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随州市文化旅游业(体育、广电)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的公告
  • 发布日期:2021-04-16
  • 信息来源:
  • 编辑: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 审核: 黄振忠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随州市努力实现“汉襄肱骨、神韵随州”发展目标,奋力打造全省特色增长极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十四五”时期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共随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现将《随州市文化旅游业(体育、广电)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予以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欢迎各界人士以信函、传真、邮件等书面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1年5月16日。

  联系单位: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联系人:彭军纪

    电子邮箱:1342706454@qq.com

  联系电话:0722-3596813 13135738386


                                           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4月16日

随州文化旅游业(体育、广电)发展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二)存在问题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形势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战略

(三)发展定位

(四)发展目标

(五)空间布局

四、文化旅游业八大重点任务

一)明确发展主题,彰显名城优势

(二)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资源利用

(三)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拳头产品

(四)挖掘文化内涵,塑造城市品牌

(五)夯实发展基础,构筑产业体系

(六)推进城乡一体,构建名城体系

(七)夯实市县一体,推动集群建设

(八)确立优先项目,提升文旅水平

五、文化旅游业六大重点工程

(一)龙头引领工程

(二)资源整合工程

(三)产业融合工程

(四)形象塑造工程

(五)交通提升工程

(六)文旅惠民工程

六、体育发展规划

七、广电发展规划

八、文物发展规划

九、规划实施保障

(一)健全组织协调机制

(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四)落实项目用地政策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随州市努力实现“汉襄肱骨、神韵随州”发展目标,奋力打造全省特色增长极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当前国际和国内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需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共随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结合随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以来,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讲话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克难攻坚、拼搏奋进,实现了经济社会稳中向好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打造文旅名城、建设品质随州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保障。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随州市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打造全省特色增长极”的三大支撑产业之一。全市4A级景区达到7个,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曾随文化考古新发现、千年古银杏群落成为随州亮丽的名片,各类旅游资源点达到500多个,以旅游为主导的产业融合发展强劲,精品旅游线路独具特色,旅游氛围日益浓厚,文化旅游产业架构基本形成,文化旅游业发展进入由“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升阶段。“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炎帝故里,编钟之乡”“全国十佳魅力城市”等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随州成为湖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

1. 文化旅游业发展政策支持不断加强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统一领导和协调解决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顺利完成文化和旅游系统机构改革,组建了新的文化和旅游局。五年来,全市奋力建设湖北省特色产业增长极,并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三大特色产业增长极之一(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为进一步发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制定了《随州市特色产业增长极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一品三城四基地”建设,打造随州文旅名城,建设编钟文化产业基地,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随州市加快推进文旅名城建设若干优惠政策》等文件。2020年,为了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先后颁布实施了《随州市加快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提振消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实施方案》《随州市“引客入随”奖励办法(试行)》。这些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 文化旅游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十三五”期间,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千年银杏谷、大洪山百里画廊、神农牡丹谷等一批景区景点实现提档升级;2015至2019年,随州市旅游接待国内游客数量从 1760万人次增加至2836万人次,年均增长13%左右,旅游总收入从 109.5 亿元增加至178.7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旅游业占全市GDP比重由13.9%上升至16.8%。2019年,累计接待海外游客2.05万人次,较同期增长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21亿元,较同期增长7%。在国民经济总体增速下降的大背景下,旅游业投入和产出均大幅增长,在调结构、稳增长、促销费、惠民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全市旅游企业、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等数量在稳步提升,全市旅游产业规模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成功创建7个4A级景区、8个3A级景区,拥有7家2A级以上旅行社、16家三星级以上酒店、1400余家星级农家乐;创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1个湖北省旅游强县、2个湖北省旅游名镇、5个湖北省旅游名村,市级旅游强镇、名村30余个;创建2个省级文明风景区,2个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和4个市级标准化试点单位。全市文化产业单位1316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2016年随县和大洪山风景区(长岗镇)被确立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9年广水观音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年随县成功获评第二批“荆楚文旅名县”创建单位。

4. 一大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炎帝故里、随州市博物馆和擂鼓墩遗址)奋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完成了“九统一”,景区环境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田王寨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高贵三潭景区通过省文旅厅4A景区景观价值评定。西游记公园、西游记漂流、千年银杏谷、中华山、印台山文化生态园等景区实现提档升级。神农部落、卓尔青铜古镇、桐柏山汽车露营基地、抱朴谷养生产业园、尚市神农牡丹谷、大洪山原石部落、小林神农红酒庄园、草店神农寨、均川东润紫海、高新区丰年生态等一批新兴旅游业态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随州炎帝故里景区获评全国2019年度魅力文化景区,年接待研学游客15余万人次,形成了新的国学品牌。

5. 旅游营销开启大平台营销模式

连续十二年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丰富了城市形象,文化知名度进一步提高。随州通过参与央视《魅力中国城》竞选,树立了“炎帝”“编钟”“大洪山”“银杏”四张城市名片,旅游产品形象基本确立。随州旅游宣传片《随心随愿随州城》在央视《朝闻天下》、湖北卫视上展播。《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发现之旅》《生财有道》等央视节目纷纷聚焦随州,进一步彰显了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慕名而来的省外游客明显增加。随州新版旅游宣传片、随州旅游指南、旅游地图、LOGO、海报和明信片等旅游宣传要素重新编撰,附加随州旅游VR产品和手机APP,建立了一整套旅游营销体系,旅游新媒体效果非常显著。

6. 文化旅游产品供给结构日益多样

坚持“以旅彰文”发展理念,依托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随州市在“十三五”期间先后推出随州文化体验游、生态观光游、养生度假游、美丽乡村游、主题研学游等旅游线路,连续举办了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尚市桃花文化节、牡丹文化旅游节、兰花文化旅游节、桃源柿子文化旅游节、抱朴谷萤火虫文化旅游节、随州香菇产业博览会等有影响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全域旅游极大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966处,其中古文化遗址566处、古墓葬808处、古建筑446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随州花鼓戏、炎帝神农传说、炎帝神农祭典、青铜编钟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4项。

7. 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共建有图书馆5个、博物馆5个(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馆)、文化馆(群艺馆)4个、剧场3个、体育公园1处(随州市滨湖体育公园)、体育运动场2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1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文体广场)997个。随县创建湖北省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20年成功通过验收。随州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综合体、广水市建设“四馆三中心”和随县炎帝文化综合体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开工建设。

8. 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亮点纷呈

立足随州文体资源,创作多样化文艺精品,打造多形式文体活动项目,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体育生活需求。坚持开展“送戏下乡”“送戏曲进校园”活动,全市专业院团年均送戏400多场。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随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截止2019年底,随州市各级各类体育场馆5538个,其中298个室内体育设施场地,5240个室外体育设施场地;场地面积427.091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96平方米。全市年均组织体育培训4000人次,承办大洪山2019年马拉松赛等7项省级赛事,集中打造了“天天有健身、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都精彩”的随州全民健身品牌。

(二)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虽然“十三五”期间随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但全国文化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加速,全省文化旅游大格局也发生了巨变,宜昌、恩施、神农架、武当山等地旅游业快速崛起,随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尚未释放出发。主要体现在:一是文旅融合不深,炎帝和编钟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二是大型文化和旅游项目投资吸引力不强,缺乏兼具投资和运营实力的市场主体,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和新业态培育不够;三是全域旅游发展氛围不浓,文化旅游产品体系还不够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四是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比较匮乏,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弱,人才引进和培训重视不够。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政策导向为文旅发展确立新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持续深化,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但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文化强国、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体育强国等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这些将成为“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深刻把握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深刻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始终以文化强国为战略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旅游业创新发展,让人民的旅游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发挥文化旅游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带动就业、改善环境等作用。以湖北省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为目标,进一步彰显随州城市文化魅力,培育壮大以炎帝神农文化为核心的文旅产业集群,使之成为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品质提升和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动力。

2.消费升级为文旅发展提供新空间

我国已大众旅游和休闲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我国居民服务型和品质型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亦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大众对消费内容、消费品质提出更高要求,这对文旅产业提质增效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这为随州文旅产品打造提出新的要求。

3.新基建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

2020 年3 月,加快5G 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被提出,这又一次表明新基建正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发展方向。新基建的发展将从提高旅游市场管理效率、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等多方面助推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随州文旅产业应抓住此次机遇,加快随州文旅的供给侧改革。

(二)面临形势

1.经济新战略急需先行军

国际经济贸易战和全球新冠疫情让各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挑战,形成大循环、构建双循环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文化旅游产业被视作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发展不平衡的协调者,不充分的提供者,正在经济恢复和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随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四季旅游产品丰富,外部交通条件逐步优化,能够有效带动本地区社会商品的消费增长。

2.文旅市场竞争压力增大

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大宗商品价格下滑,货币政策调整以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等问题突出。在全球文旅产业持续发展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我国文旅产业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各省区市愈发重视文旅产业发展,使随州文旅产业持续增长面临较大行业竞争压力。

3.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高质量发展是文旅产业在“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而传统文旅产业发展主要重视文旅产业“量的增长”,却忽视“质的发展”,旅游产品“满天繁星”却缺少“一轮明月”,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更是拉大了随州与文旅发达地区的差距。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失衡、综合效益不高等成为随州文化旅游产业“十四五”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阻碍。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结合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的建设整体部署,紧扣“汉襄肱骨,神韵随州”随州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以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创新驱动为首要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全力推进随州市文化旅游业突破性发展。坚持事业发展和产业提升“两业并举,深入实施文化和旅游五化协同(品质化、全域化、标准化、融合化、智慧化),遵循生态优先、产城融合、城乡统筹、主客共享基本原则,围绕“旅游++旅游,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以发展文旅产业经济为引擎,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主导产业,努力形成文化引领、旅游拉动、经济转型、生态改善、生活富裕、体制创新的“六位一体”发展格局,更好地服务和推动随州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战略

——品质升级战略。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获得感为目标,以全域旅游助力城市品质提升、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做强做优文旅精品项目,拓展休闲、养老、乡居、研学、运动、夜游等多元化的产品体系,不断提升文旅产业素质和服务品质,提升友好、便捷、智能的旅游目的地综合服务能力。

——融合创新战略。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大力实施“互联网+”、“文化+”、“旅游+”工程,推动文化、旅游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强化文化价值引领和旅游拉动效应,延伸文旅价值链和产业链;借助科技创新和智慧旅游的技术变革,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全域旅游和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重点突破战略。以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引领,构建以大炎帝、大遗址、大洪山为核心的旅游板块,有效统筹全域文旅资源。优先启动建设曾随文化走廊、炎帝文化旅游区、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编钟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一个具有全域支撑作用的文旅综合服务平台,带动全域协同发展,建设一座文化韵味深厚、旅游服务优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国际文旅名城。

——合作开放战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主动融合“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计划”等区域发展战略,全力开展与周边省市的区域旅游合作;积极推进文旅产业市场化进程,引导主客共建共享,加大文旅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市场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发展定位

以“资源整合、项目驱动、品牌塑造、产业集聚、板块联动”为手段,实施“文旅引擎、城乡互动、景城同建、产城一体”等重点工程,将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随州打造湖北省特色增长极的重要支撑,建成具有吸引力的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华中地区优秀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具有吸引力的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做深做实炎帝神农文化的研究、传播和转化利用,创新炎帝八大功绩的形象化、体验化和项目化展示,夯实随州“炎帝故里,华人老家”世界级旅游品牌,持续扩大随州炎帝故里在全球华人心中“根文化”影响力。使寻根节成为“永不落幕”的节会,成为撬动随州旅游的杠杆、湖北文旅重要的IP。

——华中地区优秀文化旅游目的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门户,武汉至西安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襄十随神城市群中的旅游新秀,淮河流域区域合作旅游的龙头。全力打造以旅游精品为龙头的产品体系,持续改造提升漂流、温泉、民宿、美食、文创、赏花、研学和康养等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旅游项目,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和红色旅游精品工程等。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为目标,促进文化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广泛汇聚旅游发展动力,不断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大力开展国家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县、镇)的创建,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迈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发展目标

1.产业目标:“十四五”末年接待游客超过315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超过210亿元,旅游业占GDP比重达到15%。实现文化和旅游总产值500亿元。

2.品牌创建:以全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完成2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新增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个,新增国家及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新增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3个,新增国家4星级及以上酒店2个。

3.公共服务: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旅游厕所、停车场、游客集散及咨询中心、旅游标识系统等标准化覆盖率不断提高,智慧旅游应用覆盖主要文化旅游景区(点),旅游交通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4.社会效益:本地居民旅游幸福指数和外地游客满意度持续双提升,旅游对本地就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以旅游为载体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表1 随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十四五”发展目标预估表

指标                         年份

2019

2020

2023

2025

产业规模

接待旅游人数(万人)

2836

1235.20

2396

3169

同比增长(%

11

-56

94

32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178

86.93

169

212

同比增长(%

14

-52

94

25

旅游业占GDP比重(%

16.8

7.48

11.4

12.5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31.44

31

45

73

同比增长(%

8.84

-1.40

45

62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7

2.82

3

4

品牌创建

国家及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0

0

2

3

国家及省级旅游度假区

1

1

2

3

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个)

6

7

9

10

四星级及以上酒店(家)

5

5

6

7

3A级及以上旅行社(家)

6

6

8

10

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个)

0

0

1

2

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个)

5

0

7

10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个)

0

0

2

4

公共服务

旅游标准化全行业覆盖率(%

-

30

40

50

游客集散及咨询中心(个)

-

-

3

5

智慧旅游覆盖率(%

-

20

40

60

新建旅游公路里程(公里)

68.7

99.8

264

53

社会效益

本地居民旅游幸福指数

-

80

85

90

外地游客满意度

-

80

85

90

新增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万人)

1

-

1.5

2

新增旅游间接就业人数(万人)

2

-

3

5

注明:根据统计部门预测随州市GDP20231480亿元,20251700亿元。

空间布局

按照“文旅名城核心(塑风情)+文旅产业廊道(串产品)+外围文旅产业集群(聚产业)”思路,提出“一城引领、一廊驱动、三轴联动、四大片区、八大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即“一城”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廊”曾随文化大遗址走廊,“三轴”汉十走廊文脉发展轴、随岳高速山水体验轴和麻竹高速生态康养轴,“四大片区”礼悦随州城核心发展区、自在大洪山康养度假区、淮源桐柏山运动探秘区和盛景中华山生态文化区。

1、一城

“一城”为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包含随州琵琶古城文化旅游区、随州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及未来文旅新城聚集区。

——随州琵琶古城文化旅游区。根据《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古城区进行选择性修复,进一步彰显古城风貌特色,城水相依,古今交融,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加快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文峰塔文化休闲区、草甸子历史文化街区、古汉东文化民俗街区等);系统打造一河两岸城市风光带,建设环古城文化游憩公园,提升现有城市公园的环境和服务。

——随州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在随州市青年西路以北、炎帝大道两侧打造一条30 平方公里的炎帝编钟文化产业带,集中发展与两张名片相关的文创新业态,打造随州最具市场号召力的“东方文化新坐标”。以音乐文化、青铜文化和曾随文化为主线在原址上打造“世界奇迹文化主题园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

——未来文旅新城聚集区。以编钟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核心,依托编钟音乐小镇、高新区万达商圈、碧桂园文化商业街、城南新区高铁小镇,建设“东方源创音乐魅力之城”,打造集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旅游服务、现代商务会展、综合宜居配套为一体引领城市发展的文旅新城区,树立随州悦享品牌。

2、一廊

一廊为曾随文化大遗址走廊,规划通过挖掘曾随走廊的地域文化,提升随州文旅名城品牌形象,依托曾随走廊整体打造,推动城市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打造一条既延续传统又创造历史的“城市文化之轴、生态之轴、发展之轴、品质之轴。” 做好“四园多点一走廊”建设,按照“挖掘地域文化+提升品牌形象+推动城市融合+复合多元方式”思路,延续历史脉络,打造引领城市发展的集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旅游服务、高端商业商务、综合宜居配套为一体的礼悦随州综合发展带。

3、三轴

三轴分别为汉十走廊文脉发展轴、随岳高速山水体验轴、麻竹高速生态康养轴,三大发展轴线能有效串联随州文旅资源并展示随州文旅名城形象的重要地带,致力于将三个带状区域其打造为随州文旅名城提质增效的传送带,并使随州文旅名城发展核心区的集聚作用和带动作用也沿三大发展轴线向外扩散延伸,促进随州文旅产业整体提升,有效彰显随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4、四区

(1)礼悦随州城核心发展区

礼悦随州城核心发展区涵盖随州建城区及其人口居住密集、生态环境敏感的重点区域,主要包括随州城区、随县中部地区乡镇以及府河流域的淅河镇、马坪镇、长岭镇和府河镇。依托随州城五大水系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围绕炎帝故里、曾随文化走廊两大核心文化,集中建设随州城旅、文旅和工旅的示范引领项目,构建以“大炎帝”、“大遗址”为核心的世界级文旅产业集群,打造随州文旅发展在全省发展的高地。

(2)自在大洪山康养度假区

自在大洪山康养度假区涵盖随州境内的大洪山山脉及其腹地,主要包括洪山镇、长岗镇、三里岗镇、柳林镇、洛阳镇、何店镇和均川镇。围绕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千年银杏谷两大核心文化景点,通过随南旅游环线串联西游记公园、琵琶湖风景区、云峰山万亩生态茶场、原始部落等重点项目。构建以“大洪山”为核心的康养度假区,打造集“医疗康养、温泉休闲度假、山地运动健身、绿色生态观光、文化创意体验、国际交流平台”于一体的山地旅游与康养度假目的地。

(3)淮源桐柏山运动探秘区

淮源桐柏山运动探秘区涵盖随北淮河源头及其流域的六个乡镇,主要包括万和镇、吴山镇、淮河镇、小林镇、草店镇和殷店镇。依托随北旅游环线建设,构建环桐柏山文旅一体化开发格局,以淮源文化和红色文化为引领,建成桐柏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和淮源山地运动度假小镇,不断壮大成为随州旅游新的增长极。

(4)盛景中华山生态文化区

通过串联重点景区,实现联动发展。通过随信高速和107国道等交通干道串联,对接临近的河南旅游景区和市场,以黑龙潭、桃源村、中华山风景区、高贵三潭景区、印台山文化生态园为支点,形成以“中华山”为品牌的旅游发展集聚区。充分挖掘各个景区特质,武胜关的关隘文化、黑龙潭的瀑布与官马驿道文化、三潭景区的三潭叠韵与平靖关古栈道等,差异化发展,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山水生态体验区。

四、文化旅游业八大重点任务

一)明确发展主题,彰显名城优势

以文化建设为核心,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夯实城市长远发展的文化基石。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让文化旅游成为彰显城市特色优势的着力点,挖掘和利用炎帝文化、编钟文化、曾随文化等赋予城市更多人文底蕴,凝练城市鲜明个性和城市精神,为城市塑造灵魂;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十佳魅力城市”金字招牌,全面展示随州特色文化名片,明确城市文旅发展的主轴和重点。修复历史城区,做足“城”的文章,让历史和地下文物以能让人触摸、感受、体验到的方式显现化。

(二)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资源利用

随州文旅资源丰富,从空间、时序和资金投入出发,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统筹协调推进,对琵琶古城、未来城南文旅新城(含高铁片区)等重点区域,优先建设炎帝文化旅游区、曾随文化走廊、编钟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实施“文化+”、“旅游+”发展策略,深挖文化内涵,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等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随州故事;打造独特的IP,让旅游者能够从视觉、听觉、味觉上全面感受到随州文化旅游的氛围和内涵。

(三)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拳头产品

按照全要素配置、全产业链构建、全价值链提升发展要求,坚持全产业谋划、高层次规划,找准文旅结合点。积极推动公共文体服务设施、文体活动、文创产品进景区,促进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打造更具差异性和吸引力的文旅产品。旅游产品要有文化的灵魂,文化产品承载旅游的功能。打造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新空间,建设城市文化公园、体育公园、历史文化主题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城市旅游(体育)综合体等,推进整个城市与文旅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文化精品项目创作及其市场化运作,打造以炎帝文化、编钟文化为内核的大型文旅主题演艺产品,实现《编钟乐舞》《凤舞楚天》《随国金声》等经典作品向实景演绎升级。

(四)挖掘文化内涵,塑造城市品牌

围绕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发展定位,策划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标识体系。“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凝练了随州炎帝文化和编钟文化两张世界级名牌,从城市历史文化、城市精神宣扬出发,以“编钟礼乐名城”“旅居随州慢城”为重点,策划包装寻根随州、工匠随州、旅居随州、生态随州等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新品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聚集放大品牌效应。建立文旅融合时代的品牌推广体系,强化品牌形象,以多元化、场景化、故事化、具象化的宣传方式,通过塑造有文化感知力的传播主题,增强城市形象传播能力和范围。

(五)夯实发展基础,构筑产业体系

按照产城一体化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会展和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培育生态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文化、旅游、农业、教育、体育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增长极。培育文化产业体系,站在湖北文化发展战略高度,推动编钟文物资源向艺术资源、产业资源转化,打造编钟文化产业基地。壮大旅游产业体系,适应旅游消费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和深度化等典型特征,发展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延伸相关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度假、旅居、康养等相关产业,不断扩大文旅名城的产业辐射和带动效应。

(六)推进城乡一体,构建名城体系

培育镇域“小老虎”,构筑“众星拱月”发展矩阵,积极培育文旅融合型特色产业乡镇。以文旅名城、文旅名镇、文旅名村和文旅名街为依托,构建随州文旅名城四级发展体系,丰富文旅名城内核,实现随州文旅名城和乡村振兴共振。一是明确和整合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统筹划定包括城市紫线在内的各类历史文化保护线。二是加大对文旅名村和文旅名街的开发指导,完成草甸子街、淅河老街和安居九街十八巷等三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并尽快启动保护建设。三是充分利用国家老旧小区改造、老城区提升行动三年计划、城市补短板等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资立项,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筹集必要资金。

(七)夯实市县一体,推动集群建设

将随州城区作为区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核,构建中心城区(曾都区)与随县、广水市协同联动发展格局。通过道路交通串联、旅游产品组合等方式辐射更多市域范围内的文旅项目,在城市外围形成区域性产业集聚区。通过对自然和人文资源整合,拟重点建设八大产业集群,即:主导产业集群(炎帝文化产业集群、大洪山文化大健康产业集群、千年银杏主题文化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曾随文化大遗址走廊创意产业集群、西游神话文化产业集群),新秀产业集群(武胜关山水生态休闲产业集群、桐柏山运动休闲产业集群、淮源山地运动度假小镇功能集群)。

(八)确立优先项目,提升文旅水平

一是依托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谋划一批起产业支撑和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二是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投资实施一批新项目,托管改造一批老项目;三是推进一批文旅行业补短板的重点配套项目,一批旅游交通项目,一批旅游集散服务项目,一批特色美食街、文创街,一套城市文旅形象产品(文字图案符号、文创产品);四是创建一批文旅品质示范项目,创建一批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休闲农业示范区、乡村旅游示范区、精品民宿示范片、特色美食推荐店。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结合点和实施路径,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和文旅产业发展体系。

五、文化旅游业六大重点工程

(一)龙头引领工程

按照“世界遗产、中国品牌、湖北代表、随州实施策略,聚焦关键、挖掘潜力、放大优势总体要求,以着力构建文化氛围浓厚、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强劲和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的文化旅游名城为发力点新增5A级景区1家(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大洪山旅游度假区),新增省级旅游度假区(西游记公园)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随县、长岗镇,新增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2个(广水市、洪山镇),新增4A级景区3家以上(三潭、抱朴谷、神农部落等)

专 栏1 文旅龙头项目引领工程

高等级景区(度假区)创建全市力量,奋力创建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加大环境氛围营造和服务质量提升力度,力争2021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大力推进大洪山景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力争三年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广水三潭景区、随县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琵琶湖景区、抱朴谷养生产业园、神农部落、云峰山万亩茶园景区、大洪山原石部落等争创4A级景区,力争三年新增4A级景区或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以上。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大力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全域旅游协同促进县(镇)域经济崛起,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造一批以旅游为特色的乡镇。推动随州全域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确保随县、长岗镇高水平通过省级全域旅游区创建验收;广水市、洪山镇积极申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随县积极申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洪山镇、淮河镇、长岭镇等创建湖北省荆楚文旅名镇。

文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市本级建成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综合体(含图书馆、群艺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新建编钟大剧院、奥林匹克中心。随县新建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场,改扩建图书馆。广水市建成“四馆三中心”(即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中心、学术报告中心、广电传媒中心)。曾都区建成全民健身中心。高新区建成城东体育场和体育综合体项目。

文旅新业态重点培育项目。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城市夜经济。重点推进炎帝故里研学旅游、九口堰红色旅游、裕国工业旅游、中国兰花博览园、封江口国家湿地公园、徐家河国家湿地公园、随南百里画廊骑行绿道、抱朴谷养生产业园、桃源村乡村精品民宿、黄土光农文旅小镇、广水多肉艺术小镇等项目。积极策划和打造随县戴家仓屋、李家沟、柯家寨和广水千户冲等乡村古民居民俗游。

(二)资源整合工程

按照“文旅名城核心(塑风情)+文旅产业廊道(串产品)+外围文旅产业集群(聚产业)思路,逐步形成引领、一廊驱动、三轴联动、四大片区”的空间结构。1城引领——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廊驱动——曾随文化大遗址走廊,3轴联动——汉十走廊文脉发展轴、随岳高速山水体验轴、麻竹高速生态康养轴,4大片区——礼悦随州城核心发展区、自在大洪山康养度假区、淮源桐柏山运动探秘区和盛景中华山生态文化区。构建以“编钟”“大洪山”“千年银杏谷”“西游神话”“淮河源”五大旅游品牌为支撑的全要素精品线路。同时,结合乡村振兴重点打造随南生态文化养生旅游区、随西民俗休闲旅游区、随北山地探险养生旅游区、随中产业融合示范区、随东关寨生态山水观光区五大乡村旅游集聚片区

(三)产业融合工程

围绕建设具有全国有吸引力的谒祖圣地、打造湖北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目标,加快壮大文旅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品质和效益,努力实现从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到文化旅游产业强市的转变。通过交通、产品辐射更多城市以外的文旅项目,在城市外围形成区域性产业集聚区,实施“城市引领、城乡互动、产业支撑的发展策略。通过对自然和人文资源整合,重点建设八大产业集群。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不断完善要素配套,提升文化旅游整体品质。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康旅融合、商旅融合、工旅融合、体旅融合,培育高端旅游业态,推进产品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三链”协同创新,形成以旅游为引导的产业升级模式。

专 栏2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项目指引

加快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强化文物保护利用与旅游融合力度,建设擂鼓墩遗址文化公园、叶家山遗址文化公园、义地岗遗址文化公园、羊子山遗址文化公园,建设一线穿珠大遗址文化走廊。打造以炎帝文化、编钟文化为内核的大型旅游演艺节目。推进中国编钟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国际乐器交易城、编钟大剧院、齐星公司体艺中心、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出版物印刷产业园、国家青铜文化展示中心、奥林匹克中心等文旅融合项目建设。

加快旅游与城镇化、工业化、商贸业融合。推动建设编钟音乐小镇、青铜古镇、大洪山自在小镇、随州桃李春风时光记忆文旅小镇、蔡河镇黄土关农文旅小镇、均川镇东润紫海田园、何店镇千年农耕康养度假区等一批旅游综合体,积极利用裕国菇业神农药菌园、黄鹤楼酒业、青啤公司、神农酒业、随州专汽博览中心等开展工业旅游,积极发展商务会展旅游、美食购物旅游等旅游新业态。

加快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融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庄、共享农庄、乡村民宿和乡村休闲度假等农旅融合业态。积极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茶旅公园、赏花公园和“森林人家”“森林小镇”“森林康养基地”“野外拓展基地”等。

加快旅游与教育、卫生、体育、生态产业融合。大力开展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体验式旅游。打造田王寨、九口堰、浆溪店一批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基地。做好草店滑翔伞基地、大洪山和桐柏山房车(自驾车)营地、龙王坳生态谷山地自行车基地、开心农场军事体育拓展基地、厉山通用机场、郝店军事特色小镇等建设项目和提档升级,建设一批动感体育新业态体旅融合项目,打造大洪山自行车金顶挑战赛、特色马拉松等品牌赛事。

(四)形象塑造工程

紧扣“汉襄肱骨、神韵随州”定位,推进随州文旅整体形象构建“五个一”行动 ,将“炎帝故里、编钟之乡”打造成湖北省重要的文化旅游符号。历史名城礼悦随州“灵秀湖北,礼悦随州”、“随心随愿随州城”等为全新的城市旅游营销口号,以打造国际文旅名城、鄂北汉东人文风情旅游第一城为城市品牌目标着重发展炎帝故里、编钟礼乐、千年银杏、西游神话、中国车都、淮河源头六张旅游名片,实施旅游品牌形象构建、目标客群导向、旅游事件引爆、全媒体整合营销、全民营销五大营销策略,构建旅游目的地政府公共营销和旅游企业产品营销协同联动机制,形成“政府+旅企业+行业企业+本地居民四大营销主体合力推进的格局。

专 栏3 文旅品牌创建工程

区域旅游品牌培育。加快塑造以炎帝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品牌,重点打造“炎帝”核心旅游品牌,使之成为随州城市旅游的标志性、引领性旅游品牌;夯实“编钟”“大洪山”“千年银杏谷”“西游神话”四大支撑旅游品牌。

特色旅游品牌建设。打造多层次、全产业链的旅游品牌体系,打造以裕国菇业为代表的工业旅游品牌;以尚市桃花、牡丹、大洪山野樱花、随州蕙兰为代表的赏花游品牌;以炎帝故里、市博物馆、西游记公园、大洪山为主的研学游品牌;以广水桃源、万福店凤凰山为代表的乡村游品牌;以大洪山琵琶湖、徐家河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水旅游品牌;以九口堰纪念馆、张体学在随县纪念馆、太白会议旧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随县段)、大洪山红色廉政教育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游品牌。

精品旅游线路设计。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将旅游线路分时节、分对象、分区域、分档次、分主题进行策划、编排,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推出不同的产品“拼盘”,打造全要素的精品线路,以优质的旅游产品提高随州旅游的竞争力。

旅游节庆活动组织。创新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持续举办随县炎帝文化庙会、随县兰花节、随县香菇节、随县桃花节、随县牡丹文化旅游节、广水马坪詹王美食节、广水桃源柿子节、曾都银杏节、随州青岛啤酒节等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不断提高随州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五)交通提升工程

构筑“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构建旅游专列+旅游专车+自驾租车体系,为游客提供“美在路上、美在服务”的全新体验,创建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品牌。重点推进高速公路出口、国省道干线公路、主要村镇等通往景区的旅游交通道路以及景区之间的旅游环线道路提升建设。提升城区至各景区景点干线公路等级,4A级以上景区具备二级及以上公路或城市快速路直达,3A级以上景区具备三级及以上公路或城市快速路直达。开通热门旅游景区、旅游集散中心的旅游专线,景区直通车和旅游观光巴士,让随州各景区之间便捷可达。

专 栏4  旅游交通建设工程

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随县随中旅游环线、鄂豫省际旅游公路(475省道)、大洪山全域旅游公路、曾都区银杏谷微循环旅游公路、徐家河环库旅游公路等重点片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随州环城路和一河两岸道路景观,建设随州古城特色旅游街区(巷)完成新建旅游项目与国道或省道的连接线建设,支持3A级以上景区入口连接线的提升改造。

交通+旅游”品牌创建。依托随州高铁站交通枢纽,发挥对外旅游宣传门户功能,建设智慧随州旅游集散中心,构建由公共交通、租(包)车、旅游专线等组成的便捷高效落地旅游交通体系。将道路交通提档升级与旅游景观、功能建设相结合,打造随州记忆、山水生态、诗意乡野等主题型的自驾车风景道,并在其重要节点建设旅游驿站、自驾车营地、骑行绿道、登山步道等公共设施,并配套完善的停车位、厕所、垃圾箱等设施

建设高速公路旅游门户。充分挖掘随州境内高速服务区功能,发展路衍经济。汉十高速随州服务区打造成特色小镇式的半开放门户服务区,随岳高速封江服务区与封江湿地公园贯通打造旅游服务区,汉十高速洛阳出口处打造精品民宿集群,麻竹高速大洪山服务区打造成随南旅游门户服务区,随信高速三潭出口与三潭景区一体化打造。

(六)文旅惠民工程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产品供给质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街道、社区、乡村延伸,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均等化,增强本地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满足全体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着力完善城市休闲空间、丰富城市旅游休闲产品,打造滨水、休闲、购物、花卉、工业、乡村、美食、研学、养老等九大产品体系,持续开展“随州人游随州等惠民活动。扶持贫困群众开展旅游创业就业,积极探索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等入股参与旅游开发,让贫困群众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

专 栏5  文旅惠民工程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以《非遗法》、《非遗保护条例》贯彻落实为抓手,加大非遗保护投入力度。完善市县两级非遗保护联席工作制度,制定总体保护规划建立一批市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使之成为各级非遗项目的展示、教学基地,推进非遗项目档案和数据库建设。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围绕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策划创作一批优秀作品,让乡土文化得以接续传承;持续做好“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戏曲进农村”、“社会文艺团体展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专题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探索通过向社会文艺团队购买服务等新举措,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方式多元化;推进文化志愿服务,逐步规范志愿者招募、培训、注册、绩效考评和评比表彰。

六、体育发展规划

(一)深入推进全民健身

加强设施建设,提高综合功能,提升全民健身工作科学服务水平。做到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活动组织与设施建设相结合,体育组织与场地设施建设相结合,建设机制与运行机制相结合。加快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引导和发挥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并为他们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提供必要的场馆条件、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大力支持青少年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意识。

(二)大力发展竞技体育

努力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广泛深入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完善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积极改善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努力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完善青少年训练竞赛体系,落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2014-2024)》。督促学校认真开展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等教学教研活动。建立体教融合机制,积极开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向省队、省体校输送优秀运动员,特别是田径、篮球、乒乓球等方面的人才。积极选派高水平运动员参加全国和省级体育比赛。

(三)增强体育产业活力

打造六类特色项目,构建以足球、轮滑为龙头,绿道体育、漂流体验、汽车露营地、航空飞行营地为亮点,活动内容丰富的休闲体育项目体系。采用“ 体育 +文化 +旅游”的开发模式,积极开拓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加快推进随州奥林匹克中心综合体育产业休闲园、大洪山和桐柏山生态休闲运动产业功能区、郝店军事特色小镇等项目建设,打造省级体育产业新名片。

(四)构建多元公共服务体系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为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供良好的公共体育服务。按照《随州市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20-2035)》,有序推进竞技和体育赛事设施、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中心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特色体育设施建设,形成“街道15分钟体育圈”,打造覆盖城乡的体育设施布局网络。

广电发展规划

(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着力提升广播电视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确保重要保障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加快实施省市县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应急广播、农村智能广播网、直播卫星户户通等广播电视惠民工程建设。促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构建智慧广电生态链。加大第三方维护的监管工作,建立县(市、区)、乡镇、村三级运维考评制度,做好“户户通”、“村村响”系统和设备运维管理。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季节特点,加强应急宣传特别是涉农知识资讯、天气预报等宣传播报等。

(二)加强广电传媒监管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唱响时代主旋律。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宣传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重大发展和先进典型,做好视听节目、电影播放监管工作,强化导向管理和正面宣传。大力推进视听内容品质升级,积极培育广播电视新经济新动能。推进广播电视网络整体转型升级及4K+5G传输覆盖网建设,加大制播、传输设备的更新换代、提档升级力度。完善全媒体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构建适应新技术发展的立体化、系统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与市无线电管理处、公安等部门进行联系沟通,建立共同打击黑广播工作机制。依法打击非法接受卫星行为,全力保障安全播出。继续开展农村免费电影放映,指导广播电视各平台开办好服务“三农”节目,提升智慧广电服务“三农”工作能力和水平。

八、文物发展规划

(一)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

按照《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3年)》,争取国家和省级各类相关专项经费,完成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等重点区域保护规划,推进炎帝故里、擂鼓墩古墓群、叶家山墓地、义地岗古墓群和安居遗址5处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加大对文化遗址和文物的保护开发利用。积极向外推介和展示随州重量级文物,扩大国内外影响力。

(二)严格落实文物保护规章制度

建立文物安全保护“一处一策”工作机制和市级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安全巡查员网络,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常态化安全巡查。开展文物法律法规学习宣传,联合公安部门打击文物盗掘和走私文物。实施不可移动文物分级分类保护管理,核定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规划实施保障

(一)健全组织协调机制

加强文旅产业发展的领导成立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每个月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一次碰头会、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办公会,研究协调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实行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市级领导包保制;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业绩和项目建设纳入县(市、区)及涉文旅部门的履职尽责考核体系,统筹推进文旅规划、项目引进、营销推介等工作;各县(市、区)研究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通过综合改革与创新,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

(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市财政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文化旅游(体育)项目的引导、扶持、奖励、补助和旅游营销等文化旅游专项支出,其增幅不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增幅。主动争取国家、省各级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加强对扶持项目的绩效评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投资机构及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县(市、区)政府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文旅项目以及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型文旅企业和高成长性文旅企业。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将文旅项目纳入重点支持范围,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重大文旅项目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项目,协调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鼓励村集体和小微企业通过积极争取政策性贷款发展乡村旅游。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通过文旅营销和节事活动,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搭建交流合作新平台,释放文旅产业发展活力。按照国务院、省、市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提高旅游政务“一网通办”水平,坚决查处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执法不公正、执法不规范、执法不廉洁以及不依法履职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行政执法公信力。完善文化和旅游领域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机制,定期组织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监管工作,逐步形成权责明确、公平公正、高效透明的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格局。加快完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继续深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领域突出问题整治长效机制;加强县市区联动,依法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了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健全全行业安全生产体系,强化安全目标责任考核。

)落实项目用地政策

积极保障文旅发展用地供应,落实《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探索开展项目用地的分类管理,有效落实文旅重点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按照旅游项目建设时序及时保障供地,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文旅项目建设用地。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先安排重大旅游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乡村旅游、自驾车房车营地、邮轮游艇、飞行营地、文化、研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的用地,以点状供地的土地政策保障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落地在符合规划管控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依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按照规划要求和用地标准,改造建设民宿民俗、创意办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农村体验活动场所。加大旅游扶贫用地保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借力引智高端人才,与国内外知名文旅专家、文旅企业家建立长期联系,完善柔性引才制度建立随州市文化和旅游专家智库,设立随州市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不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会和专家咨询会等,为随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把稳方向持续深化市校合作,通过“聚才随州”工程让更多的大学生来随开展实习实训、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吸引优秀毕业生来随州就业创业。注重特色专业型人才开发工程大力挖掘包括文化人、民间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在内的特色人才,建立规划、建筑、设计、文化研究、景区运营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库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建立“人才创新创业资金,重点扶持一批文旅行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通过完善人才信息化建设、健全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健全人才动配置机制、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及健全人才投入保证机制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