际作出了打造品质随州、建设生态绿城的战略部署。
  打造品质随州、建设生态绿城,我们在城市发展中,要突出规划引领,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坚持以特取胜。针对“一河两岸”天际线特色不鲜明、效果不佳,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挖掘不够等现实短板,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研究,打造“古城印象”、青铜古镇、高铁小镇等一批城市亮点板块。
  “三分建,七分管”,我们要坚持精建细管,用“绣花精神”治理城市,解决市民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方面的烦心事,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一座有温度、有质感、有品位的城市,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随着品质随州战略深入实施,未来,随州必将更加生态美丽、宜居宜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